“激进”,还是“保守”?——对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主潮论争的回顾与反思(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57]

其四主张区别对待社会思潮与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即区别“思变”与“事变”。朱学勤是这一说法的倡议者,他提出“思变打不过事变”的看法。[58]“五四”不应对后来的政治激进主义及其所带来的动乱负责。“五四”新文化运动基本上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事,在大众中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即使文化上存在“全盘反传统”,也未必导致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胡适是文化上的激进主义者,但在政治上是改良主义者。部分知识分子走向了政治激进主义,但最初的数量并不多。说到底,只要在整个社会存在着一种自由讨论的气氛,那么,无论是怎样偏激的学术派别都是无害的。[59]

其五,后果难以认定。苏文认为“历史经验”并不能告诉我们是“保守主义”更好呢,还是“激进主义”更好。因为历史经验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验,它不可能重复,在一个给定的情境中,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因而在纯逻辑的意义上也就不可比较、不可选择。[60]

“激进与保守之争”蔓延的原因有三:

其一,政治经济转向。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加速进行,经济市场化改革造成社会更深刻的变化,加入WTO也使我国迅速融入全球化。“发展是硬道理”和“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得整个社会经济意识凸显、政治意识淡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界开始反思80年代的研究范式,探索新的研究范式,“革命范式”、“思想政治范式”逐渐向“发展范式”、“现代化范式”过渡。

其二,思想自反。80年代“新启蒙主义”政治实践的挫折及其对“新启蒙主义”的反思,使得思想界弥漫着“保守主义”的情绪,“新儒学运动”和“新国学运动”激起了“新启蒙主义”的思想分化和思想反弹。

其三,学术内理。以“保守主义”来批判“激进主义”的确有一定的学术内理需求。诚如朱学勤分析,余、林两位先生对五四的反省,能够受到大陆学界如此欢迎,首先自应归功于两位先生学理独到的客观价值,满足了大陆学界在思想风行十年以后必须补进学术的内部转换需要。[61]但是也要看到,以“保守主义”来批判“激进主义”不能推向另一个极端,因为中国现代化程度还很微弱,因而,所谓保守,往往就变成对传统的保守,而不是对现代性的保守。

 



四、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与留下的思考

 

绵延10多年的激进与保守之争,尽管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并且留下了不少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但还是取得了不少成绩,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认识到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二者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呼吁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中走出来,使得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在现实语境中达到某种均衡性,呼唤建立能够使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互补的机制。王岳川强调:如果激进主义长期占主导地位,很可能会出现极左思潮;如果自由主义长期无所顾忌地发展,也可能变成一种绝对的相对主义;保守主义如果没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之维,也有可能发展成某种意义上的国粹派。[62]陶东风也认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根本问题是自由与保守始终存在敌对性的背离而没有形成良性的互补,这是中国现代文化价值选择的一个重大误区。中国的激进自由主义把自由主义当成了反传统和赶超式强国工程的工具。而没有给予自由的根本原则与终极价值以“本体”的地位,最终与保守主义在许多问题上殊途同归。[63]李育民主张,从实际来看,激进与保守是历史进化中的一对不可或缺的矛盾体,均有不同的历史合理性。在近代,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未能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两者多体现为对立的一面,而缺乏必要的相互协调。[64]

第二,既认同本国传统可以创造性转化,也认为,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或许更需要激进思想的激励。以打破自闭状态,唤起整个社会的开拓进取意识。湘山居士承认,如果中国能实现本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那自然是最理想的结果。但问题在于,这种转化的道路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人文重建时的“比慢”精神,作为学者是可以或者说应该坚持的,但对于一个面临民族危亡的国家来说,这样的主张就显得太不切实际了。[65]王桂妹也认为,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帝国和农业社会在传统政治制度和文化心理层面积淀了根深蒂固的保守性,并直接导致了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迟滞。近代以来政治和文化日渐峻急的激进主义,正是对这种深固的文化惰性的反动。[66]

绵延10多年的激进与保守之争,虽然使得有关概念和历史得到了更多的澄清,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

其一,概念的界定仍然不清晰,对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概念没有规范性的认同。表现在:如何看待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西方语境与中国语境?中国的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是否与西方一样,是以自由主义为底线?在不同的语境下,其相对的坐标或参照物应该如何选定?政治上与文化上的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是什么关系?中国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与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与社会现状是什么关系?与“革命”或“造反”是什么关系?与现代化是什么关系?与西方文化又是什么关系?中国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自身的复杂性应该如何认识?

就概念而言,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位坐标。据郑大华、贾小叶的观察,就学术界的主流意识而言,激进主义的内涵似乎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学者在有关激进主义的讨论中,很少解释其含义。[67]有以“传统”为坐标,如马克锋认为,保守主义一般强调历史和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注重家庭、伦理、宗教和社会稳定,反对一切激进的革命和革新,主张渐变和改良。激进主义一般强调历史和文化的突变性和时代性,反对固守传统,主张革命和剧烈变动。这种划分,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主要因为“传统”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68]李强、刘军宁、陶东风等人以“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坐标来诠释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李强认为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都是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在本质上是要“保守”自由主义的成果,而激进主义则企图以激进的方式实现极端化了的自由主义原则。[69]刘军宁主张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都是理性主义,但激进主义是极端的理性主义。保守主义相当程度上是传统主义加上古典自由主义,实质是自由主义。理性主义是激进主义的思想基础,激进主义是理性主义的政治表达。[70]陶东风认为“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都是外来词,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对文化传统、现实秩序与社会变革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的态度。保守主义倾向于在保持社会文化传统与现存秩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渐促进社会文化的改进。对理想和激情采取一种较为约束和抑制的态度;而激进主义则要求从根本上彻底改造社会,砸烂旧秩序,创建新世界,创造一个完全没有历史继承关系的新社会。它更钟情于理想主义和理性至上,更相信人类有通过自己精心的理性设计并建构社会的能力。[71]还有分别赞成余英时和张灏以“现状”、或姜义华以“现代性”为坐标的。不过,诚如刘桂生所言,概念本身有很大相对性,更不用说它们传到中国后所产生的各种变异了。所以,不论在中国也好,欧洲也好,若不把这些概念本身放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下,使用时要想把问题说清楚,是很难的。[72]

其二,激进与保守之论在一定程度上离开了中国的现代化实际,而过多地从理论上探讨。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在不断发展,激进与保守之争需要动态考察,而不能仅仅作静态观察。静态观察的弊端是把“现状”与“文化传统”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其实,中国近代既存在“千年老传统”,也有“百年新传统”。对激进与保守之论进行动态观察就会发现,激进与保守的坐标在一定的方向上不断地游移。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