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孝行与家庭生活——以江南方志记载为中心的解读(1)(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于天。宣德七年,知县刘杰上其事。父嗜鲈鱼,临终思之,殁后临祭,所居后有鲈跃于岸,取以供祭。又梦母思鹿肉,入山适有鹿驯伏就缚,载归以祭。人谓孝感所致。[93]

何良的记载的差异不像吴璋那样显著,基本内容几乎是一样的,细小的差异基本只在于宣德七年知县刘杰上其事这一情节上,成化志不仅提到这一事件,同时明确指出“未报”,也就是说没有被批准。有如此孝行者却未能获得旌表显然不利于鼓励人们的行孝,可能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乾隆志的编纂者就省去了这一细节。而民国志的编纂者可能是想到有知县上其事,也不失为对其孝行的一种鼓励,所以又重新补上这一情节,但同时又隐去了“未报”这一不利表彰孝行的细节。可见,何良这一孝子形象的榜样力量通过方志编纂者“加法”和“减法”的运用而渐趋增强。

从以上所述,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从明到清,方志中有关孝行的记载,不仅数量急剧增加,内容不断丰富,而且文本的表述日趋完备,孝子形象的榜样力量也趋于增强,对孝行的宣传也更趋具体化和日常生活化。那么,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认识和理解这些变化,这将是本文下一部分的主题。


注释

[1] 有关这一过程,可参阅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15-144页。
[2] 在为数众多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成果当数肖群忠最近的专著《孝与中国文化》。
[3] 这些方面的研究均为数不少,这里仅随举数例以示说明。关于起源与内涵演变,如查昌国《西周孝义初探》(《中国史研究》1993年2期)、吴锋《孝传统的形成及其现代际遇》(《孔子研究》2001年4期)和姜志信、阳贺敏《孝观念的产生及其内涵》(《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2期)等;关于国家对孝的重视与倡导,主要体现对历代“以孝治天下”的探讨上,如常建华对清代孝治的全面探讨(《〈圣谕广训〉与清代孝治》,《南开史学》1988年1期;《论清朝推行孝治的宗族制政策》,载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编《明清史文集》第二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清朝孝治政策述略》,载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关于孝观念及其影响,如孙筱《孝的观念与汉代家庭》(《中国史研究》1998年3期)、王月清《论宋代以降的佛教孝亲观及其特质》(《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4期)、徐仪明《理学仁孝观与古代医学》(《史学月刊》1998年4期)、张皖华《论〈阅微草堂笔记〉的节孝观和爱情观》(《重庆师院学报》1998年1期)和李文海、刘仰东《近代中国孝的观念的变化》(《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华书局1992年版)等;关于孝文献的研究,如胡平生《〈孝经〉是怎样的一本书》(载《孝经译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赵超《“二十四孝”在何时形成?》,《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1期)等。
[4] 有关古代孝文献可参阅宁业高、宁业泉、宁业龙:《中国孝文化漫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21-288页;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287-316页。
[5] 胡平生译注:《孝经译注》,1、12页。
[6]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11-12页。
[7] 胡平生译注:《孝经译注》,25页。
[8] 乾隆《杭州府志》卷91《孝友》,“续修四库全书”,第703册,349页。
[9] 光绪《嘉兴府志》卷57《海盐孝义》,“丛书·华中”,第53号,第3册,1597页。
[10] 道光《昆新两县志》卷25《孝友》,“集成·江苏”,第15册,380页。
[11] 光绪《嘉兴府志》卷57《海盐孝义》,“丛书·华中”,第53号,第3册,1608页
[12] 乾隆《吴江县志》卷30《人物·孝友》,“丛书·华中”,第163号,第4册,912-913页。
[13] 光绪《嘉兴府志》卷55《嘉善孝义》,“丛书·华中”,第53号,第3册,1523页。
[14] 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29《孝友》,“丛书·华中”,第19号,第2册,512页。
[15] 光绪《奉贤县志》卷12《人物志三·孝友》,“丛书·华中”,第15号,第2册,663页。
[16] 乾隆《吴江县志》卷35《人物·列女》,“丛书·华中”,第163号,第4册,1037页。
[17] 光绪《奉贤县志》卷12《人物志三·孝友》,“丛书·华中”,第15号,第2册,656页。
[18] 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29《孝友》,“丛书·华中”,第19号,第2册,503页。
[19] 光绪《嘉兴府志》卷53《秀水孝义》,“丛书·华中”,第53号,第3册,1447页。
[20] 光绪《嘉兴府志》卷59《平湖孝义》,“丛书·华中”,第53号,第4册,1696页。
[21] 乾隆《吴江县志》卷30《人物·孝友》,“丛书·华中”,第163号,第4册,906页。
[22] 嘉靖《定海县志》卷12《人物》,“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9册,956页。
[23] 光绪《嘉兴府志》卷53《秀水孝义》,“丛书·华中”,第53号,第3册,1449页。
[24] 康熙《萧山县志》卷19《人物·孝义》,“丛书·华中”,第597号,第2册,744页。
[25] 道光《江阴县志》卷16《人物·孝弟》,“丛书·华中”,456号,第4册,1700页。
[26] 道光《江阴县志》卷16《人物·孝弟》,“丛书·华中”,456号,第4册,1709页。
[27] 乾隆《吴江县志》卷30《人物·孝友》,“丛书·华中”,第163号,第4册,911页。
[28] 光绪《嘉兴府志》卷55《嘉善孝义》,“丛书·华中”,第53号,第3册,1511页。
[29] 万历《昆山县志》卷7《人物·独行》,“丛书·华中”,第433号,第2册,483-484页。
[30] 关于这一习俗的文化意蕴,可参阅王立:《中国古代丧悼哀毁习俗与悼祭文化》,《山东师大学报》2000年3期。
[31]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24《孝友》,“丛书·华中”,第21号,第2册,415页。
[32] 光绪《嘉兴府志》卷53《秀水孝义》,“丛书·华中”,第53号,第3册,1444页。
[33] 乾隆《吴江县志》卷30《人物·孝友》,“丛书·华中”,第163号,第4册,910页。
[34] 光绪《吴江县续志》卷18《人物三·孝友》,“集成·江苏”,第20册,426页。
[35] 乾隆《吴江县志》卷37《别录》,“丛书·华中”,第163号,第4册,1094页。
[36]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24《孝友》,“丛书·华中”,第21号,第2册,416页。
[37]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24《孝友》,“丛书·华中”,第21号,第2册,427页。
[38] 嘉靖《定海县志》卷12《人物》,“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9册,934-935页。
[39] 光绪《吴江县续志》卷18《人物三·孝友》,“集成·江苏”,第20册,426页。
[40]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24《孝友》,“丛书·华中”,第21号,第2册,414页。
[41] 道光《江阴县志》卷16《人物·孝弟》,“丛书·华中”,456号,第4册,1697-1698页。
[42] 嘉靖《江阴县志》卷17,31b-32a页,“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第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3] 光绪《吴江县续志》卷18《人物三·孝友》,“集成·江苏”,第20册,428页。
[44] 比如王植曾在一则家训中城:“孝友本只一事,不友即其不孝。”(《崇德堂稿》卷6《家训》,26a页,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45]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104页。
[46] 光绪《嘉兴府志》卷55《嘉善孝义》,“丛书·华中”,第53号,第3册,1508页。
[47] 道光《昆新两县志》卷25《孝友》,“集成·江苏”,第15册,381页。
[48] 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29《孝友》,“丛书·华中”,第19号,第2册,500页。
[49] 光绪《嘉兴府志》卷57《海盐孝义》,“丛书·华中”,第53号,第3册,1608页。
[50] 嘉靖《象山县志》卷11《人物·孝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0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273页。
[51]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24《孝友》,“丛书·华中”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