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中国大陆地区六朝士族研究概观(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缺,如果过早地纠缠到琐细的局部问题中,则可能使研究迷失方向。
   总体来看,在过去的20年中,六朝士族这个古老的研究课题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个人认为,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内,大陆士族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大致为:一、区域研究和个案研究在一段时间内仍将作为研究主流而持续;二、单纯就制度史而言,已经过深耕熟耘,短期内取得突破的可能性不大;三、在一些横向和纵向的交叉领域,如文化史和政治史的结合部、经济史和政治史的结合部,南北士族社会的比较,汉魏比较、魏晋隋唐的比较分析中,可能会产生一些令人振奋的发现。四、随着微观课题的逐步穷尽,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宏观探索热潮,在研究的概念和方法上逐步和国际接轨。


注  释:

[1] 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其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第169页。
[2] 刊《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出版社,1958年。《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出版社,1963年。《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按《拾遗》出版于1983年,其中论文多系1958-1963年起草,经1981至1982年间修改补缀而成。
[4]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5] 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
[6] 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态的知识分子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该书曾由台湾文津出版社作为大陆博士论文丛书出版,取名《中古士族现象研究——儒学的文化功能初探》。
[7] 方北辰:《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台湾文津出版社“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
[8] 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9] 刘驰:《六朝士族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11]何兹全:《秦汉地主与魏晋南北朝地主的不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12]熊德基:《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结构研究的几个问题》,刊《魏晋隋唐史论集》第1辑。后收入《六朝史考实》,中华书局,2000年。
[13]朱大渭:《魏晋南北朝阶级结构试析》,刊《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后收入《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
[14]刘琳:《北朝士族的兴衰》,刊《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15]史睿:《北周、隋、唐初的士族政策与政治秩序的变迁》,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6]陈琳国:《庶族、素族和寒门》,刊《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1期;祝总斌的《素族、庶族解》,刊《北京入学学报》1984年第3期。
[17]唐长孺:《读史释词》,刊《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
[18]张承宗:《三国“吴四姓”考释》,刊《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19]张旭华、王宗广:《“吴四姓”非“东吴四姓”辨》,刊《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20]杨德炳:《四姓试释》,刊武汉大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7 辑。
[21]陈爽:《四姓辨疑:北魏门阀体制的确立及其历史意义》,刊《国学研究》第5卷。
[22]胡宝国:《魏西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东晋南朝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中国史研究》第4期。
[23]陈琳国:《东晋南朝时代的九品中正制》,刊《历史研究》,1987年第8期。
[24]汪征鲁:《九品中正制在两晋选官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刊《学术月刊》,1985年第1期,罗新本:《两晋南朝的秀才、孝廉察举》,刊《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陈长琦的《魏晋九品官人法再探讨》,刊《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25]张旭华:《试论国子学的创立与西晋门阀士族的形成》,刊《郑州大学学报》1988年年第4期。
[26]陈琳国:《北魏资荫制度及其渊源》,《学术月刊》1986第4期。
[27]杨光辉:《官品、封爵与门阀士族》,刊《杭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28]郑欣:《东晋南朝的士族庄园制度》,《文史哲》1978年第3期。汤其领:《东晋南朝世族地主庄园探析》,《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29]黄正藩、田泽滨:《东晋门阀政治散论》,刊《苏州大学学报》1989第1期。
[30]祝总斌:《刘裕门第考》,刊《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晋恭帝之死和刘裕的顾命大臣》刊《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31]王铿:《论南朝宋齐时期的士庶天隔》,刊《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32]田昌五、马志冰:《论十六国时代坞堡垒壁组织的构成》,刊《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2期。
[33]罗新:《五燕政权下的华北士族》,刊《国学研究》第四卷。
[34]张金龙:《读高允〈征士颂〉论北魏神?四年征士及其意义》,刊《北朝研究》1993年第2期,后收入《北魏政治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
[35]刘驰:《从崔卢二氏婚姻缔结看北朝汉人士族地位的变化》,刊《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2期。
[36]刘驰:《山东士族入关房支与关陇集团的合流及其复归》,刊《北朝研究》,1991年下半年刊(总第5期)。《北魏末年的战乱与士族旁支的兴起》,刊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齐鲁书社,1991年。
[37]田余庆:《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刊《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唐长孺:《北魏的青齐土民》,刊《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
[38]田余庆:《孙吴建国的道路》,刊《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39]孟繁治:《东汉后期谁沛武人集团简论》,刊《南都学坛》2000年第1期。
[40]胡宝国:《汉晋之际的汝颍名士》,刊《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41]韩树峰:《南朝北方边境地区的豫州豪族》,刊《国学研究》第7卷。
[42]张琳:《南朝时期的雍州中下层豪族》,刊《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43]李浩:《“关中郡姓”辩析》,刊《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
[44]陈琳国:《论南朝襄阳的晚渡士族》,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 期。
[45]陈爽:《〈关东风俗传〉所见诸豪试释》,刊《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46]何德章:《论梁陈之际的江南土豪》,刊《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
[47]胡守为:《南朝岭南社会阶级的变动》,刊《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48]周一良:《博陵崔氏个案研究评介》,刊《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
[49]叶妙娜:《东晋南朝侨姓士族之婚媾:陈郡谢氏个案研究》,刊《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50]高诗敏:《北朝赵郡李氏的婚姻及其特点》,刊《许昌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赵郡李氏的起家与仕宦》,刊《北朝研究》,1991年下半年刊(总第5期);《北朝赵郡李氏的迁徙分布及其与李唐先世之关系》,刊《河北学刊》1996年第1期;《范阳卢氏的兴衰及其历史地位》,刊《北朝研究》1997年第1期;《有关北朝博陵崔氏的几个问题》,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北朝清河崔氏的曲折发展及其特征》,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北朝河间邢氏研究》,刊《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
[51]韩树峰:《河南裴氏南迁述论》,刊《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河东柳氏在南朝的独特发展历程》(《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52]张琳:《南朝时期侨居雍州的河东柳氏与京兆韦氏发展比较》,刊《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53]刘静夫:《颍川荀氏研究》,刊《南充师专学报》1987年第3期;宋晓梅:《 氏高昌国张氏之研究》,刊《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程裕祯:《河东裴氏论略》,刊《山西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陈群:《渤海高氏与东魏政治》。刊《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曹文柱:《东晋时期陈郡谢氏琐谈》,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54]容建新:《80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大族个案研究综述》,刊《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4期。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