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业的四要素(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自然和经济规律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它并非出于人们的感情、爱好与意念,--由于没有舍饲圈养条件,也没有定牧条件,故牲畜必须也才得游动放牧。(1)按时(季节、时令)、适时、及时转移放牧场地,便是游牧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和头等大事。其所以如此,是由于牲畜既能吃到较多较好的草,放牧场、割草场又得到平衡、合理、充分利用(指转入场)和必要的及时的保护(指转出场),还有避免灾害性天气一着。游牧就是四季轮牧,不仅对畜防疫、长膘有利,而且对保持草原生态平衡有利。游牧畜的肉质(由于草杂、运动)高于舍饲圈养牲畜。(2)按时转移,就要求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成百游牧户和上万游牧畜必须统一行动。各游牧户的箱柜等全部生活用品,必须有足够的运载力量。马、牛、驼、羊等全部牲畜,必须以牧庄(群)为单位,进行边行边牧,里程适宜,早起准备,傍晚休歇于近水草之地。游牧民搬迁,犹如大部队行军,日程、运载力、路线、歇宿点等必经妥当组织安排,探路和与有关单位商议、协调,以减免来自各方的抢先行宿。"先起先宿,吃草尖、饮清水,后行晚歇,啃草根、喝浑水。"哈萨克族如下谚语,正说明游牧民按时搬迁的重要性:"春季人赶雪(融前)搬,秋季雪(降)撵人迁"。(3)安全转移是转移牧场的要害,要达到此目的,一是依赖平坦宽阔的道路,力免畜仰车翻,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伤人畜、损财物;二是力避暴风为灾,在近风口和多险情之地,应设草料补给和人畜医疗点,预为防范。(4)按时转移的关键是要掌握到充足的运载力量。象内蒙草原,自古使用独牛木(双)轮车,装(卸)载较多、较易,置办也易。在长途转移中,能够使用机车运送老幼妇病残弱人员,病弱幼畜,毡房、床、桌、椅、柜、箱、铺盖、粮食、饲料、炊具、食器、铁炉、燃料等东西,也是游牧业现代化的一项标志。在三地建有固定、结实房舍,并有人看管(放牧场看护人兼)时,就可减少转移器物和转移损失。安排游牧户养足乘驮役畜,不仅有利搬迁,而且也有利于日常运柴、驮水,运送人粮、畜料、饲盐、就医、上学、上市、访亲探友,便利生产、方便生活。平险道为坦途,看路况尽量多用畜力车辆,也是改善游牧之一着。游牧之艰,主要在于运载力量不足和道路状况不好;游牧之苦,主要在于迎大风接雨雪,人的舍宿条件太差,主要落在孕妇、产妇、老、幼、病、残和为搭拆毡房、驮卸器物、备柴背水、烧茶煮饭、哺育儿女等繁重家务操劳的妇女身上。因此,说游牧民暖季喜住毡房、帐房(藏),热天想在凉爽之地居住是正确的,但说他们喜欢搬家过游荡不定的生活就不正确了,特别对妇女来说是如此。游牧生产是全家人都需参加的活动,因而也需全家人一起过共同生活。游牧尚差的条件,大都可以改善,条件改善了的游牧,乐多于苦。
2、定居。每日(时间)在固定位置(空间)饲喂牲畜,谓之舍饲(圈养、圈喂);每日在同一地面(空间)牲畜走动觅食,谓之定牧;那么每年按季节更迭,牲畜轮流巡回在同一广阔地域内的不同地段(空间)迁徙吃草,便称游牧。三者区分的关键是牲畜吃食方式与提供食物的条件。这全由客观现实决定,并不能由主观感情好恶来取舍。实际上,在游牧中,季间(跨地区)游牧总日数(不及六十天)与季内(定点)定牧总日数(超过三百天)是总合在一起的,没有也不可能有完全(即天天)的游牧和绝对的游牧。换句话说,全过程游牧生产中十之八、九的日子实际是在固定地点放牧,而只有十之一、二的日子才是在不同过渡地域游动放牧。在四季转移场地的游牧中,更长时间却在冬、春秋、夏三地定牧。四季间的大区(游动、"逐")游牧和季节放牧场(根据地貌)内的小区(定居)游牧相结合,显然是以均衡合理利用的方式来维持草原生态平衡。哈萨克族又一谚语:"勤搬畜肥妇女瘦,懒搬畜瘦妇女胖。"这说明游牧、轮牧因牲畜吃到鲜草、饱草、少病而上膘快,因人(主要是妇女)搭卸毡房,转运器物而劳瘁。由于畜均草原面积的缩小和搬迁力量(还有思想)的变弱,过去夏季内搬迁三、两次,秋季还有夜牧、"坐牧"("敖特尔")、远牧之举,现今都只定牧于一地了。这就是畜膘大不如前,草原远近不能平衡合理聋用的主要原因。
现今所谓游牧民定居,并非让游牧民脱离畜群或畜群终年定居一地,而实质上只是让游牧民居住固定房屋,以便集中议事、行医、施教、抚老、育幼、商贸、农耕、舍饲。在随畜转移中,自然携带能随时随地搬迁搭拆的活动房屋--毡房、毡蓬方便,而在季节性定牧时,住固定房屋就好些,--好在不仅较保温抵热,而且比较省事、省钱。因此,妥善解决游牧民住房问题,就是抓住了游牧民定居的关键、要害和实质。这就要求:游牧民不仅(应先)在冬季而且在春秋季和夏季三地都能够住进固定房舍以避风寒;不仅是简陋、狭矮的人(病、幼)畜共用单间,而且是人、畜、工各有的宽敞明亮的套间;不是土石险房,而是砖混结构的结实房。与林区接壤之地,盖房木料不难解决。新疆有些牧区已出现了钢筋、水泥、穹庐房,外形似毡房,为牧民所喜爱,应该也建专厂,预制装配部件。即是三地都有了固定房屋,游牧民也离不开毡房和毡蓬。在随畜转移途中,在边远地点放牧,在分群秋配放牧,在合群秋牧中,都需要那种只有顶圈、撑(顶)杆和披毡的锥体形轻便、小型、简易毡蓬(各族游牧民都各有其专门称呼)。由于便于煮肉、炊食、烧茶、通气、出烟、防热、搭拆搬迁和地面利用经济,暖季游牧民喜欢住毡房,即是已转成农民,有了固定房舍,仍愿置办作为"夏季活动别墅",且质量力求上乘。甚至在城镇庭院中,过去来自游牧区官员,夏季多搭起毡房消署;今遇婚丧,也有调自游牧区干部在楼房旁架起毡房炊食、待客。这是说:游牧民定居,不仅三处需有宽敞、结实、明亮的人房、畜舍、工棚、围栏,而且还需具备毡房和毡蓬,以利生产、生活。在游牧业上,生产和生活高度一致,生活条件的改善,无疑也是生产条件的改变、改善,反之亦然。人房、畜舍、工棚、围栏,是生活也是生产资料。游牧业的活劳动投入相对(与舍饲圈养相比)较少,而物化劳动投入(特别是草料)更少,其中主要的可说就只是人房、畜舍,不仅多了毡房、毡蓬,而且固定房舍也要三倍之。由于现今活畜与畜产品价格符合和高于价值,游牧业和游牧民的毛收入、净收入都大大提高了,有可能投入适量资金,用以修建、置办四季全套人房、畜舍,扩大生产和改善生活。这是步入现代化轨道必要的措施。
只从住房上说,游牧户全家四季均住毡房者,新疆解放前较多,现今仍有(也多是和静县蒙古族),但为数不多。全家暖季住毡房(有的还辅以远牧毡蓬),冷季住土、木、石屋(远牧人携带毡蓬),现居多数。半(老弱残幼)常年定居土屋,半(青壮)携带小型、轻便毡蓬,作季节性夜牧、远牧、抢牧,这在半农半牧区有。冬、春秋与夏三地均在固定房舍食宿,携带帐蓬随畜移牧,今日少数单位(如昌吉牧场)如是,主要是粗毛缺、贵、易损,置办毡房不易,而用木料盖房却较易、经久、经济。由此看来,游帕与活动毡蓬、毡房过去有必然联系,现在这种联系有逐渐变淡趋势,但无断绝可能。这是由于游牧户使用四季放牧场的日趋固定和四季游牧长期存在这两条因素决定的。三地(夏、春秋、冬)修建宽阔、结实、明亮、成套人房、畜舍、工棚、围栏,四季置备远牧小型、简易、轻便、牢固的帐蓬和热天兼搭毡房,都是很必要的。因为这适应牲畜与全家人一起定牧和有时成群牲畜与青壮年远牧,其余人与少许牲畜一起定牧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利用放牧场地的要求。在一处地方羊群停留时间,是以边行边吃日可来回里程(估计
2、定居。每日(时间)在固定位置(空间)饲喂牲畜,谓之舍饲(圈养、圈喂);每日在同一地面(空间)牲畜走动觅食,谓之定牧;那么每年按季节更迭,牲畜轮流巡回在同一广阔地域内的不同地段(空间)迁徙吃草,便称游牧。三者区分的关键是牲畜吃食方式与提供食物的条件。这全由客观现实决定,并不能由主观感情好恶来取舍。实际上,在游牧中,季间(跨地区)游牧总日数(不及六十天)与季内(定点)定牧总日数(超过三百天)是总合在一起的,没有也不可能有完全(即天天)的游牧和绝对的游牧。换句话说,全过程游牧生产中十之八、九的日子实际是在固定地点放牧,而只有十之一、二的日子才是在不同过渡地域游动放牧。在四季转移场地的游牧中,更长时间却在冬、春秋、夏三地定牧。四季间的大区(游动、"逐")游牧和季节放牧场(根据地貌)内的小区(定居)游牧相结合,显然是以均衡合理利用的方式来维持草原生态平衡。哈萨克族又一谚语:"勤搬畜肥妇女瘦,懒搬畜瘦妇女胖。"这说明游牧、轮牧因牲畜吃到鲜草、饱草、少病而上膘快,因人(主要是妇女)搭卸毡房,转运器物而劳瘁。由于畜均草原面积的缩小和搬迁力量(还有思想)的变弱,过去夏季内搬迁三、两次,秋季还有夜牧、"坐牧"("敖特尔")、远牧之举,现今都只定牧于一地了。这就是畜膘大不如前,草原远近不能平衡合理聋用的主要原因。
现今所谓游牧民定居,并非让游牧民脱离畜群或畜群终年定居一地,而实质上只是让游牧民居住固定房屋,以便集中议事、行医、施教、抚老、育幼、商贸、农耕、舍饲。在随畜转移中,自然携带能随时随地搬迁搭拆的活动房屋--毡房、毡蓬方便,而在季节性定牧时,住固定房屋就好些,--好在不仅较保温抵热,而且比较省事、省钱。因此,妥善解决游牧民住房问题,就是抓住了游牧民定居的关键、要害和实质。这就要求:游牧民不仅(应先)在冬季而且在春秋季和夏季三地都能够住进固定房舍以避风寒;不仅是简陋、狭矮的人(病、幼)畜共用单间,而且是人、畜、工各有的宽敞明亮的套间;不是土石险房,而是砖混结构的结实房。与林区接壤之地,盖房木料不难解决。新疆有些牧区已出现了钢筋、水泥、穹庐房,外形似毡房,为牧民所喜爱,应该也建专厂,预制装配部件。即是三地都有了固定房屋,游牧民也离不开毡房和毡蓬。在随畜转移途中,在边远地点放牧,在分群秋配放牧,在合群秋牧中,都需要那种只有顶圈、撑(顶)杆和披毡的锥体形轻便、小型、简易毡蓬(各族游牧民都各有其专门称呼)。由于便于煮肉、炊食、烧茶、通气、出烟、防热、搭拆搬迁和地面利用经济,暖季游牧民喜欢住毡房,即是已转成农民,有了固定房舍,仍愿置办作为"夏季活动别墅",且质量力求上乘。甚至在城镇庭院中,过去来自游牧区官员,夏季多搭起毡房消署;今遇婚丧,也有调自游牧区干部在楼房旁架起毡房炊食、待客。这是说:游牧民定居,不仅三处需有宽敞、结实、明亮的人房、畜舍、工棚、围栏,而且还需具备毡房和毡蓬,以利生产、生活。在游牧业上,生产和生活高度一致,生活条件的改善,无疑也是生产条件的改变、改善,反之亦然。人房、畜舍、工棚、围栏,是生活也是生产资料。游牧业的活劳动投入相对(与舍饲圈养相比)较少,而物化劳动投入(特别是草料)更少,其中主要的可说就只是人房、畜舍,不仅多了毡房、毡蓬,而且固定房舍也要三倍之。由于现今活畜与畜产品价格符合和高于价值,游牧业和游牧民的毛收入、净收入都大大提高了,有可能投入适量资金,用以修建、置办四季全套人房、畜舍,扩大生产和改善生活。这是步入现代化轨道必要的措施。
只从住房上说,游牧户全家四季均住毡房者,新疆解放前较多,现今仍有(也多是和静县蒙古族),但为数不多。全家暖季住毡房(有的还辅以远牧毡蓬),冷季住土、木、石屋(远牧人携带毡蓬),现居多数。半(老弱残幼)常年定居土屋,半(青壮)携带小型、轻便毡蓬,作季节性夜牧、远牧、抢牧,这在半农半牧区有。冬、春秋与夏三地均在固定房舍食宿,携带帐蓬随畜移牧,今日少数单位(如昌吉牧场)如是,主要是粗毛缺、贵、易损,置办毡房不易,而用木料盖房却较易、经久、经济。由此看来,游帕与活动毡蓬、毡房过去有必然联系,现在这种联系有逐渐变淡趋势,但无断绝可能。这是由于游牧户使用四季放牧场的日趋固定和四季游牧长期存在这两条因素决定的。三地(夏、春秋、冬)修建宽阔、结实、明亮、成套人房、畜舍、工棚、围栏,四季置备远牧小型、简易、轻便、牢固的帐蓬和热天兼搭毡房,都是很必要的。因为这适应牲畜与全家人一起定牧和有时成群牲畜与青壮年远牧,其余人与少许牲畜一起定牧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利用放牧场地的要求。在一处地方羊群停留时间,是以边行边吃日可来回里程(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