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爱人利物之谓人”(《庄子·天地篇》),把“爱人”和“利物”作为道德要求,并把两者结合起来。用现代生态学语言表达,就是:人类既要利用生态资源,又要保持生态,更新自然资源,达到永续利用目标,这才是有道德的。
提出“爱人及物”,“仁者,爱人之及物也”。“仁”是爱人,但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故“爱”育之。这是“仁民爱物”。可见,儒家、道家对待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基本态度是:爱万物,永续利用万物,人天地万物是一个有序的整体。这和现代的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有极为相似之处。
4.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态良性循环目标
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与天地相参”。“参”的涵义为:天、地、人三者相互作用,兼利万物。用当今术语解释就是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和谐进化。“和谐”与“合作”是最早的良性循环目标。“和-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亦是被各家各派所认同的普遍原则。无论是天地万物的产生,还是人对自然、社会与人际关系,都与“和-合”相关,这两个字的深刻涵义也被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先哲们的各个学派所接受。和与合,两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表示和谐与合作。“和-合”对当代的发展思想仍然很有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家孜孜不倦地宣传人与自然万物的生态协调思想,追求“和-合”的境界。 《周易》提出:保“合”太“和”,“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乾卦》)。这里,“乾”是指关于“天”的法则,它时刻都在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事物各以其本性,生育万物,赋予生命。它以整体的法则存在,保持大自然的和谐,才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得其“宜”,真正祥和有益,持续纯正。“元亨利贞”表示四德:元为始(如植物种子发芽),“亨”是通(植物生长),“利”是祥和(如植物开花),“贞”是“正”或“成”(如植物结果)。“元亨”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功能,“利贞”是这种功能的完成。朱熹说:盖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贞”,而“元”无不统;其运行焉,则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气”无所不通(《仁说》)。“元亨利贞”四德表示事物以时序循环不已,表示世界的统一性。这是天之道,即“天地人和”:“天地之所合,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合,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周礼》)。
儒家发扬“和合”的思想。孔子把和的概念主要应用于人际关系,主张“为政应和”。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又在《礼记·乐记》说:“礼之用,和为贵。”“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归化”。“序故群物皆别”。孟子强调“人和”,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荀子把“和”与“神”(即贞)联系起来。他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谓之神。”(《天论》)意思是说,万物获得各自需要的和谐之气而生存,获得各自需要的滋养而成长,虽然看不见它们如何工作,却看见了它们的成绩,这就是“神”。可见,“和”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和合”提到天地生成的本能,万物生成发展的机制,并把“和”与“德”联系起来,又把“和”与“中”联系起来。“和”与“中”是互相联系的客观规律。
用现代生态科学的观点看,和与合是世间万物运行的前提。先哲们力图把对自然规律的最初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首先形成了生态伦理思想,又把这些思想要达到的目标归结为万物之间的和谐,和谐即良性循环,只有良性循环才能实现持续进化,而进化就是发展,发展就必须容纳“差异”。这是中国古代生态哲学的精华,也是先哲们从中悟出的最基本的自然生态规律。
第三节 国外古代的生态思想
古希腊哲人认为自然界是活的有机体,不能把自然界肢解为零碎的部分。西方古代自然有机论思想集中表现为三种基本观点:物活论、整体论和目的论。这其中蕴藏着哲学家们最早的自然生态思想。
一、国外古代的生态有机论思想
1.自然生态有机论
在自然生态有机论思想中占首要地位的是物活论,又称“万物有灵论”,其论述的事物的实质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这是一种认为万物皆有生命的观点。
(1)泰勒斯的自然界有生命的观点。泰勒斯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是一位万物皆有灵的实践者。例如,他从经过摩擦后的琥珀可以产生静电,能够吸引纸片;磁石能够直接吸引铁的自然现象中,得出了自然界有灵魂的观点。“灵魂”这个词在希腊文中原有呼吸、生命的含义。用现代科学的观点看,这种有灵论显然是幼稚的,但它也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即自然界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体。
(2)阿那克西美尼的自然界有生命的观点。阿那克西美尼选择“气”作为万物的本原。并进一步指出气就是灵魂,就是生命。他说“人和其他动物都是以吸进气而活着的,气对他们说来,既是灵魂又是心灵。这是很容易证明的:如果(他们)没有气,也就没有心灵。”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伊奥尼亚学派的自然哲学家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物活论色彩。恩培多克勒的物活论思想稍有不同,他强调“理性”贯通于万物之中;把“灵魂”这个晦涩的宿命概念排除在自然哲学之外,以更加学术化的自然生态概念发展了他的物活论思想。
(3)自然界是一个生长变化的自然有机体。古希腊哲学家的物活论思想已渗透在他们的自然观中。“自然”这个词在希腊文中与生长变化有关。因此,古希腊哲学家往往把整个自然界视为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生命体,不仅它的整体充满活力,而且它的每个部分,即使是无生命的事物也充满活力。整体与部分都有生命。这已蕴涵着这样一种整体论的意义:自然界是一个由许多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2.自然界整体论思想
生物学中作为一种反机械论观点的“整体论”,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被提出,但是它的萌芽思想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
(1)自然界是一个整体,而整体才显现出生命的观点。作为一种认识生命现象的观点,整体论强调生命是有机体的整体性现象,有机体的任何个别部分都不可能孤立地显现出生命。因此,整体论不仅涉及“整体”,而且同时涉及它的对立范畴“部分”。这里,宇宙是整体,生命是部分,是宇宙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最早提出整体与部分问题的人是阿那克西曼德,他曾认为他所提出的世界本原“无限”具有这样的性质:“变换其部分,而全体则常常不变。”这种说法已经蕴涵着整体论思想的萌芽;客观实在的整体不是简单地取决于其部分的特性。
(2)恩培多克勒的自然整体观点。整体论思想在恩培多克勒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说,人在(由各种元素)集合而成之前,以及在我们分解之后,我们就是纯粹的虚无。其意为:虽然人的整体是由许多部分(多种元素)构成的,但是在这个整体(人)被形成之前或者被分解之后,那些部分都不具备整体(人)的性质。
(3)柏拉图对自然界整体论的发展。柏拉图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整体和部分这两个范畴,并论证了两者的关系。他指出,整体包含着部分,各部分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从自然界到小的微粒,都是分层次的、由各部分组成的整体。普罗提诺更加具体、明了地表述了这种观点。在《九章集》中,他把宇宙描绘成一个等级整体,其中某一个层次上的个别事物都是其下一层次上的整体的组成部分。他描述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包含着自然生态系统中系统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在于他认为整体之中的部分还应当有关键性和次要之分,关键性的部分一旦失掉就会引起整体的变化;而次要部分的丧失则不影响整体性。这与现代生态科学提出生态要素有基本和非基本要素的观点十分接近。当然,古希腊人的整体性观点具有明显的朴素特性,只是显示出生态思想萌芽。正像恩格斯说的,“在希腊人那里——正因为他们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分析——自然界还被当作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