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教与国家礼仪——以高宗封禅活动为中心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一、问题的提出

 

  宗教对于汉唐之间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了巨大作用,虽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还有进一步具体分析的必要。事实上,宗教的影响已经非常深刻地渗透到中古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反映在正史中则是《魏书·释老志》的出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封建王朝的礼仪制度也曾与之发生了某种互动关系,而以道教更为突出。这一课题近年来颇受学界瞩目,例如劳格文(John Lagerwey)先生曾揭示了道教的醮坛与汉代郊祀坛的渊源关系。[1]  熊存瑞先生则通过对太清宫、九宫贵神等祭祀的研究,探讨了唐玄宗时期道教对国家礼仪变革所发生的影响。[2]  本文所关心的问题是:中古时期,在封禅这样的礼仪活动中,是否会有道教的因素存在?按封禅乃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举行的最为神圣的礼仪活动,是宗教性与政治性的结合,它主要起源于上古对山川的自然崇拜,在秦汉统一帝国进行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融进了各地区、各学派的理论,并逐步归结在儒家的框架之中。对于封禅的起源和性质,前辈学者已经作过许多细致的研究,[3]  就实践而言,虽然有着种种传说,但历史上首位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帝王当是秦始皇。后来汉武帝、汉光武帝、唐代的高宗、武则天、玄宗以及宋真宗也曾举行了封禅之礼。下面就以唐高宗的封禅活动为个案,对其中的道教因素及产生背景作一番初步的探讨,并希望由此观察唐代道教与国家礼仪关系之一侧面,不当之处,敬祈方家赐教。

 

 二、高宗封禅与道教

 

  汉光武帝之后第一位封禅的皇帝是唐高宗,在武后的支持下,他于干封元年(666)完成了封禅泰山的大典,这距光武封禅已有六百余年了。麟德二年(665)十月,高宗车驾从东都出发,开始了封禅之旅,第二年春正月抵达泰山脚下,直到四月才回到长安。在此之前,朝廷里的礼官学士对封禅礼仪中大到仪式的次序排列、祀坛建筑,小到玉册形制、皇帝服饰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些文件都还保存在《唐会要》等书中,可以看出时人是如何重视这次大典。虽然这些材料显示出他们立论的基础仍为各种儒家经典,但在活动具体的展开过程中,这次封禅却似乎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道教色彩,这一点,并未引起曾专门讨论唐代封禅礼仪的Wechsler先生的注意。[4]

按刘道合其人又见于开元六年(718)十月所立的《大唐大弘道观主故三洞法师侯尊师(敬忠)志文》,内云:侯敬忠于志文中的

同时天下诸州也各置观、寺一所。[8]显然观名与坛名同源。这既是对于天下的普遍恩泽,同时似乎也可视作对于刘道合祈祷而得山神福佑的一种回报。至于天下诸州各置观、寺一所,对于道教尤其意义非常,正如巴瑞特(T. H. Barrett)先生所说,这是道教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有了国家支持的道观网络,而这种网络对于佛教而言,早在隋代就已具备了。[10]

 

(第一行模糊不能识)

判官兼□□羽仪作宫府寺丞王知慎

城作坊检校造封禅□御作布政府□□□干信□宣德郎行宫门整备大(下阙)

行内府监主簿王知敬    兵(下阙)道    内府监录事左君植

左(下阙)    □中尚监作吕铁拴(下阙)

(上阙)皇甫瞻  主簿敬孝友  □□司户许行真  高陵县主(下阙)

判官郊社令?□□    行□官署令上□□□贞

掌□事李(下阙)    纪□张统师

干封元年二月一日记

(上阙)西台主书□都尉王行直、冯承素、孙表□

(上阙)□干封元年□月十五日从  祭至此故记

(上阙)干封元年二月十□日奉  敕投龙璧于介丘记

(上阙)少监□□智(下阙)

(上阙)令崔元泰(下阙)

岱岳令牛成 [12]

 

至于崔元泰,疑即当地的地方官史载干封元年正月当时又,投龙致祭乃是道教科仪,它源于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刘宋时已初步形成仪式,其一般方式是将写有愿望的文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用青丝捆扎,举行醮仪后,投入名山大川、岳渎水府,作为升度之信,以奏告三元。对于这一问题,最近的研究成果颇多,可以参看。[19]  在这方题名中,没有道士的痕迹,但这样的仪式没有他们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