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文化对低俗文化: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进行的讨论(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电子游戏、书籍、电影、音乐CD、音乐录像带、电视节目全都可以围绕着同样的人物和“品牌”来进行生产。从工业的视角来看,大的媒体集中起来谋求增效,这是促进联合的力量之一,这种努力还没有取得预想的商业成功。关键是,这两种力量——分割的力量和联合的力量——同时并存着,没必要把它们看作是互相矛盾的。
    当然从这样一些意义上说,通俗文化中充满了针对不同受众的不同类型的作品:它生产的有些作品不能给人带来直接的快乐与满足,有些作品从使用的媒介来看是实验性的,有些作品从其传达独特而有创见的思想与信息来看是有追求的,有些作品常常顾及其特定类型的发展历程,有些作品要求受众对它本身以外的更宽广的领域有所了解。从这样一些方面来看——再重复一遍——存在着成千上万的电影(大卫• 林奇David Lynch)、歌曲(电台司令或者磁场乐团Radiohead or the Magnetic Fields)、漫画书(克里斯•威尔Chris Ware)、电视节目(《黑道家族》The Sopranos),它们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糅合在了一起。实际上,艺术价值观不仅仅正在变得民主化,而且正在打入这样一些新的领域,如食品、汽车文化、美酒与时装等(与此同时艺术本身正在非美学化)。应该承认,这些价值观可能是阶级的标志,表现这些价值观的产品主要是特权阶级在享用,但又不限于他们:审美化的或者“定制的”汽车文化可为例证。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一些旧的高雅文化采用了通俗文化的手段而没怎么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任。例如,艺术学校的毕业生本着艺术追求而创作的很多艺术作品就利用了商业主义和传播媒介。(事实上,正是“艺术世界”这种系统的力量促使这种情况发生的)。这很大程度上是安迪 •沃霍尔(Andy Warhol)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这种传统为90年代后期的英国艺术家们所继承,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达米恩 •赫斯特(Damien Hirst)、特雷西• 艾明(Tracy Emin)之类的艺术家们已经变成了与摇滚歌星或者时髦的饭店老板并没有太大差异的社会名流与文化企业家。实际上,英国艺术的种种现象,正好证明了不同的风格与受众之间关系复杂,不可作高雅与低俗截然的划分。(伯特尔顿 Betterton2001)
    于是,现代通俗文化也产生了一整套有自己特色的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欣赏者知道他们所获得的享受是别人为了赢利的目的而安排的,但他们不在乎。与其说尽管一切都商业化了,音乐、时装、电影或者唱片还能给人带来乐趣,还有意义,倒不如说,就因为一切商业化了,这种乐趣和意义才存在。别的方面且不论,享受与消费通俗文化是对现在的参与。因此人们是本着这样的心理消费某些通俗文化的:“它是垃圾,但我喜欢它。”生产者与消费者常常给人团结一致的感觉,因为他们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英国男性杂志《含蓄》上的话“献给应该更聪明些的男人。”有时候有人说这是讽刺,但这么看并不全对。这是一种旧有范畴涵盖不了的态度,那些旧有范畴是用来描述仍受古典作品与美学控制的旧有文化样式的潜在价值的。
    有一种现象与之密切相关,即将社会的传统观念——比如女孩该是什么样子,男孩该是什么样子——略略混在一起,进行一点带讽刺意味的夸张,就象好莱坞青少年电影《一无所知》中所做的那样。这有时被理解为提供了一个政治空间,可以从中探究形成身份认同的新原因(麦克罗比McRobbie1999,127)。不过这一点值得怀疑。那种解释受了我们可以称为现代自我指认或者自我挖苦的假象的蛊惑。比如说,意识到自己正被置于关于女性气质的陈规之中,温和地开一个玩笑,将这些陈规夸大,这并不意味着从那种位置中解脱出来。事实反倒是,它意味着一种对于被置于那一位置的容忍。


    在开发新的样式以吸引新的受众这一点上,通俗文化常常表现得很聪明。通常这些新的样式中含有老一类的妙语。我们且看保罗• 吉尔洛伊(Paul Gilroy)书中的一个例子——关于90年代早期那个加利弗尼亚的说唱乐歌星狗狗斯努普(Snoop Doggy Dog)的。斯努普参与了将说唱乐大众化——将它变成一种主流的通俗文化——的事业。他怎么要称自己为狗?因为狗追猫咪。因为这是一个狗咬狗的世界。因为狗是成群猎食的。因为狗父(dogfather)这个词颠倒过来就是教父(godfather)。因为狗是一种奴颜婢膝的家伙,有人觉得象狗交配一样性交很下流,女人那样有辱人格,虽然(合着节拍往前猛扑)这还是波多黎各一种色情舞蹈的动作。因为,另一方面,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好莱坞白人家庭电影中的心爱之物,在那些电影中,没有一条狗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家庭。因为狗很固执(象斯努普一样)。还因为人充狗很滑稽可笑,却没有什么威胁性(虽然有点叫人难堪)。(吉尔洛伊2000,204ff)。斯努普为了吸引最广泛的潜在受众/市场而传播了一个来自下层社会的关于自我羞辱的比喻语词。牙买加的雷鬼乐重量级人物象人(Elephant Man),把它写进了他最近的歌曲“一个坏男人”中:“愿你们这些狗的世界都完蛋!”
    通俗文化一般还创造多少有点新意的关于传统与革新的概念概念:有新现代,新古典,还有泛滥成灾的昔日风格的重现(只想想那些个十年吧,每一个十年都有自己的风格:三十年代的风格,四十年代的风格,五十年代的,六十年代的,七十年代的,八十年代的,反正只要你想得到的就只管说好了)。当然,为趣味结构在过去找一个源头这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叶这段时间内内涵与要旨不断改变的新古典主义,可以说是现代西方文化主要的趣味/风格组成物,而且一直包含着“创新的传统”的成分。新古典主义大体上意味着动荡时期的有序与和谐,而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每一个时期都动荡不安,以至于标示一个格外安宁与稳定的历史时期已经成了趣味与风格的功能之一。但是在当代通俗文化中,昔日风格的重现既不是一种有序的重复,甚至也不是一种怀旧:它把自以为时尚的东西组织起来,诱发涉及回忆、嘲讽、惋惜与拼凑的复杂的接受模式。
    不过指出通俗文化的丰富与新颖,并不是说通俗文化就没有严重的缺陷与问题。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缺陷与问题都局限于特定的场合或者类型,不能因为它们而否定这整个领域。通俗文化的一个更为系统性的缺陷是容易过时。在通俗文化中,个别作品或者艺术品常常不是因为罕见或者只可远观不可近玩而获得声望与光晕的,相反倒是因为某些名字和文本随处可见,因为它们闻名遐迩。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在最赶时髦的趣味引领者中,特定而有限的趣味的对象(路里德Lou Reed,《南方公园》)确实能获得相当大的声望。但它们即使在呼声最高的时期,也远远不及鼎盛时期的麦当娜或者《新普森夫妇》那种大受欢迎的程度(或者至少是传播的范围)。不过获得这些声望与吸引力的过程结果却也是耗尽它的光彩的过程:到了一定的时间,重复与声望变得令人厌腻,最后这一对象就沦为令人乏味的过时之物,等着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了——(或许)有人会因为回顾或者恋旧而将它忆起。似乎只有早死才能阻止这一过程:象猫王艾尔维斯(Elvis)、玛丽莲•梦露(Marilyn)、蓝侬(Lennon)詹姆斯 •迪恩(James Dean)那样。
    许多通俗文化的昙花一现是与其类化有关:一体化的通俗文化是特别针对年轻人的,因为他们有最大的“可以自由支配的”开销能力,也最需要靠它来建立社会关系。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使事情复杂化了,因为对于日渐老去的一代人来说,旧的通俗文化变得与青春的记忆交织在一起,而要习惯当代的通俗文化,通常得克服这样一种意识,即自己对于这种文化来说“太老了”。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