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悲情文化分析(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一行为来换取他的生存也许能够符合他的逻辑。这种意念的产生与我对生命主题的感受是有关的。" 
    这是他和毛丹青在网上的对话,一个老人为何哭泣折磨着余华,其实再远一点,他对这个问题有过清晰的表达,在他尚未写作《许三观卖血记》时的1992年5月,他曾写下一篇文章《结束》,余华说"有一天,我和陈虹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行走时,一幕突然而至的情形令我们惊愕。在人流如潮噪声四起的街道上,一位衣着整洁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迎面走来。他如此坦率地表达自己的不幸,并将自己的不幸置于拥有盲目激情的人流之中,显得触目惊心。
    "一直以来。陈虹一回想起这一幕,就会神情激动。她总是一次次地提醒我注意这些,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不要轻易忘记。确实,这样的情形所揭示的悲哀总是震动着我们。我们相对而坐,欲说无语。在沉默的深处,反复回想那个神情凄楚的老人,在他生命最后的旅程里,他终于直露地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尴尬。在他身旁那些若无其事获得暂时满足的人,他们难道没有在风中哭泣过?悲哀也会象日出一样常常来袭击他们。于是在我们回想中所看到的人流,已经丧失了鲜艳的色彩,他们犹如一堆堆暗淡的杂草,在空虚的天空下不知所措。他们当初的笑容,是因为他们受到了遗忘的保护,忘记自己的不幸,就意味着没有遭受不幸。终于有一天,一劳永逸的遗忘就会来到,这是自然赐予我们唯一的礼物。一切的结束,就是一切的遗忘。"(6)余华在这里直接提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苦难是多么易于忘却,哭泣是多么易于忘却,中国文化在这一点上是欠亏的,李泽厚把中国文化定位于乐感文化,确实,我们的文化对苦难和哭泣有一种巨大的消解机制,我们的文化自古多的是逍遥、闲适,无是非,无可无不可,在这里面正义被搁置,血泪被放逐,哭声被隐匿,"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鲁迅〈坟-论睁了眼看〉)中国人生活在无边无际的苦难中,但缺少真诚面对的勇气,想一想俄罗斯,在苦难过后或者就在苦难尚未结束之时,他们贡献了《日瓦戈医生》、《古拉格群岛》等一大批描写苦难的伟大作品,而我们的很多知青作家却一再坚持"我不忏悔",是他们没有哭泣过?是他们和他们的亲人朋友没有历经过磨难?为什么哭泣竟象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呢?说穿了我们民族缺乏揭过去伤疤映照今天生活的勇气,这是一个健忘的民族,这是一个缺少忏悔和心灵懦弱的民族,但是我们必须学习记住苦难和曾经的哭泣,学会敢于直面历史的黑洞和深渊,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记住不幸和不义,作家应以龚自珍所写的"著书只为稻梁谋"为耻辱。
    余华的童年是在医院度过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他接触血和泪是一种家常,他在《医院里的童年》写到他家对面就是医院的太平间"我几乎是在哭泣声中成长。那些因病去世的人,在他们的身体被火化之前,都会在我窗户对面的太平间里睡一晚,就象漫漫旅途中的客栈。太平间以无声的姿态接待了那些由生向死的匆匆过客,而死者亲属的哭叫声只有他们自己可以听到。当然我也听到了。我在无数个夜晚里突然醒来,聆听那些失去亲人以后的悲痛之声。居住在医院宿舍的那十年里。可以说我听到了这个世界最为丰富的哭声,什么样的声音都有,到后来让我感到那已经不是哭声,尤其是黎明来临时,哭泣者的声音显得漫长持久,而且感动人心。我觉得哭声里充满了难以言传的亲切,是那种疼痛无比的亲切。有 一段时间,我曾经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为动人的歌谣。"(7)这里的哭象一种仪式,亲人死去了,悲痛是自然的,然而长歌当哭,这就象余华说的"动人的歌谣",人们把哭泣当成一种诉说,以及对过往事实的追忆和对亲人的怀念,这象陷入了一个尴尬的悖论,哭诉变成了带有表演性质的东西,我们在宝玉哭灵中能体验到这种深刻的哀痛。在农村,一个老人过世,他或她的女儿在出殡时的哭泣,就是一篇老人的简单的生平或是大事记,把老人的事迹通过哭泣展示出来,哭泣的腔调哀转九结,令听的人动容洒泪。


    在上面的论述时,其实已经包含了我对《许三观卖血记》的哭泣和眼泪的感受分析,但我们还有必要从本文的具体处来考察。
    《许三观卖血记》首先给人们的当然是一个十分普通的中国人的苦难的卖血故事。这些人生活的十分卑微真实素朴和沉重,他们的日子琐碎而重复单调,重负象梦魇一样缠绕着他们,另他们摆脱不得抗拒不得。许三观的经历就是卖血,血成了一种商品,卖血成为人们生存下去的手段和自然的行为,生活象一只牛虻苍蝇吸吮着许三观的血,这里面有有一个十分残酷的前提,许三观不卖血,他就存活不下去,或者更加的困难。在金钱交换的过程中,残酷的生活被淡化了,苦难象血加上了水变得绯红,但生活这个虽然变化了的狰狞的兽性并没有减少。
    许三观在老家随村里的根龙、阿方卖了血才用挣来的钱吃了炒猪肝喝了温了的二两黄酒,并用卖血的钱娶到了他想要的女人许玉兰,在饥荒的年代为了全家吃一碗面条他卖血,为让在乡下插队的儿子回城讨好队长,为了救一乐的命他从县城一路卖血到上海-----许三观究竟卖过多少血,他自己或许都记不起来,在许三观卖血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他的眼泪和哭泣,当一乐打了方木匠的儿子在医院欠了医药费,让人家把家里的东西拉走抵债时,先是许玉兰双手捂住脸呜呜地哭,"许三观看着他和许玉兰十年积累起来的这个家,大部分被放上了那辆板车,然后摇摇晃晃、互相碰撞着向巷子口而去。当板车在巷子口一拐弯消失后,许三观的眼泪也哗哗地下来了,他弯下腰坐到了许玉兰身旁,和许玉兰一起坐在门槛上,一起呜呜地哭起来了。"(8)
    哭泣,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更作为一种肉身的存在,要做具体的分析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只能就《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部分分析。
    哭泣在《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类型基本是三类:孩子类型、女人类型和男人类型。孩子类型的哭泣是 直露的、表浅的,多是直接关联到肉体或是某一部分得不到满足。三乐和方木匠的儿子打架,两人轮流着一人打对方一记耳光,把对方的脸拍的劈啪响,因肉体的疼痛而哭泣;一乐因吃不上面条而哭泣,因寻找亲爹何小勇不得,一乐有一种无所归依的失落,人们问一乐为什么哭,一乐说"许三观不是我的亲爹,何小勇也不是我的亲爹,我没有亲爹了,所以我就哭了。"
    也许是原始巫术的遗存,人们把孩子的哭声看成是通灵的,何小勇被车撞了以后,人们叫一乐哭喊着叫魂,一乐坐在屋顶上,在许三观的承诺吃猪肝和承认一乐是自己的亲儿子,一乐才哭喊着开了腔。
    不管怎么说,孩子的哭泣是短暂的,可爱的,有时在孩子自己看来哭泣是天下的大事,在成年人看来却是一种调料和滑稽;女人的哭泣呢?人们说"一哭二闹三上吊"是女人的拿手好戏,好象女人的哭泣多的是一种表演和伪饰,其实在困难来临时,女人的承受力比男人还强,女人把哭泣看成一种对苦难的宣泄,女人把眼泪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泪和女人不分表里,浑然一体。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玉兰有了委屈,就要坐到门槛上哭,摸一把眼泪,象是甩鼻涕似的甩出去,哭声象一个预告,邻居们一听哭声,就来询问"许玉兰,你哭什么----是不是粮票又不够啦-----是不是许三观欺负你了,许三观!许三观呢?-----刚才还听到他在说话-----许玉兰,你哭什么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是不是又欠了别人的钱-----是不是儿子在外面闯祸了----"(9)
    许玉兰的每一次哭泣,都是家里的一次苦难的展示,这是对苦难的另一种表达,谁能安慰自己呢?余华在为韩文版《活者》写的序言里写到"作为一部作品,《活者》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动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