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学术背景之比较(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有与哈佛大学不同的特点。由表2可见,1923年至今MIT先后有8位校长,他们平均上任年龄50.5岁,平均任期9.57年(现任校长除外)。这比哈佛大学校长的平均上任年龄年长5.07岁,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而平均任期则短了12.43年,显示两校校长的任期长短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很可能与两校校长的选拔与任期传统有关。

  近期8位MIT校长「教育背景」的共同特点有两点:几乎所有的校长都出身理科,且多具有名牌大学理学博士或哲学博士(占62.5%),但只有37.5%的MIT校长拥有MIT学位,且有同样比例的MIT校长的本科学位并非出自名校。前者与哈佛大学近50年的校长全部为文科出身很不相同,后者与哈佛校长大多具有至少一个哈佛学位也很不一致。

  虽然MIT校长也基本出身名校,但显然不如哈佛大学出身一流大学的比例高。似乎预示MIT在美国大学中的地位与哈佛大学并不处于同一层次:哈佛大学具有很多的贵族「保守气质」,而MIT则多一些平民「开放色彩」。或许这与学科构成有关:「文理主导型」的哈佛大学学科领域宽广,其校长在学生时期可以选择哈佛的学科相应地可以更加多样化;对「理工主导型」的MIT而言,其学科范围相对比较窄小,所以无论其校长在学生时期选择MIT,还是MIT选择学生,都使得相互的选择范围不如哈佛来的宽广。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或许还是来自体制与观念等因素。

  在「职业背景」中, 有62.5%的MIT校长任职前曾经工作于MIT,这与哈佛71%的校长来自本校旗鼓相当。MIT虽然有37.5%的校长来自其他单位,但他们是在其他高校任职。与哈佛大学不同,没有发现MIT校长来自校外的基金会或者政府部门。在专业特长方面,毫无疑问,MIT校长几乎清一色来自理科学者。



(二)当前美国其他私立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学术背景

  除了哈佛大学与MIT,包括常青藤联盟在内的其他私立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学术背景」又如何呢?表3显示了当前美国12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校长的相关情况。

  表3 美国12所私立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学术背景

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学术背景之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12美国私立研究型大学的「教育背景」中,除了杜克大学校长的「教育背景」资料不详外,至少有9所以上的大学校长具有博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与康乃尔大学校长资料未明确显示其校长是否具有博士学位)。与哈佛大学校长必须至少有一个哈佛大学的学位不同,这里的12所美国私立研究型大学(杜克大学除外)中,只有4位大学校长具有所在学校的学位,提示美国多数私立研究型大学选拔校长在「教育背景」考虑方面「本校色彩」已经趋于平淡。在就读学校的「名气」上,12所美国私立研究型大学的校长几乎都有名校背景,但也有部分校长曾经就读名不见经传的大学。

  在「职业背景」方面,12所美国私立研究型大学校长中,有5位校长具有任职大学的学校经历。如果把「教育背景」与「职业背景」进行交叉分析,则显示除杜克大学的其他11所大学中有占2/3的8位校长具有「本校色彩」。由此可见,是否具有任职学校的「教育背景」或「职业背景」仍然是能否任职的一个重要考量。道理很简单,具有任职学校的「教育背景」或「职业背景」这样一种经历有利于校长与任职学校的相互了解与感情沟通。但1/3的校长没有所任职大学的任何背景,则表明大学在选拔校长时「英雄不问出处」,唯才是举选拔人才的主流趋势。无疑,这两个方面并非矛盾而是相互补充。

  要对一位现代大学校长的「学术背景」进行准确归类是有些困难的,因为文理兼通几乎是担任校长的前提,虽然校长有自己的学术或职业专长。如果一定要进行「学术背景」的分类考察,或许更好的的做法是「学术倾向」,即主要从事业务是偏向「文科」或者「理科」。由此观照当今美国大学校长,那么从表2与表3可以看出,理工主导的大学自然是选择「理科」人才担任校长(如MIT或Caltech)。没有明确的学科主导方向的私立综合性大学中,前10所大学中(杜克大学因资料不全除外),至少有7所大学由「文科」出身者担任校长。由于美国主要研究型大学多数是综合性大学,显示美国私立研究型大学校级行政人员由文科人才主导的基本态势。

(三)伯克利加大校长的学术背景:历史考察

  由于包括中国大学在内的大学以公立大学为主导27,因此本研究除了考察美国私立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学术背景」外,也注重考察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的相关情况。为了与最著名的私立大学──哈佛大学相对照,这里选择在美国排名第一的公立大学──伯克利加大的校长作为历史考察的案例。该校校长的学术背景情况如下(见表4):

  表4 伯克利加大校长的学术背景

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学术背景之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近50年来伯克利加州大学先后有8位校长,其任期通常不超过10年(M=6.43±2.51年)。在「教育背景」方面,几乎所有的大学校长都具有名校博士学位,且该校出自文科与理科的校长人数大致相当。但是毕业于伯克利加大的校长只有2位,另有3位校长则具有伯克利加大工作背景,综合后共有5位校长具有「本校色彩」(8位校长中占62.5%)。

  如果把美国最著名的公立大学与最著名的私立大学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对伯克利加大来说,其校长的「伯克利血统」已经相当平淡。这与哈佛大学选拔校长时坚持「哈佛血统」完全不同,显示出两校的思想分野:前者更加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而后者则具有更多的排他性与封闭性。由于美国最著名的大学往往是私立大学,作为私立大学的排头兵,哈佛大学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是不难理解的。但是,这种排他性利弊如何却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有朝一日,假如美国大学已经不再居于世界最前列,哈佛大学的校长选拔仍然坚持其「哈佛血统」吗?


(四)当前美国其他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学术背景

  除了最著名的公立大学之外,不妨进一步了解其他著名公立大学校长的学术背景。表5显示了当前美国其他8所最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学术背景情况。

  表5 当前美国其他8所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学术背景

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学术背景之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除伯克利加大之外,其他8所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的「教育背景」方面,如前一样,所有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都有名校高级学位。但是,似乎与美国私立名校校长多出身于文科不同,这里8位校长中,只有3位校长出身文科,其他5位校长则出身于理科,加上它们的主要「职业背景」,那么也只有一半(4位)的校长主营文科。再者,无论私立研究型大学还是公立研究型大学,除了早期大学少数例外(如哈佛大学),绝大多数校长都有其他学校的求学经历或职业经历。在一所大学从本科到博士,又留校工作升为大学校长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与中国主要大学偏爱「留校」的传统完全不同28,其原因固然在于美国大学校长选拔机制与中国差异甚大,还在于美国大学学生就业政策与中国完全不同——即便最好的学生通常也不能直接留校任教,而必须离开熟悉的母校到外面打拼,在证明自己具有足够的才干以后才由母校返聘回校任职。毫无疑问,跨校求学与工作的背景有利于吸收各单位经验之长,综合形成新的特色与优势。

三 中国研究型大学校长学术背景

  正如20世纪中国经历的曲折历程一样,中国大学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极为曲折的发展历程。按照历史分期,中国大学(这里指中国大陆内地大学,下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中华民国主管的大学为代表,后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学为代表。鉴于中国及其大学发展历史的曲折与复杂,本研究在案例方面,仅对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校长的学术背景进行历史考察;对当前大学校长的考察,也不完全依据常见的大学排行榜,而是根据中国大学的实际把主要的研究型大学大致分为「文理主导型」与「理工主导型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