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体互动表现及文学史意义(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综观上述,中国古代文体史上的新体代兴与吐故纳新,是文体互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既反映了兴衰生灭的客观规律,也构成了中国文学史发展的内在机制。应该说,过去关于文学史发展的考察与描述,对这一规律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所以在探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一代文学代表形式的繁盛原因时,往往去重复“经济恢复”、“文化发展”、“君主提倡”之类不关痛痒的老话头,却较少从文体自身的生长周期或发展逻辑来看问题。

  (二)破体出位

  “破体出位”是文体互动的又一种基本表现形式,也是相关话题中讨论最多、成果也最丰富的一个方面。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管锥编》皆及之,且要言不烦,切中骨綮;周振甫先生《文章例话》之“写作编”谈破体,祖述前人而又阐释精到。

  近年着作中如王水照先生主编《宋代文学通论》“文体篇”第三章“尊体与破体”;吴承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第七章“辨体与破体”,第八章“从破体为文看古人审美的价值取向”;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第七章“以高行卑———中国古代文体互参中的体位定势”,以及张高评《宋诗特色研究》、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等着作,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破体的内涵、形式及相关论争,都作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与分析,賸义无多,所以本文中不想再重复抄录,而只想就这一文体互动基本形式的文学史意义,再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文学史的尊体、破体之争,可谓由来已久。刘孝绰《昭明太子集序》指出:“孟坚之颂,尚有似赞之讥;士衡之碑,犹闻类赋之贬”(俞绍初245)。

  这里所谓讥之者与贬之者,即是对班固、陆机文体不纯的“破体”之作表示不满,而刘孝绰“尚有”、“犹闻”虚字转折,则表示他对否定者说法的不以为然。类似的争议在宋代以前应该说是所在多有,然而一个显然的事实是,只有到了宋代,破体出位才由前代某一作家偶然的“个人行为”,成为一个时代文学家的集体选择,同时也成为宋代文人在各体创作上普遍采用的创新策略。这种现象本身即已超越“唐宋诗之争”或尊体破体之争,而充分显示了宋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转型期的特殊地位。不仅由韩愈开其端的“以文为诗”至北宋欧、梅、苏、黄而成为影响一代乃至数代的诗法家数,其他如以诗为词、以赋为文等等亦成为当时文坛的普遍现象。宋祁和秦观都说欧阳修《醉翁亭记》乃是《醉翁亭赋》(参见陈师道《后山诗话》、朱弁《曲洧旧闻》、陈鹄《耆旧续闻》等);尹洙说范仲淹《岳阳楼记》为“传奇体”(陈师道《后山诗话》);王安石说苏轼《醉白堂记》“乃《韩白优劣论》”,苏轼则谓安石《虔州学记》“乃学校策耳”(胡仔《苔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五引《西清诗话》)。如此之类记载甚多,可知北宋时期着名文人,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尊体与破体之争。一种文学现象能够吸引这么多精英人才的注意,且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系论争者与阅读者的兴趣,这本身就说明,破体已不止是一种具体的创作技巧或创新策略,而是触及到文学史发展面临转型与突破的时代命题。而且,自宋以后,尊体与破体之争,本色当行与正宗别调之辨,就成了与文学史发展始终与俱的话题。

  尽管尊体论者每有立定脚跟、正统自居、师出有名、堂堂正正之气势,为破体辩护者则似处于被动招架地位,然而最终还是要靠创作实绩说话。

  因为破体者每出名篇,为破体辩护者也就多了几分底气。晚明孙鑛《与余君房论文书》中写道:“《醉翁亭记》、《赤壁赋》自是千古绝作,即废记、赋法何伤?且体从何起?长卿《子虚》,已乖屈宋;苏李五言,宁规四诗?《屈原传》不类序乎?《货殖传》不类志乎?《扬子云赞》非传乎?《昔昔盐》非排律乎?何独诧于欧记苏赋也!故能废前法者乃为雄”(卷九)。显然,因为破体者每多名篇,遂使破体论者有足张吾军之慨。所谓“能废前法者乃为雄”,更足为后来有志于破体者提气。

  关于破体出位的文学意义,钱钟书先生已有较为深入的探索。其《谈艺录》因为不满于焦循(理堂)的“诗文相乱”之说,乃反驳曰:“诗文相乱云云,尤皮相之谈。文章之革故鼎新,道无它,曰以不文为文,以文为诗而已。向所谓不入文之事物,今则取为文料;向所谓不雅之字句,今则组织而斐然成章。谓为诗文境域之扩充,可也;谓为不入诗文名物之侵入,亦可也”(29)。这就把“以文为诗”、“以诗为词”等等破体之举,提升为文学史革故鼎新的手段,也是文体进化的必然取向,这就比那种就事论事的辩护显然更富于学理意味。同样,钱先生在其巨着《管锥编》中,也罗列了不少关于文学名篇破体的质疑与争议,然后归纳说:“足见名家名篇,往往破体,而文体亦因以恢弘焉”(890)。这里把破体视为恢弘文体的手段,与《谈艺录》称破体为文章革故鼎新之道,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借用宋代人的话头,所谓以文为诗、以古入律、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赋为文、以文为赋、以文为四六等等,这种“以B为A”的句格结构,本身就很耐人寻味。“以B为A”,A为本体,B为参用,以B济A,遂成A1、A2、A3,如汉赋之后,乃有律赋、骈赋、文赋之类是也。同样,人们常常提到的诗人之诗与文人之诗,诗人之词与词人之词等等,也都在写法与风格等等方面,起到了恢弘文体、拓宽区宇,使审美风格更加多样化的功能。

  (三)异体相袭

  诗词曲用前人成句,是文学史上的常见现象。

  如周密《浩然斋雅谈》引贺铸语曰:“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走不暇”(唐圭璋234)。刘克庄《刘叔安感秋八词》小序中云:“美成颇偷古句,温、李诸人,困于挦扯”(184)。除了贺铸、周邦彦之外,如晏几道、秦观、李清照,在化用唐人诗句方面,亦往往有出蓝之誉。曲用词中语句的例子,则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长亭送别”中《玉蝉翼》一曲,明显化用柳永词《雨霖铃》;关汉卿杂剧《关大王单刀赴会》第四折中《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驻马听》(水涌山叠)两支曲子,亦显然在袭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至于王实甫《西厢记》之“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渔家傲》语,更是人所熟知的例子。然而这里有一个颇为微妙的细节,即诗可用前人文句,词可用前人诗句,曲可用前人诗句或词句,这就叫异体相袭。而同体袭用则不可,假如写诗而用前人诗句,作词而用前人词句,就会遭人诟病,那就不是点铁成金,而是抄袭或剽窃了。

  让我们先来看几位古人的论述,金刘祁《归潜志》卷八谈到吴激(彦高)《人月圆》时说:“彦高词集,篇数虽不多,皆精微尽善,虽多用前人诗句,其剪裁点缀若天成,真奇作也。先人尝云:诗不宜用前人语。若夫乐章,则剪裁古人语亦无害,但要能使用耳”(84)。明张慎言《万子馨填词序》:“诗之降也,流为填词,汉魏以来乐府、舞歌、子夜、读曲,虽奥古,去填词远甚,然已微露声气。

  逮至齐梁以后,绮靡纤丽之极,不得不流而为填词也。至填词而之于元之曲,盖如决水于千仞之溪矣。故填词者,入曲则甚韵,而入诗则伤格。风会浸淫,虽作者亦不自知也”(张仲谋261)。又如明清之际贺贻孙《诗筏》中亦云:“诗语可入填词。

  如诗中‘枫落吴江冷’,‘思发在花前’,‘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句,填词屡用之,愈觉其新。独填词语,无一字可入诗料。虽用意稍同,而造语迥异。

  如梁邵陵王伦《见姬人》诗:‘却扇承枝影,舒衫受落花’,与秦少游词‘照水有情聊整鬓,倚阑无绪更兜鞋’,同一意致,然邵陵语可入填词,少游语决不可入诗。赏鉴家自知之”(郭绍虞163)。其他如邹祗谟《远志斋词衷》云:“诗语入词,词语入曲,善用之即是出处,袭而愈工”(唐圭璋659)。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云:“两宋人填词,往往用唐人诗句;金元人制曲,往往用宋人词句”(唐圭璋4419)。以上五人的说法,反映的是同一种诗学现象,即诗、词、曲各体交叉袭用现象。但是只看到这些现象,尚不足以揭示异体相袭的规律与诗词曲各体之间的微妙关系。换句话说,以上五人的说法虽然相似,实际所触及的却是两个话题,其一是异体袭用则可,同体袭用则不可;其二是诗、词、曲之间并非平行关系,而是有着尊卑贵贱之分。以下试作阐述。

  其一,关于“异体相袭”。请注意刘祁称引其先辈所说的话:“诗不宜用前人语。”这句话因为处在具体语境下,所以不会引起歧义,而实际表述不准确。其准确意义是说:诗不宜用前人诗句。

  后一句“若无乐章,则剪裁古人语亦无害”,也就是说,词可用前人诗句。那么,为什么诗中不可用前人诗句,而词却可用呢?这是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格律要求,诗中用前人诗句就是照抄,词或曲用前人诗句就会因其格律的图式化而获得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即使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用五代翁宏诗之原句,也会因为词的格律“画框”的镶嵌与具体语境之晕化而获得全新的语感效果。所以诗不可用前人诗中成句,而可用前人文句;词不可用前人词中句,而可用前人文句或诗句。亦如今日流行歌曲,歌词中嵌入、节缩或化用古曲诗词名句颇受欢迎,即使如台湾电视剧《还珠格格》插曲《山一程,水一程》、《天上人间会相逢》那样,其歌词几乎是古典诗词的集句或散绎,仍然大受欢迎。但假如你从别的流行歌曲中“剪裁”几句,即使没有人来与你打版权官司,也一定会遭人唾弃。所以,对于诗词曲等文体来说,愈到后来,可化用的语言资料越多,当然也仍以化用最切近的“前身文体”中语最为讨好。邹祗谟所谓“诗语入词,词语入曲”,况周颐所谓“宋人填词,往往用唐人诗句;金元人制曲,往往用宋人词句”,所表达的与刘祁《归潜志》是同样的意思。这就是所谓“异体相袭”。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