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经学流变的多元走向及其旨趣(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江瑔由此引申到“春秋则《公羊》为今文,《左氏》《穀梁》为古文”,“古今文原无大别,学者乃因今古文之小异,至于角立门户,争持不休,不亦可以已乎?”蒙文通认为江慎中把“齐学、鲁学的问题,要拿来代替今、古的壁垒,从《穀梁》着手,著了部《春秋条指》,阐明《穀梁》的微言大义”。江瑔依据江慎中学说,详细申论汉初诸经不出于鲁,即出于齐:“其出于齐鲁之外者,殆甚少”,齐学、鲁学的差别在于“鲁学属于古文居多,齐学属于今文居多。鲁学以训诂名物为宗,齐学则仅举大义。鲁学朴实,说理谨守绳尺,齐学则多涉于浮夸。

  鲁学重人事,贵力行,齐学则轻人事,重天命,杂以灾异五行之说,往往引谶纬以说经。”刘师培为证明群经大义相通,同样以齐鲁学之别代替今古文之争,“汉初经学初无今、古文之争也,只有齐学、鲁学之别耳。凡数经之同属鲁学者,其师说必同,凡数经之同属齐学者,其大义亦必同。”在《国学发微》中,提出治经不应持门户之见,汉代经学不当以今、古文分,当以齐学、鲁学分,“吾谓西汉学派,只有两端:一曰齐学,一曰鲁学。治齐学者,多今文家言;治鲁学者,多古文家言。”江慎中与刘师培侧重以阴阳高谈大义与训诂名物分别今古与齐鲁。

  四川国学院时期,廖平、刘师培皆以齐鲁代今古,名同义殊,廖平以鲁学为今学,刘师培以鲁学为古文。蒙文通于异中求同,“作《经学导言》,略陈今古义之未可据,当别求之齐、鲁而寻其根,以扬师门之意”。一面解决汉代今、古文的起源问题,讲明儒学在先秦两汉的渊源流变,一面探寻经学真貌与嫡派,通经明道,“思所以决荡今古之藩篱,则徒有进而求齐、鲁之意,而事则犹疏,故廖、刘以来,江慎中、郑东父虽言齐、鲁学,于上溯晚周之绪犹不过但启其端耳”,“今之言学者,不思今古学决非坚固不可破坏之学派,而别求本始之学,不知今古学徒为两汉之学,而当沿廖、刘、江、郑所明,以上求晚周之学”。

  崔适在《史记探源》和《春秋复始》中,明确提出《穀梁传》为刘歆伪造的古文经,“造《左氏传》以篡《春秋》之统,又造《穀梁传》为《左氏》驱除”。蒙文通认为此说谬误根源在以学官判断今古。

  《经学导言》中,蒙文通曾涉及到以学官区分今古,廖平视之为“一派谣言”。蒙文通改定《经学抉原》时强调学官仅为其表,“今古学异同之大端,即属制度”。蒙文通深信“经术亦以地域而分”,发展廖平以地域分古今的思路,将“燕、赵为古学”改为“赵、魏、三晋为古学”,认为今文学来源于鲁学、齐学,是合鲁、齐之学而成;古文学依据三晋学而立,来自晋学:“古文之学来自梁、赵,孔氏学而杂以旧法世传之史,犹燕、齐之学,为孔氏学而杂以诸子百家之言,其离于孔氏之真一也”,“今古学门户虽成立于汉,然齐、鲁以并进而渐合,晋学以独排而别行,则始于秦。言今、言古,终秦汉以后事,皆无当于晚周之旨也。”不过,蒙文通未将学术分殊化约为地域差别,强调“齐、鲁治学,态度各殊,《公羊》、《穀梁》、《易》、《书》之学,在汉传之者非特齐鲁之士,盖以合于齐人旨趣者谓之齐学,合于鲁人旨趣者谓之鲁学,固不限于汉师之属齐、属鲁”,“辨别齐鲁学是从他学问起源的地域分,根据他的主义来分,而不问在汉初是某国人传出来的”。晋学、齐学和鲁学礼制的差别,就是王、霸之别。《春秋》阐明王道,齐学、晋学虽仍讲孔子之学,但留有齐桓、晋文霸制的余迹,只有鲁学笃守王制。

  鲁学、齐学、晋学、今文、古文都源出孔氏,都是孔子之学在先秦两汉的传承,齐学、鲁学是“并进而渐合”。蒙文通“推两汉学之本,更溯源于先秦”,暗示汉代今、古学与周秦齐、鲁、晋学一脉相承的关系。廖平将今古不同归于孔子早年、晚年学说的变化,仍期望以孔子来统会经说分歧。蒙文通则“离三家之说”,认为鲁学、齐学、晋学“三派各有他们的本来面目,分别门户,真是离之则两美;到他们都与孔学混合,古史、百家两派便渐渐的湮没,孔经的本来面目亦被他们混乱,便分争不休,这真是合之则两伤”。

  六艺是鲁人之学,鲁学醇正谨守,是孔学嫡派、六经正宗。齐学乃孔子之学传入齐国,“齐人固以百家之旨为主”,“义则浸淫于邹衍”,“礼则杂糅于淳于髡”,自然没有鲁学纯正。古文学源于魏、赵,但三晋之学实以史学为正宗,古文学杂以“旧法世传之史”,异于孔学。《春秋》讲大义、重制度,孔子以礼制删定《六经》,以《春秋》阐明王道,王道就是“尊周用王礼”。以礼制而言,孔子认为周礼尽在鲁,《穀梁》为鲁学嫡派,所保存的礼制最纯正,谨尊王道,最得孔子之意。相比之下,《公羊》只是霸道,是孔子所反对的。晚清以降,以《公羊》言改制的今文学自然就只能是儒学支派,不是学脉所在。鲁学中《穀梁》与《孟子》最得孔子真义,真今文学必须以家法条例探求《穀梁》与《孟子》。汉代今文学是齐派占势力,古文是晋派占势力,孔学真义便隐晦不明。汉代经今古文之争、魏晋时期南北学术的对峙症结即在于此。蒙文通认定孔学嫡派之后,随即考辨经今古文之争中悬而未决的难题,梳理两汉魏晋儒学的流变。

  三、今文学的考辨工作

  清代今文学以研究西汉博士之学与辨伪古文学为重点,衍至民国,今古文经典的辑佚、考订、辨伪依然是学术焦点。蒙文通执教中央大学期间,尝称:“六经亡于秦火之辨,托古改制之辨,纬候起于哀平之辨,及乎左氏不传《春秋》,卫宏作《毛诗序》,周官为阴谋之书诸大端。此皆井研廖师、仪征刘师及并世学者常论而难决者。”所列举诸问题,为今古相争之重大子题,常有学人“以此诸事为问”,亦有人致函辩难。

  近世疑古思潮多将诸问题归于托古改制说、刘歆造伪说,蒙文通以辨明家法条例、探寻学术源流的方式,综合廖、刘师说及并世学者之言,对今古文之争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予以回答。此即《经学抉原》序中所言“推本礼数,佐以史文”,“斯固师门之旨”。

  (一)六经亡于秦火辨

  乾嘉汉学从事经书佚文的辑录、校勘及文献考订工作的基础之一,便是秦焚之后六经有所亡缺,必须透过辑校才能恢复前人的全貌。清代今文学力证秦焚书而六经未尝亡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对此说论述最详。皮锡瑞认为:“焚坑之令未久而亡其国,故不能尽绝圣门之经也。”

  刘师培特撰《六经残于秦火考》,对康氏论点逐一驳斥。四川国学院时期,廖平主讲孔经人学,辅以孔子创造文字说,“据《史记》八引‘孔氏古文’,以为孔作六经,先制文字”,而“所谓‘孔氏古文’者,对博士今文隶书而言”。秦未焚孔经,所焚乃“六国史与百家言,即焚仓颉结绳字母”。

  蒙文通作《孔氏古文说》支持廖平新说,首先因事证明六经未亡于秦火,“焚其不中用者而定一尊于六经,所坑亦策士,非真儒”,今文学为博士之传,“博士之官固未尝废、而孔子之业本未尝绝也”,“博士之传不绝,则博士之经不残可知也。”

  不过对比《经学导言》与《经学抉原》目录,发现后者较前者多出两节“焚书第二、传记第三”,可见这两节是返川后新增。《经学抉原》不仅新增“焚书”一节,还把“焚书”与“古文佚经”问题单独在《中央大学半月刊》发表,与东部学人辩难。顾实曾平议秦汉烧书校书两大案,认为“秦亡之际,书烧博士逃,而犹有书完不阙之理,此虽三尺童子不难立辩也”,直至“刘向歆父子校理秘文,哀帝时歆卒父业,奏定《七略》,遂为古今文艺学术之钤键”。顾实试图以此文“息近世倡为今文谬说者之喙”,“法家之专制而焚书,一浩劫也;儒者之专制而删书,又一浩劫也。”

  蒙文通重申“六经未亡于秦火”,还以“献书和壁中书”论今学、古学之别。康有为怀疑壁中古文的真实性,由此引申刘歆造伪之说,动摇古文学的根本。刘师培遍考《史记》、《汉书》以明两汉之际《尚书》之源流,认为刘向以中古文校百两篇,以真古文证伪古文,“安国未献古文前,中秘无《古文尚书》,既献以后,始有之”,“刘向所见之中古文即安国所献之本”。

  蒙文通同意刘师培的说法,鲁壁确实发现了中古文经书,壁中《尚书》、《礼经》,“古文家见之,今文家亦固见之”。只不过今古学家都认为《逸书》16篇、《逸礼》39篇是传记,而不是经,《古文尚书》也是如此,古文家便“莫以传于经而传之”。

  蒙文通认为:“古文之学,以有壁中佚经而兴,然古学者乃不传佚经,古学之大异于今学者,为独宗《周官》、《左氏》,而《周官》、《左氏》固自不出于壁中,孔壁佚经果有足为古学之根据者,古文家宁不传之。则知孔壁古文,实非贾、郑古学家之所本,汉魏之交,其籍犹存,而刘歆以后之古学,其所据以立义者,固在彼不在此也。”若仅从文字差别区分今古文,质疑“壁中书”与“古文”可谓只见其表,未明其里,不仅未得要旨,反而导致盲目疑古。《史记》等典籍中诸多关于“古文”、“孔氏古文”的记载,又印证了“六经为古文之说”。

  由此便可以上溯孔氏古文,确定孔氏之六经及其嫡派。蒙文通分别六经与旧史,确立六经篇目、次第,考还博士之旧,认为博士之经同符孔籍,今文学才是孔学的嫡传。

  (二)《左传》不传《春秋》辨

  晚清经今、古文学论争的焦点中,围绕《左传》真伪问题进而论《左传》是否传《春秋》的争辩尤为激烈。刘师培认为《左传》不仅“传”《春秋》,而且将上古诸典籍涉及《春秋》的史实与《左传》相互比勘,不仅史事相同,而且遣辞用语的先后相袭,明白无误。

  廖平三变之后,力求整合孔学,言孔圣制作以抗西学,故对《春秋》三传异同有所折衷。1909年,廖平刊行《左丘明考》,认为左丘明即启予商,为子夏之后,公羊、穀梁是子夏姓名的异文,因而《春秋》的《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均出于子夏。后又刊行《春秋三传折衷》,力主“三传同系一源,必于不同之中以求同,斯为可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