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民俗文化原生态气息浓和实用特征,庆阳香包有称“绌儿”就是源于远古时期人们缝制兽皮衣物的粗糙活动。据说先民由于端午节前后,(毒月)天气似热非热,瘟疫横行。为了驱邪防病,中医药鼻祖歧伯(庆阳人)与皇帝论药教人们悬艾草于门楣,佩戴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的香包以其“镇”住瘟疫。[5]
庆阳民俗文化活动参与人数十分广泛并能表现出黄土地粗狂奔放特性并与之完美结合的特点。例如:庆阳唢呐,它的特点是音量大,音色嘹亮纯净,细腻委婉,演奏技巧丰富,声响连贯顺畅。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广泛的民俗应用、独特的演奏技艺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我国浩瀚的民族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乐种[3]。
庆阳民俗文化还表现在融合外来文化,挖掘自身文化的创造新的文化形式的特征,如:庆阳道情皮影形成于明末清初,本身就是把陇东道情与皮影雕刻艺术融合,并不断创新.1942年,三八五旅宣传队深入民间学唱整理道情,用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编创了一批新剧目,如《翻身道情》等,广为传播演唱。1958年甘肃省剧团将陇东道情搬上舞台、改创为陇剧。陇剧从此成为甘肃的惟一地方剧种[3]。
兼容并蓄是庆阳民俗文化的优秀品质。笔者走访庆阳庙会发现菩萨和道教神仙共处一 庙的特征.并对这一现象的认识随机走访了当地老百姓,普遍对于这种现象接受。在这里对于庆阳民俗文化内容特征就不一一交代。庆阳作为一个特定的社区,在庆阳的范围内,创造了自己的社会规范和社区价值。并以庆阳民俗文化来展现出来。
3.2庆阳民俗文化现状
近年来,庆阳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实施文化带动战略,以民俗文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以香包刺绣为主的民俗文化产业。通过政府重视支持,新闻媒体的宣传推介和舆论引导,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倡议,推动了生产销售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四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庆阳以香包刺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为品牌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品的知名度,在国内外大大提高了庆阳知名度和软实力。架起了庆阳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国内外几十个团体邀请庆阳香包前往展销,许多商家来电致函要求订货,市场前景看好。
同时,庆阳虽然加快了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大力扶持民俗文化产业,但是却存在很大的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从政府角度来讲没有系统做好扶持和引导,最为重要的是没有建立一条监督体系,也没有一项评价体系。使得市场上的民间艺术品出现以次充好等造假现象。笔者曾经去一些经营庆阳民俗文化的门市公司。发现有许多机器绣制的香包刺绣以艺术品出卖。例如剪纸有机器刻制的等等[6],同时由于盲目的学习吸收,受西洋画和湘绣,苏绣影响尤其使得香包刺绣开始脱去民俗味道,失去民俗的特征。受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陇歌,陇剧 ,皮影道情开始失去其土壤。面临灭绝的地步。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从业人员不能从民俗文化活动中养家糊口,加速了民俗文化的没落。于此同时,传统的专家学者虽然在研究庆阳民俗文化或者在保护庆阳民俗文化,但是这种研究受到专业角度,研究方法,思维理念等的影响,只停留在宣传,解释,呼吁的层面。并没有给庆阳民俗运行发展或者变迁提供合理的建议,也没有对庆阳民俗文化变迁做出解释,方便人们从变迁中各种因素影响,文化冲突等各个要素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变迁是庆阳民俗文化百年运行的特征
4.1文化运行与文化变迁的关系
任何文化都不会永远保持不变,因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在发生变化,而不同文化又有着交流。变迁是庆阳们俗文化百年运行的特征,文化运行是庆阳民俗文化不变的主线。文化运行以文化变迁表现出来,文化变迁印证文化运行。
4.1.1文化变迁含义,种类模式和结果[6]
(一)文化变迁的定义和种类: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文化变迁可以分为无意识的变迁和有意识的变迁,后者又包括主动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制变迁三种类型。
(二)文化变迁的基本模式
一个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变动都会促使其文化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从而引发新的需要。创新、传播、涵化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途径。文化变迁的模式的各个环节之间并非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
(三)文化变迁的机制与结果
文化变迁的主要机制为创新、传播和涵化。创新,通常包括发现和发明两种传播;对传播的界定;依传播形式的不同而分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和刺激传播三类;采借时的选择;文化传播的整合过程涵化。涵化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接受、适应(同化或融合)、抗拒文化变迁与进化。"一般进化"和"特殊进化"。社会人类学家能够亲历和体验的文化变迁结果通常是涵化,而不是属于抽象层次上的或"长时段"的"一般进化"。
笔者主要谈的是庆阳变迁的民俗文化属于文化变迁的一个种类,也适合于一般意义上文化变迁的理论。变迁是结果,运行则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