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观念的quot;真quot;及其历史意蕴(7)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人很难沉溺于玄虚的幻境,而更容易形成现实的理性精神;尽管宗教本身往往带有非理性的特点,但在中国文化中,其非理性之维却一再受到抑制。当然,以俗为"真",也有另一方面的文化意蕴。与"真"相对的俗,常常指生活世界中的日常存在,日常的世界总是由已有的文化传统、既成的道德习惯等加以调节,并相应地表现为相近模式的往复循环,这种重复性固然保证了日常世界的相对稳定,并且给人提供了一种亲近感、现实感,但它同时容易抑制人的创造性。在日常的俗世中,人的行为往往变得程式化,难以形成新的创造的冲动。同时,作为一种以传统来调节的既定模式,日常存在主要面向过去,它所要求的,不是突破既定的行为方式及生活程序,而是回到传统的轨道,由此形成的,往往是一种以过去为定向的价值观念,它容易使人满足于既定的境遇而不企求走向新的天地。"真""俗"界线的趋近,无疑亦从一个方面推动了上述价值观的形成,它在文化传统的形成这一历史维度上,展示了"真"这一关键词的力量。
可以看到,"真"以及表达"真"的词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在中国文化的历史演进中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以"是"为表现形式,"真"展示了其在知识领域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制约作用;作为政治理念的内在之维,"真"构成了政治实践的动力因;在"诚"、自然等向度上,"真"渗入于道德追求及日常存在的过程;与"俗"及此岸世界相分而又相合,"真"表现了其在终极关怀这一层面上的独特意蕴。作为深层的文化观念,"真"既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又制约着现实的文化创造。
上一篇:从一分为三谈中国人的智慧
下一篇:中国原始母系社会的女神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