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的穿越——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比较(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把意志变成了人的非理性的表象、观念。叔本华哲学主张人生在世就是愁苦一生,人的意志根本无法摆脱世界的纠缠,世界的目的已经预设好,人无法挣脱命运之网。他的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人道主义追求价值、自由等的颠覆性思维。传统人道主义在他这里,就变成他所指责的对象。因为,没有理性和自由,世界就只是个人意志、表象的产物。人的价值就是在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下得以实现。所以,尼采和叔本华在其理论上是一种反世界观和反历史观的反人道主义者。 
就尼采和叔本华对人本身的某些方面的规定来看,可以发现他们都是对人进行了一种本体论的规定。因为,他们都把意志作为世界和历史的本体。所以,人道主义发展到他们这里,就已经发生了事实上的转向,变成了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即是现在许多学者所谈的“人本主义” 。 
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现实性上,直接结束了近代以来的作为世界观、历史观以及作为伦理哲学和价值原则的旧有的资本主义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人道主义就从其精神内部,在外部现实的撞击下,开始走向由尼采和叔本华首开的反思人道主义源头之路——即,这种资本主义所提倡的原子式的个人价值和个人的理性、自由下所导致的科学、自然、社会之间的分裂,是否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共同作用——人道主义所造成的结果? 

二、西方现当代人道主义的思想逻辑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开始更加注重普遍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观念。即寻求一种为了人的普遍性价值和尊严、自由的实现的人道主义观念。 
但是,这种寻求,必须经过对近代人道主义传统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科学与技术、人与社会等等之间的二元对立状态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才能开始。因为,科学理性已经造成人的生存状况的被压抑状态、人的工具化和单一化,人的存在被压抑和遮蔽。所以,现当代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家纷纷开始对资本主义的制度理性进行严厉地批判。这种批判从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经由法兰克福学派一直延续到当代的德里达和哈贝马斯等人。这就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同哲学家对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观念进行批判所产生的结构主义的、语言哲学的、存在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和运动等等。这些运动目标不尽相同,但彼此却都具有在人道主义方面的共通性,即他们都在对传统的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与作为伦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人道主义进行解构式的批判。这种批判,在上世纪末,曾被称为“主体性的黄昏”。 
产生这种反人道主义倾向的原因在于,近代的人道主义观念已经不能在理论上对整个周遭世界进行有效的解释。文艺复兴所发起的人道主义观念,其主张是肯定并追求人的价值、自由、和承认自然的切实基础,肯定并追求人的尊严。经过18世纪启蒙哲学的运动,这种人道主义又和自然法、社会契约理论相结合,并进而成为一种以抽象的人为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形成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思潮——或者可以换称为现代学者都喜欢用的人本主义 。这种人本主义思潮在近代人道主义基础上继续着人与自然的对立局面,造成主客二分的现象,大力鼓吹个人作用的结果,就把社会和与之相统一的类抛到一边,造成现实生活中的利己主义尤其是主体哲学的漫延。启蒙哲学所造成的主客二分式思维,在宣传“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人是自然的主人、人与人不是像狼一样就是相互伪善等观念时,就把人彻底消解为一种逻各斯或者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这时的人道主义思潮也就成为一种彻底抽象的、脱离历史关系和社会实践的虚无的“人本主义”思维。更甚者,这种抽象的人本主义观念在事实上使人服从于自己的理性能力所创造的一切,坚信由人创造的一切能够给人带来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然而,事与愿违。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西方学者彻底从自己所迷信的人本主义思想中醒悟过来。人道主义所加强的主体性思维而导致的科技理性在作为人类理性的代言人,在不断征服着自然、不断创造着人类自己本质的对象化世界的同时,却造成了人类生命的消解和存在的异化。人,由自由发展自己个性的人成为单向度发展的人,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地位和生存的意义都在附着于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时候,价值理性就被无穷地遮蔽在这种形而上学的理性思维异化之中。 
所以,由近代经启蒙阶段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本主义观念必须重新进行审视。人的存在究竟为什么?人的地位和价值、生存的意义究竟何在?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类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人的生活世界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接踵而至,使每一个有着人道主义传统的思想家对以往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哲学观念、所用之于解释历史和观察世界的方法论进行彻底的解构和透视。 
由海德格尔开启的新一轮人道主义哲学方法的兴起,再由萨特、罗蒂、多尔迈等人所进行的阐发就掀开了新的人道主义哲学观念的萌发。他们都对人之本真存在进行了生存论的探讨,认为人之存在并不如近代人道主义者和人本主义者所想的那样,是抽象的、物质化的、无历史性的、无时间性的存在者,而是一种生存性的存在者、是历史关系中的具体的存在者、是一种时间性中的此在,而人的这种特性就证明着人只能是与历史相统一的存在者,人所有的本质、价值、尊严和意义等都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中得以发生和实现的。他们对近代人道主义哲学中的主体进行解构和消解,终结了近代主体性哲学中的“主体”,宣判近代主客二分思维中的、本质主义视野下的特定人的概念和人的特定形象的死亡,即实体化、物欲化、原子化和理性化的人的观念的死亡 。但在实践上,他们并非真正的或现实的反人道主义。正如英国哲学家凯蒂•索伯所说,这种反道主义只是“理论的反人道主义” 。 
反人道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人道主义。这种新人道主义具有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把人都看作是一种生成中的存在。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真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他是“敞开者”、“冒险更甚者”,这种人在此世的存在中作为一种看护者在召唤着存在的真理。虽然,结构主义和语言哲学把哲学的对象转向结构和语言,但从人道主义方面考虑,这种结构和语言也不过是人的活动和关系的产物。其二,他们认为,人不是超历史、无时间的,并没有固定本质或形象,人是一种能在,即“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其三,人具有自省力,不是象近代人道主义哲学中主张的对自然的征服、运用启蒙的力量来变革世界的单纯欲望,而是有着自我省觉的精神和自由创造的能力,它使人的历史成为可能。这种新的人道主义者突出强调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海德格尔视人为超越的存在,德里达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为的正是消除主人意识和权力话语,形成语言意义的开放模式,福柯所进行知识考古,也是为把人从各种外在监护下解脱出来,提供给人以创造的空间。其四,人们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交互主体性特点。近代人道主义和启蒙以来的人道主义视野中,把人当作实体性的单子或原子,是孤立的、自我封闭的个人。在新人道主义那里,每一个人都是生成的人、是关系性存在或交往性存在。人只是因为有限、必死,有着多种多样的差异性,就使得所有人必须进行交互主体性的交流和交往,才能真正促进每个人的真正生成,才能在存在的差异中显示自己的存在特性。 
因此,人道主义在西方经过其最初的发展到其成为一种哲学思潮和理论特征,经历了一种逻辑对象和逻辑方法论的转换。从根本上来看,无论是前者的形而上学性,还是后者的生活实践性,都是人道主义,虽然前者被资产阶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利用而或成为一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观念。但后者,却恢复了近代文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