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的穿越——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比较(7)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读,但是,在对人的主体性的交流和建立方面却走向了马克思所开辟的实践关系的诠释学。海德格尔所说的让存在是其所在、或者人的此在就是他的现在,以及与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的生成等论述,在某些方面是与马克思的以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向目标的思想是相关联的。当然,在人和人类历史的具体情境中,人们正是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结构中,获得自己历史性的存在和历史性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把人直接放置于人自身的历史实践活动中来考察,把人本身的异化的历史、异化的生产关系结构、和消除异化的历史,都是当作人之存在的表现。人的存在正是在异化与反异化的过程中,走向人的生成性的本质存在。人的自我显示和自我遮蔽在马克思那里走的是共时性的过程。而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中,却不能表达出这一点。 
其三,共同走向实践的人道主义。虽然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中有抽象的本体论倾向和世界观和历史观化的内在趋势,但是,在后现代主义者的哲学思想中,一种“反人道主义”的思想路向却正在漫延。这就是他们所提出的人正在走向主体性的黄昏等口号。仔细考察一下,就可发现,他们所提出的主体的消失、人的死亡等等口号,更多地是用以反抗近代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的所肇起的人类中心主义、主体在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旗帜下表面的膨胀与内在个性的消失和个体主体性的淹灭事实的。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们不明确表示对人道主义思想和哲学的关注,其原因正在于历史上的人道主义几乎都变形为一种抽象的本体论化的人本主义思想或形上的主体性肤浅思维。这种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所以,他们支持对以前的抽象主体的解构、对任何宏大叙事的拒斥、对任何话语霸权、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等等方面的轰炸,主张微小叙事的现实性、对个体生命与生存的关注性、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主张个体存在和实践的生活主体功能等等,事实上都表明一种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回归的指向。 
在马克思哲学中,也同样具有这种哲学观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对个体存在的强调,主张有个性的个人的生成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生成,都是明确表示人的主动性正是在自己的对象化世界中来达到的。人的对象化实践行为,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人的生活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而每个人的存在事实上就是他们如何生产也就如何生产自己的生活样式。所以,后现代主义者们强调的在文学、艺术以及日常的语言交往等精神生活中来生成个体的自己,或者主体的全部的时候,都表明了人的生成就是继承与创造、确定与非确定或流与变的统一,而不是什么变动不居的单质。至于后现代主义者所声称的无主体性、无根基性、消散、多元化等等,似乎表现出从理论整体上对人道主义的某种消解,但具体分析来看,却都是对人的细微方面的关注,虽然他们还是不能足够的重视经济关系对人的存在的决定性作用。 
不过,从某方面来说,西方现当代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想似乎与马克思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正在走上同一条路途之中了。但是,马克思能够在一百年前就提出这种实践的人道主义方向,确又比现代西方人道主义思想要更富于实践理性的要求。 
其实,无论何种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对于现实的要求而言,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都是我们所需要的观念,我们应该以之为根本的理论指导来进行现实性的、实现人类最高价值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念的实践性运动,在这种运动中,我们就可以不断地生成合乎于每个人的生存和生活的美好的生活方式。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