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的穿越——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比较(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向“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他们新哲学的整个目标和归宿 。
正是通过《手稿》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一系列的论著中,马克思逐渐地找到并开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表述他的社会历史观和世界观,而不再用让人怀疑的抽象的人道主义概念来解释世界和实践过程。作为伦理原则和价值观念的人道主义已经成为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全部。
但是,问题也正在这里,马克思以后不再用“真正的人道主义”或者不提“人道主义”这一范畴时,是否就象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马克思完全抛弃了人道主义的内容呢?事实并非如此。马克思不仅没有丢弃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中基本的价值内核,而且把这些价值内核更加具体化地展露在他后来的理论创作和革命实践中。《宣言》中那句著名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的名言,可以对其进行证明。而在他成熟的著作里,我们也仍然能够看到这样的提法:“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将成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劳动。这就是十九世纪的伟大经济运动所引向的人道目标。” 正是在这种未来社会里,人们能够“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标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 。
马克思是拥有着真正的人道主义观念和思想的,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不是西方哲学中的人道主义哲学的历史观的抽象构建,而是对现实的人的发展历程的伦理关怀和价值诉求。在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中,他时刻都希望能够把他的观念和思想真正地付诸于社会生活和世界中去。这就是被马克思赋予在无产阶级身上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的任务。“无产者,为了保住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至今所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旧社会生存的条件,即消灭劳动。” 无产阶级必须“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他“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无产阶级不能把理论的人道主义换成现实的价值和伦理实践的人道主义,他就不能消灭自己在资本主义抽象的人道主义历史观和世界观支配下的异化地位,从而他就不能解放自己,也就不能解放人类。这就是马克思给无产阶级所赋予的历史的重任,也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观念的最为内在的表达。
由此可见,马克思不仅一直秉承着他青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观念,而且也一直维护并践行着他的人道主义的世界观和伦理价值原则。马克思把这种观念贯穿于他的整个哲学思想,并希冀无产阶级能够作为这种彻底的人道主义观念的实践者之主体,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抑制人性的否定以建立真正符合人性和人类发展的社会。
四、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与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比较
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观念,正在从自然、抽象、理性走向生活世界中的具体,似乎表现出走入或者接近马克思所创立的实践的人道主义之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看,人道主义作为社会伦理哲学和原则,它对任何社会的意识形式都有效,并且不可缺少,但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观和世界观中,就必然会被相应地社会存在形式所决定。尤为重要的是,生活于具体社会中的人才会生出种种具体的人道主义观念和形式。因为,没有超历史、超阶级的个人,没有超出任何经济形式和社会存在的人,也没有纯粹思维、纯粹精神性的人,人道主义就更会具有每个人所在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社会意识的特性的面貌。所以,历史上就会出现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西方的人道主义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产物,马克思作为生活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思想家,他所具有的人道主义思想肯定地也具有西方人道主义传统的特点。但马克思并不是简单地就被这种人道主义传统所束缚,而是对其进行革命性地批判,彻底地从人们的社会实践和感性的交往关系中来建构真正属于人的自由发展的新型人道主义,这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由无产阶级来实施的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观念。
所以,通过以上论述,就可简要地比较出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和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之间的异同之处:
其一,抽象的无主体实践相对于历史的有实践主体的对立。从西方古希腊以来至近代启蒙哲学的兴起可得知,古希腊就有了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肯定人追求快乐和享受的权利,而在经过了千年之久的经院神学之后而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的宏扬,一直到启蒙哲学对人的理性、自由、平等等等方面的高举,似乎可以看到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总体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践行,但是,在其实际上,它们都还是一种比较抽象、较少考虑阶级历史、尤其是人类生产实践的历史活动等方面的。而正是在这种起点方面的不同,导致对人的理解、人的标准和尺度在现实中的理解,形成抽象的和历史的对立。就象古希腊人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句话本身却无法规定“人”究竟是何所指。如果指的是所有人,那必然造成现世中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相对主义。而马克思把这种抽象的“人”的尊严、价值等等彻底还原到或者回复到“现实的人、感性的人”的实践活动中间,就使得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观念和思想具有历史的可操作性。而且,西方古代到近代以来,都有把人道主义思想中的人性、人本体化为一种哲学基础,从而造成形而上学的倾向,就更加富有抽象的意味。在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那里,虽然其早期能够见到这种思想的影子,但是,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思想著作和论述中,就已经完全抛弃了此种本体化的规定。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说,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一种“主体性哲学”或“人类中心主义”哲学,而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则是一种人的实践哲学。
而且,纵观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史和内容来看,从中无法找到能够把西方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加以付诸实践的社会主体。人道主义思想家们大多是把这种主体寄托于无法实现的资产阶级本身,或者人民的意识、文化本身,这当然无法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切实的效果。而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则直接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原则的实践者、实践主体,事实上也正是无产阶级主体的具体实践,才使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在历史和现实中成为可能。
其二,现世的生成存在对立于历史的关系结构。从古代到现当代以来的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中,人、人性、人的本质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现当代人道主义思想家中,人性、人的本质和人本身都不再是古代和近代思维中那种被定性化的抽象化、固定化了的善、恶之争、感性、理性之别等等,而是被逐渐地理解为一种生成性的存在、绵延式的发展,被当作为具体历史世界中发展的人性。这一点,可以从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潮和生命哲学思潮等的人道主义哲学思想观念中表现出来,表现出与马克思思想的同构性。在海德格尔和萨特、柏格森等人的著作中,他们都把人的存在、人的生命的绵延当作一种解释世界、尤其是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的基点,在这个基点上,他们强调人的现世的生存与生成。他们认为,人的生成的过程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历史过程,而是在人的每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过程。在这种个人存在的发展和展示过程中,他不断地与其他人进行着交往,在实践的交往活动中,每个人实现着自己的主体际性的交流和发展。虽然,他们不象马克思那样,是从生产关系和交往历史的关系视角以及一种历史的结构性来对人的存在的现实进行实践的解
正是通过《手稿》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一系列的论著中,马克思逐渐地找到并开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表述他的社会历史观和世界观,而不再用让人怀疑的抽象的人道主义概念来解释世界和实践过程。作为伦理原则和价值观念的人道主义已经成为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全部。
但是,问题也正在这里,马克思以后不再用“真正的人道主义”或者不提“人道主义”这一范畴时,是否就象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马克思完全抛弃了人道主义的内容呢?事实并非如此。马克思不仅没有丢弃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中基本的价值内核,而且把这些价值内核更加具体化地展露在他后来的理论创作和革命实践中。《宣言》中那句著名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的名言,可以对其进行证明。而在他成熟的著作里,我们也仍然能够看到这样的提法:“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将成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劳动。这就是十九世纪的伟大经济运动所引向的人道目标。” 正是在这种未来社会里,人们能够“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标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 。
马克思是拥有着真正的人道主义观念和思想的,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不是西方哲学中的人道主义哲学的历史观的抽象构建,而是对现实的人的发展历程的伦理关怀和价值诉求。在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中,他时刻都希望能够把他的观念和思想真正地付诸于社会生活和世界中去。这就是被马克思赋予在无产阶级身上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的任务。“无产者,为了保住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至今所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旧社会生存的条件,即消灭劳动。” 无产阶级必须“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他“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无产阶级不能把理论的人道主义换成现实的价值和伦理实践的人道主义,他就不能消灭自己在资本主义抽象的人道主义历史观和世界观支配下的异化地位,从而他就不能解放自己,也就不能解放人类。这就是马克思给无产阶级所赋予的历史的重任,也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观念的最为内在的表达。
由此可见,马克思不仅一直秉承着他青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观念,而且也一直维护并践行着他的人道主义的世界观和伦理价值原则。马克思把这种观念贯穿于他的整个哲学思想,并希冀无产阶级能够作为这种彻底的人道主义观念的实践者之主体,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抑制人性的否定以建立真正符合人性和人类发展的社会。
四、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与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比较
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观念,正在从自然、抽象、理性走向生活世界中的具体,似乎表现出走入或者接近马克思所创立的实践的人道主义之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看,人道主义作为社会伦理哲学和原则,它对任何社会的意识形式都有效,并且不可缺少,但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观和世界观中,就必然会被相应地社会存在形式所决定。尤为重要的是,生活于具体社会中的人才会生出种种具体的人道主义观念和形式。因为,没有超历史、超阶级的个人,没有超出任何经济形式和社会存在的人,也没有纯粹思维、纯粹精神性的人,人道主义就更会具有每个人所在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社会意识的特性的面貌。所以,历史上就会出现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西方的人道主义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产物,马克思作为生活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思想家,他所具有的人道主义思想肯定地也具有西方人道主义传统的特点。但马克思并不是简单地就被这种人道主义传统所束缚,而是对其进行革命性地批判,彻底地从人们的社会实践和感性的交往关系中来建构真正属于人的自由发展的新型人道主义,这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由无产阶级来实施的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观念。
所以,通过以上论述,就可简要地比较出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和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之间的异同之处:
其一,抽象的无主体实践相对于历史的有实践主体的对立。从西方古希腊以来至近代启蒙哲学的兴起可得知,古希腊就有了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肯定人追求快乐和享受的权利,而在经过了千年之久的经院神学之后而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的宏扬,一直到启蒙哲学对人的理性、自由、平等等等方面的高举,似乎可以看到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总体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践行,但是,在其实际上,它们都还是一种比较抽象、较少考虑阶级历史、尤其是人类生产实践的历史活动等方面的。而正是在这种起点方面的不同,导致对人的理解、人的标准和尺度在现实中的理解,形成抽象的和历史的对立。就象古希腊人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句话本身却无法规定“人”究竟是何所指。如果指的是所有人,那必然造成现世中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相对主义。而马克思把这种抽象的“人”的尊严、价值等等彻底还原到或者回复到“现实的人、感性的人”的实践活动中间,就使得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观念和思想具有历史的可操作性。而且,西方古代到近代以来,都有把人道主义思想中的人性、人本体化为一种哲学基础,从而造成形而上学的倾向,就更加富有抽象的意味。在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那里,虽然其早期能够见到这种思想的影子,但是,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思想著作和论述中,就已经完全抛弃了此种本体化的规定。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说,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一种“主体性哲学”或“人类中心主义”哲学,而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则是一种人的实践哲学。
而且,纵观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史和内容来看,从中无法找到能够把西方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加以付诸实践的社会主体。人道主义思想家们大多是把这种主体寄托于无法实现的资产阶级本身,或者人民的意识、文化本身,这当然无法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切实的效果。而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则直接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原则的实践者、实践主体,事实上也正是无产阶级主体的具体实践,才使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在历史和现实中成为可能。
其二,现世的生成存在对立于历史的关系结构。从古代到现当代以来的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中,人、人性、人的本质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现当代人道主义思想家中,人性、人的本质和人本身都不再是古代和近代思维中那种被定性化的抽象化、固定化了的善、恶之争、感性、理性之别等等,而是被逐渐地理解为一种生成性的存在、绵延式的发展,被当作为具体历史世界中发展的人性。这一点,可以从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潮和生命哲学思潮等的人道主义哲学思想观念中表现出来,表现出与马克思思想的同构性。在海德格尔和萨特、柏格森等人的著作中,他们都把人的存在、人的生命的绵延当作一种解释世界、尤其是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的基点,在这个基点上,他们强调人的现世的生存与生成。他们认为,人的生成的过程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历史过程,而是在人的每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过程。在这种个人存在的发展和展示过程中,他不断地与其他人进行着交往,在实践的交往活动中,每个人实现着自己的主体际性的交流和发展。虽然,他们不象马克思那样,是从生产关系和交往历史的关系视角以及一种历史的结构性来对人的存在的现实进行实践的解
上一篇:伽达默尔式的斐多篇
下一篇:关于偶像崇拜的人的存在本体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