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的穿越——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比较(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在于此。由于人的自我意识在形成世界时所遵循的原则常常是不完备的、片面的,从而客观世界作为一个异已的现实同人相对立;在这一现实中,人感觉到他自己的本质得不到满足。这是他的世界,但不是属于他的世界。人的精神生活由于下述情况而引起自身的分裂:在实际行动中,它必须承认既存在现实,同时又要同这个现实相对立,指出这个现实的不完善性和片面性,因此就形成了克服异化的因素。自我意识在行动中的对立性就使它自身同精神的较高阶段联系起来。在人的自我意识所造成的较高的精神原则中,被克服的阶段象它的对立面一样,下降为次要的环节,例如在哲学中,艺术和宗教成为绝对精神次要的认识形式;在国家中,家庭和市民社会成为社会生活次要的存在方式。自我意识把在发展过程中现实的异化形式当作它自己的创造物,当作它自己的精神存在物产生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自我意识使这种形式从它异化的客观性还原为自我意识本身,从而克服这种异化形式。这个不断地完成和产生的过程,就是安置、对置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朝前发展,在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再现出来,直至最后绝对精神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自我认识,并通过这种自我认识活动造成同它相适应的客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处于自在状况。在黑格尔看来,理想化、市民自由主义的、掺杂有封建残余的世界同上述客观世界是吻合一致的。 
马克思则通过自己的经济学研究,认识到人的生产活动是人的创造者,而雇佣劳动形式则是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创造者。并在黑格尔社会辩证法无益的唯心的形式中看清了合理的内核。黑格尔把社会生活的产生与异化的主要过程禁锢在他的唯心的神秘的辩证法中。马克思特别把下述情况作为黑格尔的功绩:他“把握了劳动的本质,并把客观的人、即真正的(由于他是现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产物”。在人的自我意识的活动中(这种意识为自己创造了它的客观世界,并在同这个世界的分离中产生自身),也就是在这个抽象的、即绝对的、逻辑的、思辨的思维产生史中,马克思发现这是市民社会产生史在观念上的反映。 
黑格尔本人确实没有超出市民社会观的界限。马克思强调指出他的两个具有特征的缺点。在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看来,劳动是抽象的精神活动,即思想;而异化及其扬弃则是纯粹意识的行为。异化及其扬弃不是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而奠基于意识对这个世界的关系。 
所以,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只看到意识和精神方面,费尔巴哈只看到人的抽象的本质方面,却不如黑格尔看到了人的劳动和社会实践方面,虽然是思辨地看到了。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运用并吸取费尔巴哈的合理内核,表述出自己的人道主义观念。 
在《手稿》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一节中,马克思说道:“人对人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人对妇女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类关系中,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因此,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或者自然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具有的人的本质。”“从这种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看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自己来说成为并把自身理解为类存在物、人。”  马克思在这里显然是借用了费尔巴哈的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思想的阐述却正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观念。把自然的关系理解为类存在物的特征,这是一种抽象的以人的感性出发的历史观。而马克思在其它地方又说道人的类的本质特征就是生命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时,更加表现出自己的抽象的人道主义观念。这种抽象的人道主义观念显然是一种抽象的历史观和世界观的表达方式。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用“感性”的关系来确定并扩大到整个人类,就从自然角度论述出他的人道主义观念。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在对德国的哲学进行批判时,马克思却从社会历史角度按照费尔巴哈的指示赞同把宗教的本质归为人的本质,把“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和“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等等当做他的哲学观念时,表征出马克思人道主义观念的历史维度。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能使马克思摆脱他对费尔巴哈的依赖。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一节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和私有制之间关系的论述更加清楚地表现出他的人道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通过先前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直接进入到私有制这一被旧的政治经济学家当作事实的基础出发,马克思经过对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严格分析和论述,考察私有制的起源、异化劳动的产生,论证出正是由于人的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最终形成私有制,而私有制又产生着异化劳动。从而,使人们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下,人的劳动就变成为他的劳动,自己劳动的结果反过来成为支配自己的力量。在论述共产主义时,马克思说道:“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在这一论述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与“社会的”和“人性”、“人道主义”、“共产主义”、“自然主义”等等相提并论,分明表现出对它们之间的内在意义和关系上,马克思认为是一致的。而且,正是人性向社会的复归,才真正是人的本质和人道主义观念的显现。并且这些显现和实现,只能在私有财产被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所以,“共产主义=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在完成了意义上来加以等同,表征出马克思深厚的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在其哲学观念中理想化的价值追求和表现。所以,马克思在这里,尤其是在这部手稿中,他充分地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和观念,而且是历史观和世界观方面与伦理观和价值观方面的统一。至于这中更多的论述,许多文章也都已经作了论述,尤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最多,本文不再赘述 。 
在国内对马克思的《手稿》中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论述最为集中地是在文革结束后的几年里,那时的论述也都表现出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精神的承认,但缺陷就在于把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过多地拉入到政治意识形态中去考察和论证。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由叶林先生所写的《“人本学”和“人本主义”——<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几个概念译名考释》这篇文章中 ,叶林先生通过对“Humanism”一词的译法的商榷中,却提出了许多精道的论证性解释。叶林先生认为,马克思不仅有着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而且一直贯彻于马克思的哲学观念和实践之中。 
叶林先生在文中说,“马克思采纳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原则的精华,同时却已明显地掺进了若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从而使原来比较抽象的人本主义增添了现实的和科学的成分,确切地说,也就是减少了自然和唯心主义成分,而增多了唯物主义的社会意义”。 
这的确可以通过马克思自己在《手稿》中的论述表现出来。马克思说:“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定期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同样,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丰富的、全面而深刻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