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的穿越——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比较(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  在这里,马克思就不仅是从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劳动的异化方面来表达他的人道主义观念,而是认为,异化也是一种使人、人性丰富的力量,而人性的丰富正是在这种异化的社会过程中被创造的同时,也在人的实践劳动中消灭着产生异化力量的本身 。所以,马克思就认为,“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却不代表人的历史的结束,因为,“人的社会的形式”不是以一种“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观念为表现形态的,而只能是人们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劳动所结成的具体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关系——即是这样一个共同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手稿》中,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观念所蕴含的世界观、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的相互交织,这已经可以透彻地表现出来。在后期著作中,虽然马克思很少使用“人道主义”的字眼,但并不意味着他对人道主义已经拒绝或者完全抛弃这些观念和自己以前的思想。只不过是,马克思找到了更加适合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哲学武器——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的实践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观念作为一种永在的价值和伦理底线而涵蕴在他的哲学思想当中。 
(二)走出“抽象世界”的“人道主义”,走入共产主义人道主义的实践 
马克思在自己的《手稿》中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观念和人本主义思想曾经给国内外许多学者以借口,他们纷纷把马克思解释为纯粹的人本主义者、人道主义家,而他的历史观就是人道主义的历史观等等。但是,综观马克思整个的思想发展脉络,就可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手稿》结束后,马克思就和恩格斯一起合作写了《神圣家族》。这部著作由于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和批判对象的多样性,造成对它理解的歧义也是多种多样。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在这部著作中,在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做准备的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表述了他们的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思想。而且,正是在这部著作中,体现出马克思熟练地运用辩证法来批判他们所面对的诸唯心主义对象以及一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念。在这部以批判德国当时诸种唯心主义在政治意识中的泛滥的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把他们的整个政治构想称为“现实的人道主义”和“真正的人道主义” 。 
其实,这种构想已经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德法年鉴》撰写的几篇文章里中崭露头脚。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加以扩展,在《神圣家庭》中精辟地得以阐述。 
马克思所论述的“真正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针对当时德国哲学中的“理论的人道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想而言的。当时以施蒂纳等人主张“理论的人道主义”,他们认为仅仅通过对自我意识的改变就能实现现实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变,实现人性和人的价值及尊严。其实,这种改变只是为了适应当时德国的资产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改良政策的。所以,虽然他们主张一种“人道主义”,但其实是典型的“理论的人道主义”。马克思就极力反对这种抽象的、脱离社会历史背景的人道主义观念,而直接提出自己的“现实的人道主义”以批判和揭露出他们的抽象和虚幻性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真正的人道主义” 仍然有着费尔巴哈的影子。他们在分析市民社会和国家作用时,就有效地加工利用了费尔巴哈在1843年《关于哲学改革的临时纲要》和《未来哲学原理》中提出的哲学唯物主义和对黑格尔的唯物主义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描述,关于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统一的观点,关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以自然为基础的观点,关于人的本质是人的一切活动和状态的基础、是类本质并表现在人的类活动中的观点,都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接受并作为“理论的人道主义”移植过来了。通过这些移植,马克思和恩格斯建构出自己的“真正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就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而言,是处于第一性的;其二,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方式来分析市民社会;其三,开始研究三个基本阶级经济上的生存条件并由此得出工人阶级的社会作用;其四,把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及德国哲学结合起来。通过把市民社会被当作人类历史的一个历史上必然的历史上暂时的阶段来研究,并由此推论出社会主义即人道主义社会的产生。不过,这种现实的人道主义仍然有缺点,比如还不能历史地唯物地解释社会状态和社会发展间的本质联系,无法本质性地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和生产方式,以及用经济关系来解释历史和人、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巨大改造和继承,并从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得出市民社会对于国家的第一性,把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德国当代哲学思维的结合,就为他们后来真正从现实的、物质的经济生活出发,制定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事实上,正是如此。经过《神圣家族》的批判性工作和积累,使马克思开始向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创作方面转变。开始用历史的、现实的和实践的眼光来解释世界。这就表现在他后来写的《提纲》和《形态》、《宣言》等著作中。在《提纲》中的第一条,他就明确地批评了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没有从把现实和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来看待,而且在第6—11条中相继提出他的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意见。这些意见归结为一条:即是实践地改造社会生活。而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充分清算了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和当时德国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又充分论述了他们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感性活动的历史,在这种历史中,最基本的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人们在不断地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中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和生活。所以,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对马克思来说就是唯物的共产主义者,绝不是以肯定现存的世界为满足,而是以不断变革现存的状况、消灭人的异化的现实、以实现人的个性、能力的充分发展为己任。也正是在《形态》中,对人类历史的解释原则被勾勒出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二对矛盾之间的内在关系解释人们的现实生活和世界。 
所以,马克思批判道:“哲学家们在已经不再屈从于分工的个人身上看见了他们名之为‘人’的那种理想,他们把我们所描绘的整个发展过程看做是‘人’的发展过程,而且他们用这个‘人’来代替过去一切历史时代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绘成历史的动力。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用后来阶段的普通人来代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个人以后来的意识。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由于公然舍弃实际条件,于是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了。” 人类历史在其本真意义上,就是人们的生产活动的历史和交往关系的历史。而意识的历史只不过是在这种生产和交往中的反映史而已。于此,他们就发现了用实践的唯物主义来代替人道主义这一更为科学的表达概念来称呼他们的哲学。 
后来,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共同提出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同体设想后,他们所主张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指向就被充分表达出来。并且在《资本论》中,他们又从各个方面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更为详细地规定,把经由异化并扬弃异化的道路,走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