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帝国之经济及交通地理*(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经常不断的南北争霸战,颇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争霸的结果,又是代表粗疏经营的南方占得上风,农业文化的势力,没有立得下根基。太史公叙说这一带的经济状况,称之为“地薄民贫,寡于积集”。缺乏积集,就是短少资本,经济自然是不会发展的。因此,淮河南北几郡国(梁国、沛郡、九江)的人口,直到汉帝国末年,仍然是很稀,在农业经营上,到东汉章帝的时候,竟还不知道牛耕①,可见地方的经济,是如何落后了。不过南阳以南一带,到西汉末年,经过召信臣的提倡,水利大兴,为精密农业区的一个新增部分。东汉时期,又经杜诗、邓晨、张禹、何敞诸人的努力,精密的程度和范围,越加增加。以后邓艾的经营,不过稍微恢复黄巾乱前的原状而已。

从中原往南一到了桐柏山,就进入了森林文化地带。这里是一种和中原完全不同的景色,到处是“广川大水,山林溪谷”,气候是很潮,雨量也比较多,人口则非常稀少,特别是漫山遍野的森林丛竹,一望无际,在中原的人看来,确是“不食之地”②。江南的卑湿,也是黄河流域的人所厌恶的。说到生产,则是接近原始的刀耕火种,居民的生活是“饭稻羹鱼”,经济活动是“果窳赢蛤,不待贾而得,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砦窳偷生,无积集而多贫”,这种经济生活,还极带采集经济的色彩,当地农业经营之粗疏,不问可知。在采集经济阶段上,资本的形成是很困难的。《货殖列传》称“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种易于谋生的环境最妨碍积蓄,间接也最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一直到了汉帝国的末年,长江以南地带对于中原人,除了少数贵族们所喜好的珠玑羽齿瑇瑁等特产珍宝而外,并没有多大的诱惑,而且还有些厌恶。反之,长江流域的人,倒极想把势力扩展到北方,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和吴越之亟谋北进,就是明证。不过无论如何,当时中原和南方所代表的乃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所以在短时期内,不能很显著地融洽交流。周室把子弟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和种种异族倡处,原是想凭借自己的比较高的知识和技术,逐渐制服土著势力,分头扩展农业文化的范围,最后,各处完全打通连成一片,造成一个农业文化的天下。这种政策,是很聪明的,而且具有雄厚的气魄,在适于农业发展的黄河流域,也的确极著成效,其中有几个国家,曾有极光荣的发展,其余大多数也能维持独立。但那些封到江淮一带的诸姬,却大都作了土著势力的牺牲品,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文化所淘养出来的人,到了森林文化的圈内,不能用其所长,在新的环境当中,一时难同土人竞争,等不到学会适应,已经为土著势力所压倒了。在政治的斗争中,文化比较高的一方,不一定就获胜。在畜牧,尤其是在采集经济阶段上的人,不需花费多大的时间和精力到经济活动上面,所以比起从事农业的人来,常常是能够在武力方面占优势。周室的封建政策之失败于长江流域,主要原因在此,以后各代之饱受西北畜牧民族的困扰,主要原因也在此。直到汉帝国的末叶,中原的农业文化的势力,在长江以南,始终没有任何显著的进展。这一带地方,还是到了汉帝国崩溃,大量中原居民被迫南迁,经过了多年的苦斗之后,才慢慢脱离开采集经济的阶段。同时又因了地理条件的关系,农业的发展,采取了另外一种精密的经营方式,即西方学者所谓“园耕”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见《后汉书·循吏·王景传》。

    ②春申君对秦昭王语。

 

    最后要附带说一说的,就是薮泽。薮泽在古代人的经济当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其中的出产,无论是植物或动物,都极为丰富。古代的人对于薮泽也极为注意,政府专设有管理山泽的官,所谓虞衡。古代几种关于地理的著述,叙说九州,都特别注明某州薮名某某。大概没有经过长期的开发的地方,总是到处有许多积水的池塘和沮洳之地,以后人口渐渐多起来,对于土地的需要一天天增加,逐渐进行排水的工作,把浅水的地方化为干地,最后只有特别低洼的地方,留作湖泊。一直到秦汉时代,各地的薮泽还是很多。特别出名的是江淮之间的云梦大泽和吴越地方的五湖区。此外济淮之间,大概是由于远古时代黄河泛滥的缘故,到处多有薮泽,比较有名的是孟诸、逢纪、园圃等等,其他不知名的也不知道有多少。《史记》上关于秦末起兵以及楚汉相争的记述当中,常常提到大泽,而且都是在淮河流域,可知那一带地方的薮泽之多。地方上薮泽多,正反映当地的居民少。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梁国、沛郡和九江的人口,迄汉帝国的末叶,始终是稀的。地方经济也是比较落后的。

最后还要提及的是,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麦菽黍稷,而淮河秦岭以南的农产,则是水稻为主,因为出产不同,所以北方和南方的人,都习于消费当地的出产。纯粹的农业社会(尤其是以小农为主的农业社会),本质上原已趋于自给,很少对外交易的需要,再加上南北之间没有直通的天然交通路线,所以双方几乎没有绝对必要的相需关系。这种事实,稽延了中原人的积极向南发展,而在消极方面来讲,则容易使南方和中原在政治上趋于分裂。水稻区域,大体上是同森林区域相合,由于人口的自然增殖,稻田逐渐侵占森林的面积,南方的景色,也随着慢慢的改观,渐与北方的农业区接合起来。不过这种演化历程,在秦汉帝国时期中,进行得很慢而已。

 



三、物产的分布和各种工业中心

 

    秦汉帝国内部的物产分布,大体上是受前节所说的三大经济区域分野的决定。除了各种矿产和盐是天然固定的而外,西北一带所出产的,都是畜牧方面的东西,如马畜、皮革、筋角、旃裘之类。尤其是黄河上游一带,水草比较丰美,特别宜于畜牧的发展,所以说,“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几乎没有牲畜的中原农业经济,对此似应极感需要,但实际上并不如此。中原的人,似乎久已不以肉为主要营养品。此外用于耕种和运输上的畜力,也很有限,不能大量输入畜产。在他方面,中原的小型农业生产,没有多少剩余可以输出,而且也不容易输送到辽远的边地。再则畜牧民族所希冀的,只限于酿酒用的蘖秫之类,而不是大量的谷米。似此情形,两区在经济方面,确实难收互通有无之效。汉帝国的初年,也曾藉关市维持边境的和平①,但这种违反国内经济条件的政策,究竟难以推行过久,一旦正常交易中断,和平也就随着告终。加以中国方面的丝织品对于畜牧民族具有极大的诱惑,野蛮的畜牧民族感觉焦躁,于是就出于劫掠之一途。双方这种经济上的矛盾,始终没有消除,所以西北边界的斗争也始终不得真正的休止。汉帝国的后半,在这方面逐渐退却,终至于演成畜牧民族的大侵入,倾覆了汉帝国。

中原农业区的出产,主要自然是农产,此外除了盐和铁,值得称道的,只是淮河上游一带的漆和齐鲁一带的蚕桑。关于古代汝颍一带产漆,据《禹贡》,豫州和兖州的贡品当中,都有漆这一项。《周礼·职方》讲豫州的出产,也提到漆。货殖列传列举种种可以与千户侯等的财产也特别举出来“陈夏千亩漆”。可知在那时候,这一带地方是漆的主要产地。漆的经营应是为时已久。庄子是蒙城人,就曾做过漆园吏,似乎那时候的政府也参与经营。《周礼》称:“漆林之征,载师掌之”,也暗示当时漆之多而利又厚,以致引起官方的重视。据太史公所说的,有漆千斗,居然也比千乘之家,可见是一宗重要出产,当时中原的一大富源。《货殖列传》举出天下各地的出产,说是“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其中也说到有漆。当时这种东西,不只是供给少数的贵族,而且为一般民众所需要,所以销路一定是很大,为当时少数的普遍性的商品之一。漆业的发达,大概延续到汉帝国的崩溃,后来五胡云扰,大河以南闹到千里无烟的景象,接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