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史记·匈奴列传》:“然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与匈奴交易,非汉之所欲,故私出货物之禁甚严,证见《汲黯传》。
说到蚕桑,到秦汉帝国时代,已经有了很悠久的历史,主要经营蚕桑业的,要算是土宜桑麻的齐鲁卫梁宋一带①,而以临淄和襄邑为中心。《左传》晋公子重耳将去齐,谋于桑下,蚕妾闻之,似乎当时齐国上下,都习于此业。齐的丝织业之发达,据说是由于景公的奢侈,未知确否。总之,丝织品的消费者主要是当时少数的贵族。孟子说:“五十者可以衣帛”,还是一种希望。盐铁论上说:“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可知古代一般平民的衣料,乃是麻布。不过丝织品的销路,由于贵族的购买力极强而且远达到夷狄诸国的缘故,仍然不小。不只贵族本身,连他们的奴婢,也都穿着锦帛绫罗,岁赐匈奴和叠次出使所携,都以丝织品为主。另外,当时人的经济生活,大体是家庭自给自足,平民自己所需的麻布全归自家织作,只是偶然出现于市场。反之,丝织品的生产者,除了执政阶级的人所特别雇用的而外,完全是为市场而生产,因此丝织品也成为当时的一宗主要商品。后来随着汉帝国的势力和声威,这种制造品沿了所谓“丝路”一直销到西域诸国,最远还到了罗马,很早的替中国文化在西方作了宣传。
齐地除了织业发达而外,染业也早已著名。《管子·轻重篇》有关于莱夷染练的记述,似乎这种技术早有渊源。齐人能把已经用坏的丝织品,染色之后,还以重价出售②,可见他们的染艺之受人欢迎。织染两业相辅而行,相得益彰,所以能够名闻天下。
另外一个丝织业的中心是成都。蜀地的丝织业,比较发达的晚③,不过蜀地的气候宜于蚕桑,加以得天独厚,地方经济很早就趋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消费力比较大,地方上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劳蜍:《两汉户籍与地理之关系》。
②《战国策·燕策》,苏代致燕昭王书有云:齐人紫败素也,而贾十倍。
③参阅《齐鲁学报》创刊号,孙次舟:《读古蜀国为蚕国说的献疑》。
先后有卓氏、程氏、罗氏一般大富户,都拥有极大的财产,生活极其奢侈,这种种条件,都宜于促进丝织业的发展。所以到了东汉初年,李熊已经能说“蜀地女工之业,覆以天下”①的话。扬雄《蜀都赋》,盛称当地的丝织品。后来的左思也是如此,所谓“百室离房,机杼相和”,俨然是一个织业城市。曹操当兵荒马乱的时候,还特为派人到成都去买锦,可知“蜀锦”之名,当时已经是和“齐纨”相颉颃了。
长江流域的竹木,是无穷尽的,地方上的人口极为稀少,消费不了许多,但因为木材大都是很笨重,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之下,也不容易运销到很远的地方,大概只有少数比较名贵的像柟梓之类,是别的地方所需要的,所以太史公特别举了出来②。竹和木都是古代武器的重要原料,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兵力所以很强,能够向北蚕食,这也是原因之一。秦始皇修阿房宫,也要“蜀荆地材木”,都是因为北方缺乏森林的缘故。不过这终究是一种例外,南方的材木,到底不能成为北方一般人民的消费品。因为木材本身过于笨重,负担运费的能力很小,除非凭借流向适宜的河道,而中国大部分河道的流向,恰和木材供销两地的方向,大相径庭,这种天然的缺陷,阻止了江南这一大富源的迅速开发,间接对于江南本身的开发,也发生稽延的影响。不然的话,凭了北方对于材木需要之殷和帝国政府的经营能力,长江流域的开辟,一定不会等到帝国崩溃以后被迫而终才开始的。
除了普通树木而外,还有橘树,值得特别提说。长江上游一带,在古代即已经是以产橘出名③。太史公也说,“蜀汉江陵千树橘”。汉代巴郡的朐忍和鱼腹两县,都特设有橘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见《后汉书·公孙述传》。
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有楚材晋用之语,亦系以杞梓为言。
③苏秦说赵肃侯有云:君诚能听臣,楚必致橘柚之园。又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篇有云:江浦之橘,云梦之柚。
橘确是当地的一种富源,因为四远驰名,大概也有一部分是销到远方的①。
说到矿产,当时最主要的是盐和铁,因为这两种东西,同是人人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而同时却又不是到处都有的出产,家家之所能自己制作,所以很早就已经成了主要商品,而且也很早就引起当政者的注意,把来看做财政上的宝库。
盐的主要产地,第一是渤海东海沿岸地方,鱼盐之利,早就是齐吴两地的经济基础。此外值得注意的,就是河东的盐池。这一项资源,同了北部的马畜和比较进步的农业,这三者显然是春秋时代的晋国之所以能够维持长期霸业的物质基础②。需要这个盐池供给的地方,非常广大,除了中原三河一带,北边的戎狄,也是顾主。往南的销路,一直到桐柏山。据《后汉书·贾复传》,贾复替他的本县南阳“迎盐河东”,可知南阳一带,还是消费河东的盐。关中大约也需要晋盐的接济,因为陇西北地上郡一带,虽说也都产盐,产量恐怕有限,而且距离较远,未必能同解盐竞争。巴蜀的盐井,早就开发了,产量也很丰,除了供给本地而外,大概也还供给长江流域中部一带地方,因为吴地的盐,是不容易销往上水的。
中国历史上的铁器时代究竟始于何时,中外史家,迄无定论。但无论如何,战国时代,铁的应用,应是已很普遍。耕种用的农具,百工用的器械,缝衣用的针,煮饭用的锅釜,以及战争用的兵器,都大部分是用铁作成,因此铁冶事业就大大发展起来。尤其是长期的兵争不息,战争规模的扩大,特别增加了对于武器的需要。《货殖列传》上所列举的早期的那些大企业家,多数是“以铁冶富”,可以知道当时确是造成了一种“军火商人”的繁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盐铁论·通有第三》,大夫曰:“农商交易,以利本末……若各居其处,食其食,则是橘柚不鬻,朐卤之盐不出,旃罽不市,而吴唐之材不用也。”据此似南方之橘柚,当时亦颇销售于远方。
②参阅全祖望:《春秋四国强弱论》(鲒琦亭集)。
当时的铁冶事业,有几个中心。头一个是邯郸卓王孙的先人,就是赵国的大铁业家。“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的郭纵,也是邯郸人。《史记·张汤传》中,也提到赵国以冶铸为业。战国时代的赵之所以很强,铁业的发达是主要原因之一。再一个铁业中心是南阳的宛。南阳的铁业,也发达的很早,《荀子·议兵篇》中说:“宛之钜铁,施钻如蜂虿,轻利剽遬。卒如熛风。”苏秦游说各国,照例夸说各国的特产,到了韩国,也特别提到南阳出产的兵器。《货殖列传》上说到宛孔氏以铁冶成富,武帝特别擢用为大农丞的孔仅,也是南阳大冶,大概就当初孔氏的后裔。孔家的事业,似乎维持了很久的时期。宛在战国时代,为秦楚韩三国反复争夺,除了它在军事上的价值而外,铁也是主要的目标。邯郸和宛这两个都市的繁荣之得长久的维持,得力于铁业是很显明的。蜀郡也是铁业的一个中心,程卓两氏,都是以铁冶起家,富比王者。除了铁之外,巴蜀还出产丹砂,当时也是销路极广的一种商品①。
长江以南,除了木材鱼类和矿产而外,还有瑇瑁珠玑齿羽一类的奢侈品。这些东西,虽则随了中原区的经济进步而逐渐增多了买主,但其本身究竟不是一般人的必需品,所以贸易范围总是不太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本第四分册,劳斡:《中国丹砂之应用及其推演》。
四、交通系统及主要商业都市
在封建时代,当时所谓之天下,事实上并不统一,社会在本质上是僵滞的,无数的诸侯彼此之问的往来不太多,而且因为在政治上尔诈我虞,所以在交通上,不但不谋沟通便利,反而常常极尽阻遏挠扰之能事。到了战国时代,从前的无数诸侯逐渐归并成几个大国,每个国家境内的交通,虽则加意调整,但国与国之间的互相防范,则更变本加厉,谈不到互相便利的联系。头一个替整个天下计划一种交通系统的是《禹贡》的作者。这位地理学者内心蕴藏着当时一般知识分子所共同企望的大一统理想的热火,根据当时的地理知识,尤其是水利工程的知识,假托大禹,以帝都所在的冀州为中心,来替一个统一的中国设计出来一种水道交通网。就表面看来,那篇文字所述说的,是一个原已统一的天下当中的贡道系统,而实际上,作者是希望以当时所可能实现或已经实现的交通上的联络,来促成大统一的局面。这一个高贵而伟大的理想,在不久之后就实现了,而且直到现在,仍然值得我们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