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帝国之经济及交通地理*(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水利工程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发达,应用到交通方面的建设,谅必不在少数。到了春秋之末和战国初年,江淮之间,凿了一个邗沟,河淮之间,凿了一个鸿沟,在交通上都是极大的成功。因为中国古代的河流,以四渎为主,而其流向,都是自西而东,所以南北的交通,要凭陆路,交通效率,依当时的交通工具和技术来说,自然是有限。等到刊沟和鸿沟凿成之后,循南北的方向沟通四渎,这在中国交通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吴王夫差的运河工程,还不止于沟通江淮,而是更向西北延长。据《国语》上的记载,他起师北征,“阙为深沟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所谓西属之济,显然是沟通泗水和济水的渠道。夫差的军队,是循了邗沟,由江达淮,再由淮入泗,由泗入济,一路乘船直到晋国的边界。夫差的动机,不过是一时的争霸,但他这个工程,却有了永久的价值。从此以后,长江下游和中原得以直接沟通。吴越一带,虽然开发较为落后,但到了西汉时代,地方的发展,已经超过了长江流域的中部。这一条交通线,成为联系南北的大动脉。后来项羽所建立的王国,就是以这条通路为主干,彭城的位置之所以重要,也就是由于控制着这条干线的缘故。

    鸿沟的开凿,也是极为成功。淮河的几个支流,都是从西北流向东南,这一条人工河道,由黄河引水,同那几道天然河道横接,于是河淮之间,平添了几条运道。这个工程,确是非常巧妙。自从这条交通线开辟了之后,沿线的许多城市,如寿春、陈(宛丘)、睢阳、襄邑、陈留,都增加了重要性。战国末叶,楚国从郅徙都陈(公元前278年),又从陈徙都寿春(公元前241年),就是因为循了鸿沟入颍通淮这条水道,上通三晋,下连吴越,交通便利的缘故。这条通路,在中国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者,为时颇久。近人李仪祉曾有《华北水道之交通》一文①,建议引贾鲁河于荥泽,输于黄河,南端则在周家口同颍水相会,由颍入淮,这样沟通黄河同淮河。这个计划,就是恢复鸿沟的旧道。总之,沟通南北的水道,直到如今,仍嫌过少,这条水道的重引,现在还是极有价值的。

    邗沟鸿沟之外,还有许多成功的人工渠道,而在当时交通上特为重要的,要算是沟通湘水和离水的灵渠了。这道渠是秦始皇征南越时所凿,动机也是政治的和军事的性质,而在经济方面,却产生了重大的后果。有了这道运渠之后,长江和珠江联系起来,南海的宝货,可以直航长江流域和中原各地,番禺这个商埠,因而也越趋于繁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文载《水利月刊》二卷五、六期合刊。

 

古代的人对于水道,虽然已经尽了利用之能事,但水道的大小和流向,究竟是受天然地形的限制,不能全如人意,所以仍然不能不修治陆路以济其穷。尤其是在北方,交通路线,是以陆路为主。等到入了战国,各国间交易的范围和战争的规模,日逐增加,道路也就越来越重要。苏秦说魏襄王,有“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鞫鞫殷殷,若有三军之众”的话,虽是说客夸张之辞,也可借以想像到当时路上往来之频繁,从而也可以推知道路的发达情形。不过当时各国虽都留意于道路的建筑,彼此之间,则是不相为谋的。大规模的道路网,乃是到了秦并天下之后才得实现。为了维持一个统一的庞大的帝国,必须中央和全国远近各地的交通便利,形成一个网,然后中央才能控制如意。秦始皇是一个材力绝人的统治者,他统一宇内的第二年,就“治驰道”。驰道是天子所行之路,始皇几次出巡,西至陇西,南至洞庭,东南至会稽,东至海滨,东北至碣石,北至云中九原,足迹实遍天下,所走的路,除了一部分水道而外,自然都是驰道,只把他走过的里数合计起来,已是极为可观。关于驰道建筑的情形,像贾山所说的,“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①,虽然不见得完全确实,但也没有理由目为完全虚妄。这种布满天下的驰道,并不全部是始皇所创建的,他不过是就以前各国原有的大道,加以整理联系,把来归到一个系统之中,也如同把原来几国所筑的长城联系起来而成为万里长城是一样的。秦代的驰道,无论是从规模、长度或路面的筑造情状来讲,都不逊于罗马帝国当年的军道。只因始皇历来被认为罪人,更因为被同时另外一个更为伟大的工程——万里长城——所掩盖了,所以为历来的史家所忽视。其实当时所创立起来的这个联通全国的交通系统,对当时和后世,无论是在政治或是经济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价值。这个系统保持和破坏,是同全国的统一强大和破裂纷扰,以及整个民族的命运,是直接相关系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见《汉书·贾山传》。

 

把水陆通道综合起来观察,秦汉帝国的交通系统,是以帝都所在的咸阳或长安为中心,借了几条干线通达全国以至国外,形成帝国的几条大动脉,另外无数的路线,都是从这几条干线分了出去,综合起来构成整个的交通网。从帝城往西,经过云阳、回中,直到陇西,可以叫做西路干线。从云阳折向正北,直到边塞,也就是蒙恬所修的直道,可以叫做北路干线。这两条干线所网括的地带,是天水、陇西、北地、安定、上郡等富于畜牧的边区。到了汉武帝立河西四郡以通西域,西路干线向西北方面大加延长,越过葱岭,同极远的西方诸国取得联络。这一条沟通东西的要道,欧洲史家名之为“丝路”。循了这条路而传播到西方去的,却并不只中国的特产丝织品,而是还有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中国从这条路上,也输入了许多新的农作品种和其他的东西。以后回教诸国的商队,也是顺了这条路来到中国贸易。这一条国际路线,历经一千多年,始终是中西的主要通路,直到海路畅通以后,形势才改观。敦煌是这条国际通路上的第一道关口,其余沿路的都市,也都不过是通过站,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河西走廊的空间价值在当时实在太低。北路干线的经济价值,比较不如军事价值来得大,因为路的北端所通到的,是几乎不毛的砂碛地带,在经济上没有发展的可能。

    从关中循褒科栈道而南,过汉中,再经剑阁广汉以达成都的一条路,我们名之为西南干线。这一条路,是巴蜀汉中同关中的联络线。巴蜀地方殷富,秦汉两朝的创业,都是很凭借了这个宝库,当时这条路上的交通,一定极为可观。以后汉武帝通西南夷,更把这条路线延长到滇中。当时张骞在大夏国看到经身毒国贩去的蜀布、邛竹杖,这种货品,当然是从滇中转贩过去的,从而可知,当时的西南干线,并不止于滇中,而是更远通到外国的。《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称:“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阯七郡外夷,北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今其路如此。”所谓异物,乃是稀奇的货品。根据这段记载,可以知道,这条路上的商贩往来,必是很盛。西汉时代,这条商路已经是通了,到了东汉中叶以后,西羌叛变,直到帝国末年,兵争始终不息,西路干线被切断了,中国同西方的交通,大部分转移到西南方面,所以这条国际路线,越加重要,我们可以目为两千年前的“滇缅路”。

    西南干线最大的商业都市是成都,其次是广汉和南郑。成都平原的农业,极为进步,益州几郡的资源,又很丰富,工业也发达——成都和广汉两城,在汉代都设有工官的,又加上同西南夷的贸易,自然会有大的商业都市产生。成都的繁荣,是一直向上增长的。太史公列举天下的都会,还没有特别提到成都,但到了王莽时候,已经同临淄、邯郸、洛阳和宛齐名,合称五都之市。再到了帝国崩溃之后,中原经过剧烈的破坏,往日的名都大城,多半丧失了本来的地位,而成都却依然继续发展,真可谓之得天独厚了。

    从帝都往东,自蒲津渡河,转向北方,经过平阳而通云中代郡的一条路,可以叫作山西干线。这条线上的商业都市是平阳和稍北一些的杨。山西地方,除了河东一小部分之外,是比较贫瘠的,所以这一条路,主要也是供军事上的使用。在汉帝国同匈奴处于休战状态之下的时候,长城之下有关市,汉胡双方的交易,集中在这里。不过这种交易,没有能维持得很久,这条路线的经济价值,始终没有达到很大的程度。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