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兴起与运作(7)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当时并无信心,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样一篇习作,很快就在《禹贡》半月刊上登载出来。尤其使我惊异的是这篇文章的绪论和结语,都经过了颉刚老师的修改、补充和润饰,竟使我难于辨认是我自己写作的了。这件事大大激励了我,我决心去钻研古籍,就是从这时开始的。”[58]王树民、杨向奎、史念海等人也都有类似的回忆。[59]又如南高史地学会的陈训慈、缪凤林、郑鹤声等,燕大历史学会的齐思和、朱士嘉、王钟翰等,也都通过学生时期参与学会工作的锻炼,很快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其中不少人,后来还成为我国史学界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也可以说,现代中国的学术团体实际上是大学和科研机构之外另一条培养史学专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分别见《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6期、上海图书馆编《历史文献》第四辑(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1年)和《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2]《上海强学会章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第392页。
  [3] 有关国学保存会的学术活动实以史学为主的问题,拙文《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史学》(载《历史研究》1985年第6期)曾有所论及,兹不重复。至于此后至民国间出现的众多国学研究会,因情形比较复杂,故不再列入本文讨论范围。
  [4]《湖北发起史学会启》,《中华新报》1908年11月19日“学界纪闻”,转引自俞旦初《中国近代最早的史学会》附录。
  [5] 详请参见北京高师史地学会会刊《史地丛刊》第1期 “本会沿革”,1920年6月。
  [6]《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会组织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卷宗号1057—491。
  [7] 柳诒徵:《〈史学与地学〉弁言》,《史学与地学》第1期,1926年12月1日。
  [8] 会员名单见《史学消息》1卷1期,1936年10月25日。
  [9] 据《北京大学日刊》报道,该会成立之前,4月间先有史学读书会之发起,至11月15日,乃正式成立研究会。成立会上,朱希祖称:北大在二年前已发起组织过史学会,但“因为学校常有罢课的事情,欲成立而停止的已数次。今天居然成立,使我非常欢喜”?(见《北京大学日刊》1922年11月24日)可见此确为北大首次正式成立之史学会。
  [10] 1922年北大史学会初建时,朱希祖曾倡议办一《史学杂志》作为会刊,但似乎一直未能正式出版。本刊1937年3月创刊于北平,第2 期1939年6月出版于昆明,仅出2期而止。回视前者,不免有人事俱非之感,但考虑到的成员一般均因学生新陈代谢而流动不居,即使中断后重建亦仍不妨视为一脉相承者,故仍列于此。
  [11] 此北师大史学会理论上应视为前列1931年6月北师大史学会之延续,但因该年7月起北师大与北平女子师范学院合为一校,此后人员等情况变化较大,年代又相隔6年,刊名亦复不同,故仍列入。
  [12]《史地教育委员会三年来工作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卷宗号5—467。
  [13] 陈训慈:《组织中国史学会问题》,《史地学报》1卷2期,1921年。
  [14]柳诒徵:《〈史学杂志〉发刊辞》,《史学杂志》1卷1期,1929年3月。
  [15]《北平晨报》1932年10月27日。
  [16]《〈历史科学〉创刊之辞》,见该刊1卷1期,1933年1月。
  [17]周木斋:《致丁迪豪》,见同上1卷3、4期合刊“读者通信”,1933年6月。
  [18]某君:《致丁迪豪》,见同上1卷5期“读者通信”,1933年9月。
  [19]《浙江中华史地学会举行成立大会》,见《图书展望》第4期“文化简讯”,1936年1月。
  [20]《吴越史地研究会昨成立》,见《申报》1936年8月31日。
  [21]《社务纪要》,《考古社刊》第1期,1934年12月15日印行。
  [22]《学社简章》,见同上。
  [23]刘节:《考古学社之使命》,《考古社刊》第2期,1935年6月。
  [24]朱偰:《朱希祖年谱》,《文史大家朱希祖》,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161页。
  [25]《中国史学会成立》,见《大公报》1929年1月15日第5版报道。
  [26]《史学年报》第1期,1927年7月10日。
  [27]时学生会指斥朱希祖、马裕藻的主要罪状当系把持系政、排斥异己,认为1929年8月北京大学恢复校名后,流散各地的不少原北大名教授未能返校任职,与他们的所作所为有关。故北大代校长陈大齐(百年)在劝慰马、朱两人继续留校任职之函称“察蜚语之起,由于旧教授未能全返,于是有误会先生在内阻挠者,不知散居南北各处之同人,齐(陈大齐)曾再三电催返校授课,以各有职守,未便中道违弃,致未能全体返校。覆电俱在,不难取证。此乃齐数月来焦虑苦思、无方延致之事,又岂他人所能左右。总之,悠悠之口,本不足凭。”(《陈代校长致马朱两教授函》,见《北大日刊》第2237号,1929年9月23日)关于此事的分析,可参见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第2章“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8]《申报》1933年11月11日第4版。
  [29]《史学界消息·中国历史学会积极组织》,《史学消息》1卷3期,1936年12月25日。另请参见《图书展望》2卷2期报道《康选宜发起组织中国历史学会》(1936年12月10日)及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第26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中华史学会将成立》,见《图书展望》2卷6期,1937年4月10日。
  [31]据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1940年顾颉刚曾“与蒙文通、萧一山、吕思勉、黄文弼、金毓黻(静庵)等74名史学界同人发起创办《史学季刊》,倡议成立中国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9页),此举似有重续前缘的用意。
  [32]关于胡适出席苏黎世国际历史学大会的情况,详可见曹伯言整理的《胡适日记全编》第7册1938年8月24日至9月的日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33]《史地教育委员会三年来工作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卷宗号5—467。
  [34]此据中央图书馆所办《图书月刊》3卷1期报道,1943年。
  [35]转引自王煦华《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史学会》,《历史文献》第4辑,第221页。
  [36]顾颉刚:《致陈叔亮(训慈)》。此函原件为陈训慈先生藏,信末未署年代,仅书“一月十日”,从内容分析,当作于1945年初,时顾氏方任课于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4年秋季至1945年春季),陈氏则居重庆,并任史学会常务理事。
  [37]《中国史学会成立》,《大公报》1929年1月15日。
  [38]《中国史学会章程草案》,见王煦华《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史学会》一文附录,《历史文献》第四辑。
  [39]《本社启事》,《考古社刊》第2期,1935年6月。
  [40]《吴越史地研究会昨成立》,见《申报》1936年8月31日。
  [41]《考古社刊》第5期“社讯六”和“社讯七”,1936年12月。
  [42]陈训慈:《组织中国史学会问题》,《史地学报》1卷2期,1921年。
  [43]《燕大历史学会一年来工作概况》,《史学年报》第2期,1930年11月。
  [44]《浙江中华史地学会举行成立大会》,《图书展望》第4期。
  [45]《文化简讯》,《图书展望》2卷3期,1937年1月。
  [46]《吴越史地研究会昨成立》,《申报》1936年8月31日。
  [47]《〈禹贡〉半月刊发刊词》,《禹贡》1卷1期,1934年3月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