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评议(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的必然前途,他提出革命後資產階級擁有政權,也不等同於承認民主革命中資產階級的領導地位。所以,那種斷言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將資產階級規定為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的觀點,是缺乏事實根據的。陳獨秀的設想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聯合統一於中國國民黨的旗幟之下,以資產階級為主體及階級基礎,以無產階級為革命先鋒及政治向導,在它們之間的階級利益衝突尚未不可調和之時,共同努力成功一個資產階級的國民革命。41
即使陳獨秀當時有由資產階級領導民主革命的想法,據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的劉仁靜說,這個思想也是從史達林和共產國際那裏來的,而且從1924年12月起,陳獨秀就堅定地主張無產階級領導國民革命了,並且以實踐表明了他的主張。1925年,他領導了轟轟烈烈的上海五卅群眾運動;1927年,他領導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暴動。在這兩次大鬥爭中,他絕不依賴於資產階級的領導。這兩個群眾運動,正是在同資產階級鬥爭中進行的42。不僅如此,明確提出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問題的中共四大,也是由陳獨秀主持召開的。如果陳獨秀這時仍然主張由資產階級掌握中國革命的領導權,四大怎麼會做出這樣的決議呢?
客觀地來看,陳獨秀的所謂「二次革命論」 雖然存在缺陷,即沒有像毛澤東後來那樣清楚地說明中國民主革命的前途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但這個理論在三個方面是應該充分加以肯定的:一是把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作了明確的區分,這相對於中共一大關於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一次革命論」來說,毫無疑問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二是陳獨秀關於中國革命必須分兩個階段進行的思想,為後來毛澤東提出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的理論奠定了基礎,毛澤東「兩步走」的理論正是在陳獨秀這個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三是如前所述,主張在中國要有一個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階段,以便為社會主義的建立創造必要的條件,這是一個極其寶貴的思想。後來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也提出了同樣的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所發生的很多問題,遇到的很多曲折,就是因為過早、過急、過快地結束了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了社會主義社會,沒有讓資本主義和個體經濟得到充分的發展,三十年後不得不實行改革開放,重新實行新民主主義的政策,發揮資本主義和個體經濟的有益作用。另外,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即使陳獨秀「二次革命論」的主張是錯誤的,但他做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對中國社會發展動力、途徑、方向等問題的痛苦、執著的探索,為後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是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選擇中國社會發展最佳形式的一系列努力的重要環節,對此也是應該肯定的43。
關於陳獨秀在國民革命中是不是放棄了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問題,應該首先弄清楚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本意。關於無產階級必須掌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領導權的思想,我在1995年一篇論述抗日戰爭領導權問題的文章中曾指出,它最早是列寧1905年在〈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等著作中提出來的,後來史達林在指導中國革命時,把列寧的這種策略思想概括為「無產階級領導權」思想,說「中國革命的倡導者和領導者,中國農民的領袖,必然應當由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來擔任」44。他們還指出,這種領導,主要是對廣大農民的領導,為了保證和實施這種領導,無產階級政黨應當在同資產階級的聯合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這是保證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的必要條件45。也就是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主要是指以正確主張和模範行動,影響和引導農民階級以及小資產階級和自由資產階級,使革命按照自己的主張進行到底,即主要是進行政治領導,這和組織領導、行政領導不是一回事。陳獨秀在大革命中的一些問題上,因為受共產國際指示的影響和蘇聯代表的逼迫,不得不對國民黨做了妥協退讓,但他始終是努力保持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性,堅持對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以及自由資產階級進行政治領導的,並沒有主動地放棄這種領導權。至於組織領導、行政領導,孫中山是當時國共兩黨公認的國民革命的領袖,中國共產黨怎麼去爭呢?孫中山去世以後,共產國際仍然主張國民革命由國民黨領導,中國共產黨要去爭奪領導權也很困難。因為當時還處在幼年的中國共產黨人數那麼少,怎麼能爭得過國民黨那麼一個大黨、老黨呢?國民黨、蔣介石就是因為害怕中國共產黨爭奪國民革命的領導權,才發動「中山艦事件」和通過「整理黨務案」的。如果不顧國民黨的態度而硬去爭奪領導權,必然會引起兩黨的分歧,甚至會導致統一戰線的破裂。事實上國共兩黨後來的很多爭執,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運動採取了一些過火的行為,如一些地方的農民把國民革命軍將領的一些親屬當做「土豪劣紳」鬥了、打了,甚至分配了他們的土地;一些地方的工人罷工時間過長,要求工資過高,使一些資本家和中小企業主承受不了,即使國民黨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脅才引起的。有一些中國共產黨人,當時也認識到這個問題,例如關於馬日事變等發生的原因.夏曦當時便認為「就是土地問題」46。柳直荀後來也說:「湖南農民最激烈的鬥爭就是關於土地問題的鬥爭」,「這樣一來。地主大震,因此有5月21日之事變」47。要使統一戰線能夠維持,參加統一戰線的雙方必須照顧到對方的利益,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特別是在國民革命中,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力量對比那麼懸殊,採取的又是黨內合作的形式,中國共產黨更不能不考慮國民黨的利益,這和抗日戰爭時期的形勢根本不能相比。列寧早就說過,為了革命的需要,有的時候應當做出必要的妥協。在國民革命中為了維持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陳獨秀被迫做出一些妥協也是必要的,況且他對工農運動中一些過火行為的批評,對一些過左行動的糾正,本身就是正確的。因此,不能因此就說陳獨秀放棄了無產階級領導權。
陳獨秀長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第二個原因,是他後來參加過「托派」。有的學者已經指出,「托派」的主張也是對中國革命的一種探索,雖然是一種錯誤的探索。俄國已經給托洛茨基平了反,我們為甚麼還要抓住這一點不放呢?
陳獨秀後來被開除出黨,很多人都認為是因為他參加了「托派」。但有的學者已經指出,他被開除出黨,主要是因為他反對李立三「畢其功於一役」的全國大暴動計劃,反對在中東路問題上提出保衛蘇聯的口號。歷史已經證明,李立三「畢其功於一役」的全國大暴動計劃是錯誤的,提出保衛蘇聯的口號也是錯誤的48。因此,開除陳獨秀的黨籍也是完全錯誤的,應該予以平反。
陳獨秀之所以會犯錯誤,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本質上是一個書生、學者,而不是一個善於搞政治的人,缺乏搞政治的經驗和手段。搞政治,甚麼手段都可以採取,甚至無所不用其極,是一點書生氣都要不得的。但正如他去世後他的老友朱蘊山詩中所說,他「僵死到頭終不變,蓋棺論定老書生」49。對於那種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像陳獨秀這樣的書生、學者是應付不了的,往往會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他和瞿秋白一樣,都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都是一個悲劇。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誤會。
註 釋
1 杜鋼建〈陳獨秀的人權思想〉,「問題與主義」網()。
2 《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3頁。
3 石仲泉〈用「三個代表」思想指導〈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編修〉,《百年潮》2002年第10期。
4 〈我的根本意見〉,任建樹等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0頁。
5 陳雪〈陳獨秀論〉,《中國之春》第132期,1994年9月。
6 歐陽哲生〈胡適與陳獨秀思想之比較研究〉(下篇),《中
即使陳獨秀當時有由資產階級領導民主革命的想法,據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的劉仁靜說,這個思想也是從史達林和共產國際那裏來的,而且從1924年12月起,陳獨秀就堅定地主張無產階級領導國民革命了,並且以實踐表明了他的主張。1925年,他領導了轟轟烈烈的上海五卅群眾運動;1927年,他領導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暴動。在這兩次大鬥爭中,他絕不依賴於資產階級的領導。這兩個群眾運動,正是在同資產階級鬥爭中進行的42。不僅如此,明確提出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問題的中共四大,也是由陳獨秀主持召開的。如果陳獨秀這時仍然主張由資產階級掌握中國革命的領導權,四大怎麼會做出這樣的決議呢?
客觀地來看,陳獨秀的所謂「二次革命論」 雖然存在缺陷,即沒有像毛澤東後來那樣清楚地說明中國民主革命的前途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但這個理論在三個方面是應該充分加以肯定的:一是把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作了明確的區分,這相對於中共一大關於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一次革命論」來說,毫無疑問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二是陳獨秀關於中國革命必須分兩個階段進行的思想,為後來毛澤東提出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的理論奠定了基礎,毛澤東「兩步走」的理論正是在陳獨秀這個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三是如前所述,主張在中國要有一個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階段,以便為社會主義的建立創造必要的條件,這是一個極其寶貴的思想。後來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也提出了同樣的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所發生的很多問題,遇到的很多曲折,就是因為過早、過急、過快地結束了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了社會主義社會,沒有讓資本主義和個體經濟得到充分的發展,三十年後不得不實行改革開放,重新實行新民主主義的政策,發揮資本主義和個體經濟的有益作用。另外,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即使陳獨秀「二次革命論」的主張是錯誤的,但他做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對中國社會發展動力、途徑、方向等問題的痛苦、執著的探索,為後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是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選擇中國社會發展最佳形式的一系列努力的重要環節,對此也是應該肯定的43。
關於陳獨秀在國民革命中是不是放棄了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問題,應該首先弄清楚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本意。關於無產階級必須掌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領導權的思想,我在1995年一篇論述抗日戰爭領導權問題的文章中曾指出,它最早是列寧1905年在〈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等著作中提出來的,後來史達林在指導中國革命時,把列寧的這種策略思想概括為「無產階級領導權」思想,說「中國革命的倡導者和領導者,中國農民的領袖,必然應當由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來擔任」44。他們還指出,這種領導,主要是對廣大農民的領導,為了保證和實施這種領導,無產階級政黨應當在同資產階級的聯合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這是保證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的必要條件45。也就是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主要是指以正確主張和模範行動,影響和引導農民階級以及小資產階級和自由資產階級,使革命按照自己的主張進行到底,即主要是進行政治領導,這和組織領導、行政領導不是一回事。陳獨秀在大革命中的一些問題上,因為受共產國際指示的影響和蘇聯代表的逼迫,不得不對國民黨做了妥協退讓,但他始終是努力保持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性,堅持對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以及自由資產階級進行政治領導的,並沒有主動地放棄這種領導權。至於組織領導、行政領導,孫中山是當時國共兩黨公認的國民革命的領袖,中國共產黨怎麼去爭呢?孫中山去世以後,共產國際仍然主張國民革命由國民黨領導,中國共產黨要去爭奪領導權也很困難。因為當時還處在幼年的中國共產黨人數那麼少,怎麼能爭得過國民黨那麼一個大黨、老黨呢?國民黨、蔣介石就是因為害怕中國共產黨爭奪國民革命的領導權,才發動「中山艦事件」和通過「整理黨務案」的。如果不顧國民黨的態度而硬去爭奪領導權,必然會引起兩黨的分歧,甚至會導致統一戰線的破裂。事實上國共兩黨後來的很多爭執,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運動採取了一些過火的行為,如一些地方的農民把國民革命軍將領的一些親屬當做「土豪劣紳」鬥了、打了,甚至分配了他們的土地;一些地方的工人罷工時間過長,要求工資過高,使一些資本家和中小企業主承受不了,即使國民黨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脅才引起的。有一些中國共產黨人,當時也認識到這個問題,例如關於馬日事變等發生的原因.夏曦當時便認為「就是土地問題」46。柳直荀後來也說:「湖南農民最激烈的鬥爭就是關於土地問題的鬥爭」,「這樣一來。地主大震,因此有5月21日之事變」47。要使統一戰線能夠維持,參加統一戰線的雙方必須照顧到對方的利益,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特別是在國民革命中,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力量對比那麼懸殊,採取的又是黨內合作的形式,中國共產黨更不能不考慮國民黨的利益,這和抗日戰爭時期的形勢根本不能相比。列寧早就說過,為了革命的需要,有的時候應當做出必要的妥協。在國民革命中為了維持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陳獨秀被迫做出一些妥協也是必要的,況且他對工農運動中一些過火行為的批評,對一些過左行動的糾正,本身就是正確的。因此,不能因此就說陳獨秀放棄了無產階級領導權。
陳獨秀長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第二個原因,是他後來參加過「托派」。有的學者已經指出,「托派」的主張也是對中國革命的一種探索,雖然是一種錯誤的探索。俄國已經給托洛茨基平了反,我們為甚麼還要抓住這一點不放呢?
陳獨秀後來被開除出黨,很多人都認為是因為他參加了「托派」。但有的學者已經指出,他被開除出黨,主要是因為他反對李立三「畢其功於一役」的全國大暴動計劃,反對在中東路問題上提出保衛蘇聯的口號。歷史已經證明,李立三「畢其功於一役」的全國大暴動計劃是錯誤的,提出保衛蘇聯的口號也是錯誤的48。因此,開除陳獨秀的黨籍也是完全錯誤的,應該予以平反。
陳獨秀之所以會犯錯誤,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本質上是一個書生、學者,而不是一個善於搞政治的人,缺乏搞政治的經驗和手段。搞政治,甚麼手段都可以採取,甚至無所不用其極,是一點書生氣都要不得的。但正如他去世後他的老友朱蘊山詩中所說,他「僵死到頭終不變,蓋棺論定老書生」49。對於那種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像陳獨秀這樣的書生、學者是應付不了的,往往會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他和瞿秋白一樣,都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都是一個悲劇。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誤會。
註 釋
1 杜鋼建〈陳獨秀的人權思想〉,「問題與主義」網()。
2 《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3頁。
3 石仲泉〈用「三個代表」思想指導〈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編修〉,《百年潮》2002年第10期。
4 〈我的根本意見〉,任建樹等編《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0頁。
5 陳雪〈陳獨秀論〉,《中國之春》第132期,1994年9月。
6 歐陽哲生〈胡適與陳獨秀思想之比較研究〉(下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