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随之结束了他在北平长达6年的平静的书斋生活,结束了他的学术活动的高峰时期,再次把自己抛入激荡诡谲的政治漩涡之中,并且再也没能出来。但是仅就《食货》的社会影响看,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个研究社会经济史的专门刊物,陶希圣的努力还是相当成功的。1943年,张绍良在《近三十年中国史学之发展》一文中,则将1934年定为“探讨时期”。文章对于这时期的史学是这样总结的:“一阵热烈论战之后,并没有使问题得到完满的结论,于是大家感觉疲乏!中国史的研究乃转变了一个风气,许多人以为在有限的材料中,作诡辩的论争,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广泛的历史材料,不如经一番系统的整理和下一番钩沉功夫,中国历史的来踪去向,是无法解答的。以往对于史料的整理,太缺少功夫了!如何钩沉旧史籍取得新材料,以充实研究的内容,是论战过后史学界的新风气,《食货半月刊》的问世,可代表这一风气的开端,此后无论杂志报纸,大学历史系以及专门研究机关,多在这方面用功夫了。直待抗战发生,这一收集史料的工作,虽失之零碎,但其有形无形中裨益于中国史的整理,是不待言的。”[24](P51-52)[22]而当时总结新史学发展的顾颉刚也说:“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现尚在草创时期,最近的趋势,似乎已经渐渐脱离宣传革命的巢臼,而走上了研究学术的大路:在这点上,陶希圣先生的功绩,实在不可埋没。”[25](P102)这是时人对于《食货》在当时史学发展中地位的评估,虽然在1949年以后受政治影响,这些评价不再被人们提及了,但是近60年过后,当年意识形态斗争的激情已在时光中逐渐消磨,我们再沉下心来回眸近现代史学走过的历程之时,应该说,这个结论依然是可以成立的,而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具有拓荒和奠基意义的《食货》及其主办人陶希圣的史学贡献,自然也是不应为后来的政治因素而漠视不提。



[1] 陶希圣. 潮流与点滴[M]. 台北:台湾传记出版社,1979.

[2] 刘道元. 两宋田赋史[M]. 上海:新生命书局,1933.

 


[3] 陶希圣. 编辑的话[J]. 食货半月刊第1卷影印本. 上海:上海书店,1982.

[4] 翦伯赞. 历史哲学教程[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 齐思和. 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J] 燕京社会科学,1949(10).

[6] [英]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 杨豫译. 上海: 译文出版社,1987.

[7] 何炳松. 何炳松文集第3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 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 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9] 素痴(张荫麟). 评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N]. 大公报·文学副刊208期,1932-1-4.

[10] 董作宾. 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J]. 大陆杂志,1960,3(12).

[11] 北平社会科学调查所. 发刊词[J].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2,1(1).

[12] 北平历史科学研究会. 创刊之辞[J]. 历史科学,1933,1(1).

[13] 中山大学史学研究会. 本刊宣言[J]. 现代史学,1933,1(1).

[14] 中山大学史学研究会. 编后余墨[J]. 现代史学,1933,1(1).

[15] 杨联升. 打像为誓小考[A].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论文集[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6] 黎志刚、林燊禄. 学人专访:全汉升院士[J]. 汉学研究通讯,1986,5(1).

 


[17] 陶希圣. 编辑的话[J]. 食货半月刊第三卷影印本. 上海:上海书店,1982.

[18] 梁东园. 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诸问题[J]. 食货半月刊第2卷影印本. 上海:上海书店,1982.

[19] 钱穆.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 北京:三联书店,1998.

 


[20] 张春树. 民国史学与新宋学——纪念邓恭三先生并重温其史学[J]. 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21] 陶希圣. 唐户籍簿丛辑专辑小序[J]. 食货半月刊第4卷影印本. 上海:上海书店,1982.

 


[22] 陶希圣.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3] 陶希圣. 经济史名著选译计划[J]. 食货半月刊第2卷影印本. 上海:上海书店,1982.

[24] 张绍良. 近三十年中国史学的发展——为纪念中国史学会成立而作[J]. 力行月刊 1943,7(4期).

 


[25] 顾颉刚. 当代中国史学[M]. 南京:胜利出版公司,1947.

 

 

 

 


注释:

[1] 对于陶希圣史学的评价,1949年以前,人们大多持肯定的态度,如顾颉刚认为,在当时的历史学者中,“研究社会经济史最早的大师,是郭沫若和陶希圣先生,事实上也只有他们两位最有成绩”,而其中“陶希圣先生对于中国社会有极深刻地认识,他的学问很是广博,它应用各种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指示,来研究中国社会,所以成就很大”。(《当代中国史学》南京胜利出版公司,1947年)郭湛波的《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也认为,“中国近日用新的科学方法——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社会史,成绩最著,影响最大,就算陶希圣先生了”,“陶氏在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之贡献,就在他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史’影响颇大”。(北平中国书店,1935年)直至1949年10月,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一文仍认为,陶希圣“所主编的《食货半月刊》更是一个最著名的社会经济史杂志”。(《燕京社会科学》1949年第10期)此后,陶希圣的史学成就或不被人提及,有的只是反面形象。

 


[2] 参见《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4期所载刘茂林《<食货>之今昔》一文。

 


[3]代表性的有陈峰《〈食货〉新探》(《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3期)、李根蟠《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3期)、李源涛《20世纪30年代的食货派与中国社会史研究》(《河北学刊》2001年5期)等。

 


[4] 陶希圣在《食货》第1卷第2期《搜读地方志的提议》一文中说:“本刊第一个热烈的发起人是顾颉刚先生。‘食货’这个名称便是他提出的。他认为社会的基础和历史的动力是经济,他又曾提出一个名称叫做‘史心’。后来‘食货’便被采用了。”

 


[5] 陶希圣曾担任过汪伪政府国防委员会委员和国民参政会成员,后因对汪精卫和平运动失望,幡然悔悟,迷途知返,于1940年与高宗武秘密逃离上海,在香港公开揭露汪日秘约,酿成轰动中外的所谓“高陶事件”,此后长期担任蒋介石的侍从秘书,并为其起草《中国之命运》;1949年去台后,历任国民党中央中常委、中评委等要职。

 


[6] 时已有所谓陶希圣打响中国社会史“论战第一炮”的说法,详见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一文,载《燕京社会科学》1949年第10期。

[7] 其中仅《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在出版后的三年间就重印了八版,先后印刷达数万余册。

 


[8] 有关这时期陶希圣的政治态度,可参见翁贺凯《1927—1934陶希圣之史学研究与革命论——兼论其与国民党改组派之关系》,《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五期。

 


[9] 参见《北平晨报》1931年1月14日《北大史学系风潮似了未了》、1931年6月21日《北大史学系要求聘教授该系一年级之议案》以及1931年6月23日《北大史学会挽留邓之诚》等几则消息,收《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725-1727页。

 


[10] 该文又收入《中国社会史论战》第三辑。

[11]在罗香林回忆朱希祖的文章中亦提到朱氏曾有“历史为社会科学之一,欲治史学,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诸学”说法。详见《 朱逖先先生行述》,载《文史杂志》1945年5月第11、12期合刊。

 


[12] 参见《清华汉学研究》第2辑所载《清华国学研究院述略》(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305页),及当时出版的《国学论丛》第一卷第一号刊登的首届“毕业生成绩一览表”和《基督教大学与国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一书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