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参见田余庆《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后顾与前瞻》,载《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按田先生这里所说的是陈寅恪,其实陈寅恪对于社会经济的作用不是没有认识,但是,由于理论认识的问题,陈寅恪更主要的是把经济制度隶属于文化的范畴认识的,而不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来认识的。如其著名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便云:“夫纲纪本立像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为具体表现之用;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因以保存。”
[14]参见朱希祖1922年11月23日《北京大学史学会成立报告》,载北京大学日刊第11153号。该材料又收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第1728页。
[15] 参见《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75页,以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卷第1期,第3-10页。
[16] 当时不多的一些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论文,多是以社会学刊物为园地,如北平社会调查所的《社会科学杂志》、北京大学的《社会科学季刊》、中山大学的《社会科学论丛》、中央大学的《社会科学丛刊》、武汉大学的《社会科学季刊》等等。
[17]北平社会调查所即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前身。《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自5卷1期起改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
[18] 按:《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为半年刊,《历史科学》仅发行了二期,《现代史学》坚持时间虽较长,但内容不是“社会史专攻”刊物,故这些刊物远不能与《食货》相比。
[19] 参见杜正胜《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探索——特从理论、方法与资料、课题论》,载《第三届史学史国际讨论会论文集》,台中:青峰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4页。
[20] 按罗志田曾对“北伐前后史学研究取向中‘史料的广泛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并存这一诡论性现象”,撰文进行过详细地探讨,并指出至陈寅恪“隋唐两论”出版,始“提示着当年在史料尽量扩充的同时,似已出现逐渐向常见史料回归的现象”。(见罗志田《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所谓“隋唐两论”,即陈氏的两部史论《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其中前者出版于1940年,后者出版于1941年,而陶希圣提出要读二十四史、治史要以二十四史为基础的时间是在1934年12月,即早于罗志田所说的“逐渐向常见史料回归”现象的出现达六七年之久。
[21] 按:此处原文如此,但似有讹误。
[22] 此处引文“不如经一番……”疑原文有误,按表述的句义,似应为“如不经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