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接受不公正的待遇,总之,所付出的代价,比发达国家当年取得此一发展时所付的代价要高得多。不错,确有少数“后发”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当年的发展速度快得多,这种情况能否支持“后发优势”概念也很难说,因为还有更多的“后发”国家的速度要慢得多,它们的“后发”为什么就没有优势?而且就是那些在一段时间里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它们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尤其是高科技方面)到底是缩小了还是拉大了,也很难说。
    如果忽略掉后发现代化国家时空结构的紧缩和挤压的特性,把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的关系看作是在同一时空结构下的平等的学习者和被学习者、模仿者和被模仿者的关系,那么说存在着“后发优势”,应该是很自然的事。例如哥哥把去考“TOEFL”的经验告诉弟弟,弟弟有可能少犯错误,考得更好一些。但这里的前提是,二人都是应试者,而且利益一致。如果考虑到“后发”国家的时空特性,那就不能不承认“后发”本身在本质上、基本上是一种劣势,只有付出巨大努力,并且适时抓住机遇,才有可能把劣势转化为有限的、相对的优势。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只有少数“后发”国家发展速度较快,而多数“后发”国家仍然发展不起来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另一个需要讨论的概念,是吉登斯所说的“时空延伸”(Time -Space Distanciation)
    这在吉登斯来说,也是很自然的事。他作为一位英国社会学家,对他所处的时空结构的感受就是延伸性。西方国家几百年来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延伸、不断扩张的历史,到如今,他们也很乐意把“全球化”理解为更强烈的“时空延伸”过程;很乐意把现代性理解为“扩张主义”这样一种“鲜明特性”。他说:“全球化的概念最好被理解为时空延伸的基本方面的表达。……我们应该依据时空延伸和地方性环境以及地方性活动的漫长的变迁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来把握现代性的全球性蔓延。”(吉登斯,1998[1991],23)吉登斯似乎是站在全球化过程之外来观察这个过程,但其实他只是站在全球化过程的一“极”来看问题,因此他只看到了“时空延伸”这一种前提,他对全球化现象的“辩证”理解,也只限于承认“在一种时空延伸关系中,一极的事件会在另一极上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吉登斯,1998[1991],24)问题在于前提不是一个而是相反的两个,即在吉登斯以及站在发达国家的立场观察全球化过程的人看到时空延伸的同时,它的另一方面就是时空压缩。因此,也就不仅存在“一种”“时空延伸关系”,还存在另一种时空压缩关系。所以对全球化过程本身的前提就要有“辩证理解”,而不论一极的事件在另一极产生的结果是相同还是不同。
    我们提出讨论“时空压缩”概念,直接目的就是针对吉登斯的“时空延伸”。自不待言,我们并不否认全球化的一个方面特性就是时空延伸,这甚至常常表现为主导的方面。我们只是强调它还有另一方面,就是时空压缩,而且后发现代化国家所处的时空结构的主要特性就是时空压缩。同时,我们也不否认现代性在西方发达国家那里表现出了鲜明的扩张性,他们甚至把西方化等同于现代化,把全球化理解为西方化,有时甚至以“全球”的名义讲话,把自己当作“全球”的代表,因而也把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说成是什么“全球与地方”的关系,吉登斯声称“地方与全球之间的辩证法”是他那本讲现代性的书“所强调的基本观点之一”。(吉登斯,1998[1991],24)吉登斯既然如此强调他的思想取向,而他又认为时空特性是建构社会理论的核心—对此我们是赞同的,那就不难理解,他对社会的理论建构,或者说他的结构化理论,是与时空延伸的特性相一致的主动的、主观的建构,即如何给社会建立“规则”。与此不同,我们所关心的是在时空压缩这一结构性特征下,社会不仅是主动建构的,也是已建构或被建构的。在已建构和被建构的情况下,如何争取实现主动建构和自主建构—这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取向,但首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实。面对不同的现实,解决不同的问题,自然就有不同的理论关怀。
    第三个需要讨论的概念,比前两个更流行,那就是所谓“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人人都希望、人人都喜欢的,这是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很快流行开来的原因。如果不从时空特性的角度看问题,对这样一个概念几乎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尽管这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就已有的发展而言的,无非是希望已有的发展态势能够继续下去。问题是:对于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或者已经达到“高度现代性”、“晚期现代性”的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这种发展还能不能持续确实是一个问题,但对于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或者刚刚实现初步现代化,甚至连初步现代化都没有达到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仅就发展阶段本身来说,持续发展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那为什么不但成了问题反而是更加严重的问题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时空特性不同。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这种发达状态是靠极大的资源消耗量来支持的,同时也给全球环境造成了难以持续承受的威胁。仅以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来说,在20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西方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气候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影响。以1990年为例,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四分之三,发展中国家只占四分之一(曾培炎,1998)。另一方面,全球化的结果,却是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财富以更大的比例向发达国家集中。换言之,在这种时空延伸的结构中,暗含的逻辑是:在全球资源有限并相对地趋于短缺的前提下,所谓“可持续发展”,只能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为了维持已经存在的发达状况,其他地方就要维持不发达状态,以便为发达国家保存可观赏的动植物,可游览的自然保护区,以及廉价的矿产资源和更为廉价的劳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则不得不在时空压缩的结构中求发展:一方面,必须自己承受资源短缺、人口增长过快的压力;另一方面,必须承受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温室效应、气候反常、水源污染、淡水缺乏、土地沙化等等对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人民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所造成的影响。面对种种压缩的困境,本来一般工业化的过程是以投资小的产业开始,以便积累资金,继续发展,但现在却必须在考虑生产的同时就考虑治理,而治理的投资在有些项目中很可能相当于甚至大于生产的投资,这样就把解决前工业化的问题和解决工业化、后工业化的任务同样压缩到了“当下”这一时空之中。如同一个刚开始发育的幼儿,在努力长大的同时就要考虑如何延缓衰老、争取长寿(生命的可持续问题)一样。可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确有全人类普遍接受的含义,另一方面却在不同的时空特性中包含了迥异的含义、不同的运作逻辑和利益关联,导致不同和相反的实际结果。
    从对以上概念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当不考虑时空特性时,那些概念或观念都显得是自然合理的、不存歧义的,一旦引入时空特性,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表明时空结构确实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结构,时空特性确实如吉登斯所说在建构社会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而时空压缩概念也初步显示了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解释力。

   四、自然进化、社会进化与超越进化
    如果说,对以上概念还是在不同的理解中,显出时空结构/时空压缩概念的解释力,那么,对时空压缩概念能够提供更为妥帖的经验表达的,是所谓“过剩经济”。(注:许多经济学家不赞成“过剩经济”这个提法,而使用“通货收缩”这个词。我们这里不是讨论这个经济学问题,而是从中国经济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现象,讨论时空压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