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遷。實際上,即使我們不把國家理解成「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工具」、「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國家在我們的現實感知中也不過是一套相對來說較為中性的制度和設施,以「父愛」這樣富有人情色彩的用詞來規定國家與我們的經驗不符,也給人以「別有用心」的感覺。康曉光此處的問題之二是「父愛主義國家」的理論前提──民本主義思想已經遠遠過時。我們說,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在幾千年前民本思想確實較為先進且具有約束暴君貪官的現實意義,可是在今天民主思想已經大行其道的世界上,再談「民水君舟」之類的民本思想既不具有理論上的意義,也不具有道義上的優勢。這是因為,人民絕對不再是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奪取政權需要依靠或「善待」的一種力量了,他們應該是國家和天下的主人。這在今天已經成為普世通識(雖然還有相當多的國家和地方不能真正實行),民本思想還有甚麼思想力量和現實力量來與之對比競爭呢?康曉光的辯解也許是「民主只是一種理想,從來就沒有真正實現過」。我們說,民主或主權在民僅是人類經過千百次試錯和付出巨大代價後獲得的法理共識,當然並不是在政治實踐中使每個人均勻地分有一份主權。在技術層面上後者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並不太大,但不應因此否認民主的法理意義和進步價值。相較之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17的民本原則遠遠不具備這種法理上的近代性、當代性,那麼,在當代中國它的被接受度和可能的消極影響都是不容樂觀估計的。因此,以民本思想為理論基礎的父愛主義國家的提法恐怕也不可能在今天成為政權的合法性理論基礎。

  總結以上三條可以說,康曉光以儒學為當代政權提供合法性基礎的方案很難行得通。其根本的理論原因在於儒學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前近代的思想學說,其社會本質決定了它對近現代社會具有一種天然的否定力量,康曉光對它的改造也沒能消解掉這種力量。因此,對它寄予當代社會合法性基礎這樣的希望僅在理論上就可能成立不了。再結合上文對於儒教方案的批評性討論,可以說對儒學成為當代中國新的意識形態的預想是需要再斟酎的,其中的理論障礙是相當巨大且遠沒有表現出可以消除的跡象來。在我看來,康曉光預想的根本問題在於:意識形態設計上的高遠理想主義和現實政治操作上的公然保守主義之間的矛盾。我們需要警惕的是,漂亮言辭和專制行為的雜燴導致的只能是前者淪為虛偽和無效(自然也就不再「漂亮」),後者淪為強制和橫暴(自然也就表現為醜惡),歷史上大大小小的先例我們看到的還少嗎?

  另外,在現實層面上,康曉光預想遠遠不能回應全球化浪潮對中國的裹脅和滲透,也遠遠不能解釋和指引當代中國強大的市場化運動,至少在目前也沒能找到較好的處理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關係的模式。從根本上說,這和傳統儒學較為狹隘的視野、較為粗糙的理論能力有關,也和近現代儒學沒能完成現代轉型有關,還和某些以儒自詡自期的論者宣稱過多、建構不足有關。從長遠的歷史發展來看,儒學成為意識形態的這些現實障礙並非不能有所消除,但這必須建立在儒學根本性的改造、變革和建構基礎之上。



   三 中國文化方案

  在當代中國,具有意識形態抱負的當然不止儒學,目前甚為明顯的還有自由主義和新左派。不過,正如它們之間的相互批評所彰顯的,它們在實現自己抱負的道路上也存在著許多理論障礙和現實障礙。在此,本文想提出一個儘量避免上述諸派的障礙而吸收其優長之處且具有某種現實操作性和歷史深遠度的方案,來供各位論者討論和批評。我願意將此方案命名為「中國文化」 18。建構這一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在中國大規模、深層次地展開現代化過程的當代歷史時段,支援政權、規範社會的意識形態應該包含古今中外所有在這一場域中出現並發揮(現實和可能)功能的良性思想文化,並在這一場域的複雜思想博羿中將它們重新整合成一個新的有機整體,「中國文化」便是其最為有效的標識。

  具體說來,這一意識形態包括的內容有如下幾個層面:1、中國傳統的儒、道、釋、墨、法、陰陽等諸派思想文化。其中,墨、法、陰陽等思潮由於時間的久遠、影響的微弱而可以較少考慮,儒、釋、道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來參與中國當代意識形態的建構。2、中國近現代和當代思想文化,即從鴉片戰爭到今天國人自己建構的思想文化。其中洋務思想、維新思想、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是依次作為社會主導思潮出現的意識形態。它們廣泛的歷史影響決定了當代意識形態建設必須認真對待它們,後三者由於與當代社會的切近性和正在展開的現實意義,尤其需要在相當高度上予以充分重視。3、近一個半世紀(當然會涉及到以前)從國外吸取的各種良性思想文化。對於當代中國來說,基督教、伊斯蘭教、自由主義、新馬克思主義、後現代主義等最具值得關注的思想價值和現實功能。很顯然,這三個層面代表了當代中國可能具備的思想財富的整體,將這一整體予以條理化並加深加密成為當代中國意識形態無疑是一個最為開闊、最有前途且較易為多方接受的方案。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方案的整合工作將是一個極為艱巨、漫長的任務,因為這三層思想之中包含著大量悖反和衝突、差異和重疊,對於這一工作能否完成和有否必要人們也會存在各種懷疑、困惑甚至反對。在此,我們有必要對於這一整合方案的原則進行幾點說明:

  1、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在以上三個層面中沒有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單獨的思想派別列出,是因為想在此處把它作為整體的指導原則提出。在本文看來,在中國當代可以預見到的歷史時段中,堅持發展著的、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中的主導思想是有必要的,堅持其基本的對於現實世界的理解、對於人類理想社會的追求、對於歷史正義和人類自由的探索是有必要的,這既和其本身具備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內容相聯繫,也和當代中國社會的實踐需要相聯繫,自然也和中國歷史演進的慣性及避免這一慣性被打斷而造成社會動盪相聯繫。須說明的是,馬克思主義在半個多世紀中國化的過程中確曾遭遇過各種曲折和坎坷,從今天看馬克思主義一些經典作家的某些論述也確有過時之處,但這些都不足以消解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當代意識形態上的指導地位。這是因為,作為一個龐大的包含了多種方向和層面的思想學說19,我們完全可以從其基本原理出發建構出符合中國當代實際的嶄新理論形態,而且,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本身就表現出執政黨在新的時代的理論建構努力和成果。

  2、古今並重。根據時間先後可以簡單地將上面三個層面的思想文化分為兩個大的部分:古代部分和現代部分,在整合它們成為當代意識形態時對於這兩個部分應該予以同樣程度的重視。在本文看來,作為多個傳統相衝突和會通而成的文化淵藪,作為源遠流長、縱橫交錯的文化河系,中國傳統包含著某種原始的完整性、豐富性和複雜性,其中有一部分內容遠遠在當代人類的生存感知和思想系統之外,它們無疑可以開拓我們的思想視野、豐富我們的生活認知,甚至可能給予我們某種現代人不可企及的存在高度,因此,我們充分地予以尊敬和重視是有必要的。其基本的歷史原因在於,就一般情況而言,正如每個時代比自己前後的時代都存在著局限性一樣,每個時代也都比自己前後的時代有超越之處。應該承認,龐大、深邃的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包含著大量今人所沒有體驗和思想到的超越性內容,僅從汗牛充棟的《大藏經》和《道藏》及儒家典籍我們就可以得出這一結論。與此同理,中國現當代實踐也提供了前人絕對體驗不到的生存感知和思想認識,它開拓了人類生理和心理過去一直緘閉著的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