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層面和可能,擴大、增強、提升了人類社會和文明,因此,我們無疑也要尊敬和繼承這筆浩如煙海的財富。總結上面兩點,我們在建設當代意識形態時應該古今並重。

  3、中外並重。根據國別還可以簡單地將上面三個層面的思想文化分為兩個大的部分:中國部分和外國部分,在整合它們成為當代意識形態時對於這兩個部分也應該予以同樣程度的重視。這裏的中國部分當然指古今中國思想文化,這裏的外國部分當然指其他所有國別的思想文化,但最主要的無疑指西方世界給我們提供的思想文化財富。之所以提出中外並重的原因在於兩個方面。一是就思想資質來說,中外思想文化各有優長和缺失之處。一般而言,前者重體悟和統合,後者重思辯和分析,前者神秘主義色彩比較濃烈,後者理性主義色彩比較濃烈。二是就整合二者的環境支持來說,全球化和中國現代化也要求中外並重。全球化為大量外國文化進入中國當代場域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中國現代化則為中國古今文化進入這一場域提供了物質手段和思想動力,對於這兩股攜帶幾乎不可思議勢能的滔天文化巨浪在這一場域中的碰撞和會通,我們根本無法先天地判斷誰優誰劣、誰強誰弱,因此我們不妨採用偷懶又方便的辦法──二者並重。

  4、資本化和反資本化並重。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建設需要處理的最大問題也許就是中國社會漸漸融入全球化的世界歷史進程,而我們這一「融入」的基本策略和說辭就是市場化,實際上就是進入全球資本主義的巨大旋渦、遵循資本運行的強勁邏輯,本文將此簡稱為資本化。在以上三個層面的思想文化中有相當一部分對於這一過程予以堅定的支持和辯護,西方的自由主義及中國改革開放的一系列說辭無疑是最為鮮明的代表;也有相當一部分對於這一過程予以激烈的否定和批判,各種宗教和馬克思主義中的某些傳統力量大多採用這一立場。在本文看來,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建設一方面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批判和超越的思路,以便為自己的社會甚至人類社會尋找新道路、開拓新境界奠定悠長的思想基礎;另一方面也應堅持市場化的戰略選擇,以便為發展自己的經濟、提升自己的國力確定較為長遠的體制基礎。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這兩手意識形態策略應該並重和長期堅持。

  5、長期過程和短期成果並重。與過去一些意識形態說辭的確立不同,本文所說的中國文化方案並不僅是一套確定的理論學說。歷史證明,一套確定的說辭很容易被超越或被放棄。由於中國文化方案本身的寬泛性和長遠性,本文寧願將它理解為一個長期過程和短期成果的統一。所謂長期過程,指的是在中國當代時段它一直處於被建設之中,會不停地被修改和發展;所以短期成果,指的是在某一確定時期它具備某些確定的框架,某些穩定的原則。只有這樣,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建設才能既保持一定的開放性,又保持某種穩定性;既有相當的理論活力和思想衝動,又有清楚的標準和明確的支點。

  很顯然,這裏的五條整合原則主要是形式化原則,對於具體內容和架構安排涉及甚少。其中原因也十分明顯,這是一個需要多人、多方參與的宏大工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構成對於當代知識界的某種挑戰。本文遠遠無力規劃這一工程,在此僅僅是給出迎接這一挑戰的某個小小思路,作為學界進一步討論的基礎。

  最後要說明的是,意識形態的中國文化方案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它有自己的思想史淵源。僅就最近來說,它和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張岱年、方克立等人的綜合創新說具有一定繼承關係。對於這一文化建設理論,方克立先生的表述是:「必須拋棄中西對立、體用二元的僵固思維模式,排除盲目的華夏中心論和歐洲中心論的干擾,在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指導下和社會主義原則的基礎上,以開放的胸襟、相容的態度,對古今中外的文化系統的組成要素和結構形式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審慎的篩選,根據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發揚民族的主體意識,經過辯證的綜合,創造出一種既有民族特色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文化。」20實事求是地說,我們在此提出的中國文化方案與方先生的論述可能會存在著表述的差異及具體內容處理上或大或小的區別,但基本的精神原則是相連相通的。之所以會繼承綜合創新的基本精神,一是相避免上個世紀歷次文化討論中的意氣用事、情緒激動、派別成見,二是努力尋求一種合理、公允、盡可能為各方多接受一些的意識形態道路。在本文看來,在這兩種要求之下,綜合創新的思路可能是一種較寬敞、較廣泛、較務實的學術操作原則。在這一原則的對比下,康曉光預想顯然顯得過於狹窄和單薄,其在現實中的推行也勢必受到諸多思想力量的拒斥和反抗。相對來說,中國文化方案與其他思想力量的理論關聯度和現實適應性則要好一些。因此,它更可能成為一個既照顧傳統、面對現實、又著眼長遠,既有主導原則又包攬廣闊的意識形態建構方案。



 四 結語:意識形態偏見及其超越

  在中外學術思想史,意識形態一詞具有貶義和褒義兩重色彩或者否定性和肯定性兩重屬性。出於避免一些表述麻煩的考慮,本文基本上在中性色彩下使用這一概念。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本文沒有注意到在現實生活中這一概念兩重屬性的存在和影響。在此,我們想指出的是:在當代中國思想界意識形態的否定性表現相當明顯和頻繁,那就是偏見、成見、臆見、淺見的流行。這充分體現在某些論者的思想態度中。比如人云亦云,即缺乏自己的突破力和創造力,只是跟著官方或某個學者後面鸚鵡學舌、邯鄲學步;再比如狹隘偏頗,即固守自己或別人的一得之見,缺乏開闊的視野和冷靜的態度;還比如黨同伐異,即對異於己見的堅決排斥、同於己見的肆意維護。有時這三者或者兩兩結合在一起,並進行某些「樹旗」、「砍旗」的活動。實事求是地說,這些不恰當的態度並非沒有原因和它自己的道理,有時在某些特定條件下也可能會發揮出某些正面的作用,但從總體上,它們不利於學術民主和思想進步,不利於思想建設表現出活力和朝氣。而正是意識形態負面作用的現實展示。

  在本文看來,當代中國知識份子應該打開視野,以充分的謙敬和民主心態去面對古今中外思想文化,並應以堅韌的耐力、辛勤的工作去整合它們,建構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盡可能避免各種偏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從理論上看,也只能是這種整合的思路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意識形態的負面作用,才可能為人類提供最為穩妥的思想方案。讓我們放眼世界民族之林中,大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比中華民族更有條件承擔所有人類思想文化資源的整合工作,因為我們的動力既來自對歷史苦難的體驗和反思,又來自對未來前途的信心和憧憬,既來自融入全球進程的外在壓力,又來自實現自我提升的內在衝動;我們的條件既來自祖先的功德和恩賜,又來自我們這些後輩的心胸和努力。而經過艱苦的工作和奮鬥,一旦我們在這方面取得成就,就不僅是服務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且還可能為人類探索出一條新的康莊大道。



 註 釋
1 何新《何新戰略思想庫.政治文化編.新戰略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14頁。
2 康曉光〈仁政:權威主義國家的合法性理論〉,載《戰略與管理》,2004年第2期。  
3 羅成琰〈加強和改進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思考〉,載《學習時報》,2004年5月23日。 
4 筆者在北圖隨手便翻到六、七種有關意識形態的著作,其中對意識形態概念的考察還是以俞吾金先生《意識形態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一書最為詳細和深入。
5 秦暉、蘇文二位先生的《田園詩與狂想曲》(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一書曾討論了農民的思維方式,指出:「理性的覺醒決不僅僅是一個思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