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隋代周之际,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地区又一次发生了激烈的社会动荡。《隋书·高祖纪》:
(大象二年)六月,相州总管尉迟迥自以重臣宿将,志不能平,遂举兵东夏。赵魏之士,从者若流,荀日之间,众至十余万。
尉迟迥的反叛,乃是出于关陇集团的内部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应之而起的数万“赵魏之士”中,却几乎见不到什么大族的活动。《周书·尉迟迥传》记述了这次战斗的详细经过:
迥旧习军旅,虽老病犹被甲临阵,其麾下千兵,皆关中人,为之力战,(韦)孝宽等军失利而却。邺中士女,观者如堵。高?与李询整阵,先犯观者,因其扰而乘之。迥大败,遂入邺。
平民聚众观战,可谓战争史中的一次奇闻,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地区的地方大族势力的衰落,北魏末年所形成的那种豪族为核心的政治与军事实体至此已寿终正寝。
《关东风俗传》述大族之盛,自“六国失驭”,一直谈到北齐“文宣之代”,在作者的心目中,豪族之弊是历朝历代所难以避免的痼疾,这显然是囿于时代的局限。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从更长的历史时段考察,《关东风俗传》所记述的社会现象,或许恰恰是地方豪强在中古历史上最后的回光返照。
[1]两《唐书》录《关东风俗传》,均作六十三卷,不知所本。
[2] 另据《史通》卷三《书志》,知该书有《坟籍志》一节,“所录皆邺下文儒之士,雠校之司,所列书名,唯取当时撰者。”
[3]关于宋孝王的家世背景,何兹全先生曾进行过详尽的考述,见《<关东风俗传>撰者宋孝王家世读<北史·宋隐传>书后》,《北朝研究》1991年第2期。
[4]《北齐书·宋孝王传》久佚,今本系后人取《北史》补缀,故不取。
[5] 刘知几于宋孝王并非全无微辞,《史通》卷十八《杂说》:“如宋孝王之徒,其所记也,喜论人帏簿不修,言貌陋事,以为直,吾无取焉。”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批评,才使得他对《关东风俗传》的肯定显得更为公允和可信。
[6]《后汉书·羊续传》。
[7]《世说人名谱》载魏晋间二十六家大族,泰山羊氏的排列顺序仅次于王、谢二姓。
[8]关于泰山羊氏在东晋南朝的情况,见于《晋书·羊曼传》、《南史·羊欣传》、《南史·羊玄保传》。
[9]《晋书·羊祜传》:羊祜武帝泰始初封钜平郡公;咸宁中,“诏以泰山之南武城、牟、南城、梁父、平阳五县为南城郡,封南城侯。”固辞不拜。身殁之后,“遗令不得以南城侯印入柩”,因追封钜平侯。泰山羊氏郡望的种种歧异,可能与羊祜这一经历有关。
[10]另外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北朝诸毕家世寒微,显贵之后攀附魏晋名家,因而为《魏书》所不取。
[11]《北齐书·毕义云传》。
[12]羊烈标榜“男清女贞”,实讥毕家“帏薄不修”。《北齐书·羊烈传》:“烈家传素业,闺门修饰,为世所称,一门女不再醮。”《魏书·毕众敬传》:“诸毕当朝,不乏荣贵,但帏薄不修,为时所鄙。”《北齐书·毕义云传》:“闺门秽杂,声遍朝野。”
[13]《元和姓纂》:“刘,河间,汉章帝子河间王开徙濮阳,十六代至炫,隋大儒。”检《隋书·刘炫传》,此望在北朝既无官宦,亦非强宗。
[14]《魏书·肃宗纪》、《魏书·杨显传》。
[15]《魏书·刘休宾传》:刘闻慰,“至延兴中,南叛”;刘法凤兄弟,太和中“不蒙选授”,“后俱奔南”;刘文晔“太和中坐从兄闻慰南叛,与二弟文颢、季友被徙北边”。
[16]据《魏书·房景伯传》,参与这次反叛的还有刘苍生、刘均等刘姓宗人。
[17]《宋书·州郡志》:冀州刺史领广川、平原、清河、乐陵、魏郡、河间、顿丘、高阳、勃海九郡。《魏书·地形志》:“齐州,治历城。刘义隆置冀州,皇兴三年,更名。”
[18]《世系表》中缺张灵真一世。
[19]《北朝胡姓考·内篇第三·内入诸姓》。
[20]《梁书·侯景传》:尔朱荣入洛,“景始以私众见荣”。
[21]《北齐书·宋孝王传》。如按《北史》世系,则宋孝王为宋世良从孙。
[22]《北魏的青齐土民》,载《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23]关于高欢族属与渤海高氏之谱系,详见《十七史商榷》卷六八《高允与神武为近属》、周一良先生《领民酋长与六镇都督》一文,载《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24]参见《河北景县高氏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4期。
[25]《魏书·封懿传》:“回父鉴,即慕容廆太尉弈之后也。”
[26] 1955年在河北景县发现的北朝封氏墓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渤海封氏集族而葬的风习及其社会生活状况,详参《河北景县封氏墓群调查记》,载《考古通讯》1957年第1期。
[27]《通鉴》卷一一五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2)四月条《考异》引《北齐书·李浑传》,“按其年时事迹与祖螭略同,未知社客即祖螭,为别一人也。”
[28]《魏书·前废帝纪》:“(普泰元年二月)镇远将军清河崔祖螭聚青州七郡之众十余万人围东阳。幽州刺史刘灵助起兵于蓟。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兼侍中、河北大使高乾邕及弟平北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敖曹,率众夜袭冀州,执刺史元嶷,杀监军孙白鹞,共推前河内太守封隆之行州事。”
[29]《隋书·地理志》谓河北诸郡“其俗颇同,人情多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而伤于迟重”。而记青齐诸郡曰:“始太公以尊贤尚智为教,故士庶传习其风,莫不矜以功名,依以经术,阔达多智,志度舒缓。其为失也,夸奢朋党,言与行谬。”
[30]朱大渭主编《中国农民战争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5页。
[31]《通鉴》卷一五三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四月条记此事为“诸将多欲击邢杲”
[32]北镇武将对河北大姓的敌视,是太和改制后“文武之争”的继续。有关这一问题,详见本书《从“改降五等”到“分定姓族”》一节。
[33] 李浑与李元忠之亲从关系,详见本书附表。
[34] 《北齐书·任延敬传》。
[35]《习学记言》卷三五《北齐书》。
[36]参见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北齐的兵”一节。
[37]周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乡里”条:乡里一词一般用以指地域上之同乡,《神武纪》“尔乡里难制”一段则更有同种族人之义;这段记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欢与六镇鲜卑在种族与地域方面有一定距离。
[38]《北史·卢曹传》,范阳卢曹原与高乾等共受刘灵助节度,后高欢履召,坚辞不降,流亡海岛,此事为一特例。
[39]对于此事,叶适称李元忠“既得事柄”,胡三省谓高欢“初有疑李元忠、高乾邕之心”。
[40]《晋书·慕容德载记》。
[41]《梁书·侯景传》。
[42]《魏书·杨播传》。
[43]《读通鉴论》卷十七。
[44]《北齐书·文宣纪》载天保六年十一月诏。
[45]《六朝时代的名望家支配》,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
[46]《北齐书》封、高本传末载史臣语。
[47]《隋书·食货志》载北齐河清三年令:“京城四面,诸坊之外三十里内为公田,三县代迁户执事官一品以下,逮于羽林武贲,各有差。其外畿郡,华人官第一品已下,羽林武贲以上,各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