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
1.选题背景…………………………………………………………………………1
2.研究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2
1.国内研究现状………………………………………………………………………2
2.国外研究现状………………………………………………………………………3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4
1.研究方法……………………………………………………………………………4
2.主要创新点…………………………………………………………………………4
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和爱丁堡学派的产生………………………………………5
(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5
(二)爱丁堡学派产生的哲学思想渊源………………………………………………6
1.爱丁堡学派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继承………………………………………6
2.爱丁堡学派对库恩之科学哲学的发展……………………………………………7
(三)爱丁堡学派的社会学思想来源…………………………………………………9
1.爱丁堡学派对迪尔凯姆的宗教社会学的借鉴……………………………………9
2.爱丁堡学派对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发展………………………………………10
3.爱丁堡学派对默顿科学社会学的反思…………………………………………11
(四)爱丁堡学派产生的文化背景…………………………………………………12
1.斯诺“两种文化”的演讲………………………………………………………12
2.“大科学”对爱丁堡学派兴起的影响…………………………………………13
二、爱丁堡学派的指导纲领……………………………………………………………15
(一)爱丁堡学派前期纲领:强纲领…………………………………………………155
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和爱丁堡学派的产生科学知识社会学(ociologyofcietificKowledge),简称K,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传统科学社会学之后诞生的新科学社会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将近40年的历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比,国内引进这一学科要晚了20年,引进至今在国内的讨论如火如荼。
(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科学知识社会学源于英国的爱丁堡大学,1970年初,爱丁堡大学创立了一个“科学元勘”研究小组,成员有巴恩斯、布鲁尔、夏平和皮克林等。巴恩斯和布鲁尔提出了科学的研究纲领,其他人在此纲领下对具体的案例做了十分充分的研究工作,此研究纲领带来广泛的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其他学派的批判。为了与早期迪尔凯姆和曼海姆等人建立的“知识社会学”以及占主流地位的默顿学派的“科学社会学”进行区分,巴恩斯、布鲁尔等人将其研究称为“科学知识社会学”,这些成员主要是在爱丁堡大学活动,因此他们的研究也被称为“爱丁堡学派”。他们的代表著作主要有《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知识和社会意象》、《维特根斯坦:知识的社会理论》、《建构夸克》、《利维坦与空气泵》等,其中最能代表爱丁堡学派的著作是布鲁尔的《知识和社会意象》及巴恩斯的《科学知识:—种社会学的分析》。目前,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是巴斯学派的柯林斯。爱丁堡学派后期发展的话语分析纲领,与马尔凯的话语分析与德里达及后现代有关系。传统哲学研究和学者的浓厚哲学背景,使得爱丁堡学派最先兴起于英国,其中对巴恩斯和布鲁尔影响很大的是现代哲学中的相对主义。所以,他们在确定纲领时,把科学知识看作是社会建构的和相对主义的,爱丁堡学派的研究纲领是在批判默顿的传统科学和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爱丁堡学派在英国起源以后,逐渐发展到其他的国家,比如,法国的代表人物是拉图尔,他比较重视实验室田野调查,并且提出了著名的行动者网络纲领,还撰写了一本书《实验室生活》,正是这本书奠定了巴黎学派的研究基础。20世纪三大学术运动:法兰克福学派、维也纳学派和爱丁堡学派,无一不是起源于欧洲,经由美国扩散到全世界。在1990年,美国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代表人物:西部的夏平,中部的皮克林,东部的平奇。这三位都有过在爱丁堡大学学习、工作和访问的机会,所以和爱丁堡学派有过十分密切的接触。其中,皮克林更4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研究方法古希腊时代人类就已经对知识有所建树,如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近代的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也体现了人类对知识永不停歇的追求。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对知识的研究不断的深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其中,科学知识社会学又提出了新的解释科学知识的途径,但这个新途径仍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值得我们反思的新问题。本文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探讨了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强纲领认为科学知识具有社会性,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性的解释。研读的一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爱丁堡学派的英文原著和其汉译本。这些文献资料几乎包括了爱丁堡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布鲁尔、巴恩斯、柯林斯、夏平、皮克林的主要著作和主要思想,以及对这些思想和著作的主要述评,还包括一些与其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其他哲学家的著作,这些资料在引文和
参考文献上得到了体现。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采用了思辨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
2.主要创新点通过对爱丁堡学派研究分析,揭示了其认识论意义,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期待有所创新:第一,论文从爱丁堡学派理论演化的过程入手,对其相关的发展进行了梳理,试图说明爱丁堡学派让我们在研究科学知识的时候能够转化视角。第二,论文尝试说明爱丁堡学派在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强纲领和社会学有限主义的理论所面临的批判,尤其是对社会学有限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相对主义这一点的详细描述。第三,论文立足于爱丁堡学派在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与不足,充分说明其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以对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协调自洽和相对主义与理性主义融合互补两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指出爱丁堡学派之后发展的道路。6是在英国出生,同时在牛津大学与伦敦大学分别获得了学士和博士学位,而后在爱丁堡大学再度获得了社会学的博士学位,他还撰写了著名的《建构夸克》一书。
(二)爱丁堡学派产生的哲学思想渊源爱丁堡学派的产生具有深远的哲学思想,在爱丁堡学派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借鉴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其中有休谟的经验论、逻辑经验主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的历史主义、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维特根斯坦关于“生活世界”的思想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爱丁堡学派的产生与发展。其中维特根斯坦和库恩两位哲学家对爱丁堡学派的形成影响最大。
1.爱丁堡学派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继承爱丁堡学派继承了维特根斯坦语言社会性分析的思想,认为科学知识有很强的社会性,所以要对其进行社会学的分析。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基础是对人的思考以及认识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伟大的思想家维特根斯坦,他的工作直接或者间接的与许多社会学家有关联,而他的思想则是爱丁堡学派运用社会学分析科学知识的来源。首先,爱丁堡学派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语言社会学的思维纳入自己的论述中。维特根斯坦在改进“图式论”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概念,例如:“生活形式”、“家族类似”、“言语游戏”等概念,并且否认了实际同言语的相对联系,指出具体的社会运用才是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在对于语言文字分析的科学精准性方面,“维特根斯坦坚持认为,需要抛弃传统哲学,以利于对表达特定‘生活形式'的特定‘语言游戏'作精心的描述,可以这样理解,这是在提倡对这样一种方式做一种经验的研究,这种方式就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团体的规范、利益和需求在社会范围内构成和决定知识、客观性和真理等传统范畴所采取的方式。”[1]如此一来,布鲁尔继承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在社会中来进行语言分析的思想。“维特根斯坦揭示许多证明方法的真相,这些方法为我们通常而且很自然地进行的推理提供了证明。……虽然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在相当程度上被误解了,但它依然是有自然主义观点的人获得洞察力的最佳来源。”[2]其次,爱丁堡学派将维特根斯坦语言社会性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纲领中来。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媒介,但是并没有一种有效的证据,能说明现实世界与言语中刻画的世界有相同的地方。所以,科学叙述同其他语言相同,其本身也属于语言,因此,它的寓意也表现在具体社会应用中。科学对我们是有益的,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和对世界描述的一致性。实际上7布鲁尔的建构就是来源于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的分析。强纲领引用的证明例子也是维特根斯坦对数学与几何的研究案例,我们想要从这几个例子当中了解到,经验程序是如何从证明中得到的。“来自维特根斯坦的两个三角形和两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构成一个矩形的证明,对于这种证明思想,则提供了更进一步的、更基本的说明。”[3]布鲁尔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是通过研究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和社会学思想来进行的。他表示人具备其社会性,在现实中,科学理论也属于社会性的成果,其认知理论对其本源而言同样拥有社会性。“如果维特根斯坦说的是真实的,客观性和理性这两个重要的范畴就决不能再同等看待了。……一种关于知识的社会理论把这一切都改变了。客观性和合理性必定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就像我们构造一种集体生活的形式那样……”[4]若维特根斯坦的思维成就是正确的,这就表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性科学理论就会被颠覆,科学理论是由社会创建的,融入了很深的社会性。维特根斯坦后期所叙述的哲学重点是为了说明语言的社会特征,这也为论证科学理论的社会性提供了思维的理论支撑。强纲领内容是针对科学理论的社会学研究也就是以语言的社会学分析为参照的。布鲁尔曾说明,维特根斯坦在刻画一般事物时,对科学家的精致描述,以及研究其数学家所计算的数据时,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社会学的特色。布鲁尔也从中体会到,语言的社会性体现了成语文字的涵义所在,只有在具体的采纳中才可以呈现出来,语词只有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它的语义才会发生变化。那么,科学知识的产生其实就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它不是对自然对象的合理应对,其内在涵义只能在内在的社会环境中呈现,因其受社会方面的感染,从而具备较高的社会性。强纲领提出了科学知识具有社会性这一理论,实际上就是继承了其语言社会性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