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学派的理论困境及其反思(7)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6-03-04
四、爱丁堡学派理论的贡献、不足以及出路在巴恩斯与布鲁尔等人相继退休后,现在的爱丁堡学派还剩下什么?与30年前爱丁堡学派的盛世相比,30年后的爱丁堡学派依然还在原地踏步,爱丁堡学派难道已经走到尽头了吗?2008年,爱丁堡大学科学研究部只剩下六个人。与逐渐壮大的生物技术研究相比,爱丁堡学派似乎正在衰退。从强纲领到社会学有限主义,爱丁堡学派到底还能走多远?
(一)强纲领的贡献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众所周知,强纲领所在的立场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从整体上来看它并不是可取的,但相对主义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存在,并且依然成为了西方的主流哲学,仅从这一点上看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但是相对主义也并不是都可取的,因而需要辩证的汲取。相对主义在哲学史上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排斥确定性的学说,它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第一,哲学史上在表现探索精神(批判否定精神)时,相对主义通常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这种极端使得相对主义在历史上时常冲锋陷阵,发挥着去伪存真的作用。第二,相对主义推动了新旧哲学范式转换的同时也成为新哲学诞生的重要推动力量。第三,相对主义有着积极的建构功能,它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今后的发展,使哲学的思维能够转化,同时在思想资源上给予未来哲学很大的启示。强纲领相对主义也不是无任何可取之处的,我们不能把强纲领看的过于简单,强纲领在科学知识社会本性方面的思想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这里应该辩证的看待分清楚其中的利与弊。强纲领相对主义有其积极意义,强纲领相对主义突显了认识的社会性;揭示了认识论向“社会学”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强纲领的贡献体现为以下三点:首先,强纲领在研究科学知识领域找到了新方法和新方向。对传统知识研究通常认为科学知识的内容与社会没有半点联系,纯粹是由客观自然现象决定的。社会因素在这里其实反而起到了阻碍的作用,这种阻碍作用在认识主体对客观自然对象的认识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同时也会使科学知识产生错误。社会因素成了能够避免的不良因素(一般情况下都会避免),所以他们尽量让自然只决定自然科学知识,社会学才对社会科学知识进行研究,二者分开来对待,知识的社会性就这样被忽略了。强纲领31学运作和科学知识形成中的有争论的科学问题。这些探索研究,开阔了人们科学的研究视野,对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强纲领学者们拥有了丰硕的成果:其一,在科学知识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很具代表性的新理论——“利益理论”;其二,他们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全面的社会学的审视。
(二)强纲领的不足实际上,基于相对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强纲领有着难以克服的困难。在哲学上,相对主义对于知识并不能形成正确的理解也不能稳定和全面的阐述。相对主义对知识的统一性和同一性视而不见,却对知识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情有独钟,在这点上与绝对主义恰好相反。这样就导致了主观主义,因为知识客观绝对性和客观真理存在都被否定了。真理之所以呈现出唯心主义是因为真理包含的客观内容(绝对真理和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应)被否定,否定真理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如果真理变得因人而异了,那么它就是关于人类经验的一种组织形式,事实上,无论是实用主义者、马赫主义者还是经验一元论在根本点上都是一样的,这就已经不是唯物主义而是不可知论了,而且唯物主义者无论怎样都要承认绝对真理①。强纲领的哲学基础先天不足,所以在解释科学知识时就略显吃力。首先,强纲领将科学与信念等同,如此一来,信念与真理没有了区别,科学知识的特殊性也遭到了全面否定。正如巴恩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人在对世界的解释与真实世界的研究中采用其文化资源时,他们所得到的东西部值得给予知识的名称。”[13]为了达到用信念取代知识的目的,爱丁堡学派的学者一直企图在某种意义上使知识与信念混淆,他们认为科学知识是一种具有相同真实性的文化变量不应该遵循自然结果。基于以上观点他们认为近代科学对知识的评价是很有局限性的,仅仅是在地域情景和文化传统当中进行的,这样他们理所应当的否认了近代科学更符合客观存在。强纲领也一直想证明科学实践与文化实践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他们的工作其实是缺乏客观科学基础的,这一点在自然关于它的解释不存在意义这方面表现的很明显。其次,强纲领在理解科学真理的时候出现了错误,尤其是在绝对性与相对性关系方面。强纲领赋予社会因素太过重要的意义,即便是为了消解实在的绝对特权,也还是很容易让人误解,这就导致在发现科学的过程中自然毫无意义,认识论上的最基础①这里的绝对真理参看是列宁选集,主要是指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30究。科学的绝对权威地位就这样被强纲领打破了,它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虽然与传统科学不一样却也被科学界所接纳,这就使得强纲领有实力与其他科学竞争,促进科学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其实,爱丁堡学派的理论目标是让科学的产生过程展示在世人面前,它也是有社会性和世俗性的,并非永远高不可攀。“这一做法将会极有助于人们对科学的本来面目和性质的理解,并有助于解构目前西方社会中的‘科学主义’的理论倾向。同时,也有利于对科学‘两面性一的理解并有益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12]其实对我国来说必须要加强对爱丁堡学派理论的研究,因为对我国的发展来说它是很重要的经验。再次,强纲领让我们在研究科学知识的时候能够转化视角。爱丁堡学派的成功,标志着强纲领的成功,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对科学和科学知识研究时加入了大家都忽视的社会因素,为了使其突显出来,应用了无数社会因素分析方法,并使得社会因素无孔不入的渗透到知识的方方面面。他们通过观察科学家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从而对科学家们进行思想和信念等方面的的深入分析,就能够得出科学知识真实的产生过程。这对于科学理性主义的哲学观是一种颠覆,科学研究就这样从生活世界中独立出去了,随着科学持续的深入发展,距离我们的生活世界是越来越远;而爱丁堡学派的研究则实现了由科学研究回归到了生活的世界。最后,强纲领促使人们对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科学观念进行反思。强纲领把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科学(如实验室,科学家等)重新拉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科学从未如此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展示了科学也有世俗化的一面。而在过去,科学哲学家们在探索科学知识客观性的时候大多只是运用到了抽象的思维,把人类理性的科学认识活动与感性的科学实践活动相分离,使其最终成为与实践相脱节的理论。爱丁堡学派的研究,使人们惊觉的发现科学知识的基础原来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是多元化互补的,并不是唯一的。而且,传统的科学哲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争论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科学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些传统的错误。就连反对强纲领主张的巴伯也曾说过,这些学者对科学的社会组织和实质内容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这也克服了巴伯在工作上的很多不足,他也很敬佩这种群体的能量,尤其是他们有组织有计划的成功编辑了这一杂志就是《科学的社会研究》。强纲领对科学知识的研究是十分到位的,不仅仅是在社会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就,而且他们不同学派的研究者还从多个视角以及不同学科出发对科学进行了考察,这些学科包括:科学史、政治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大范围地讨论了在科29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打破了,并且科学知识作为社会实践成果有了一个显著的特点:社会学研究的范围内也包含了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成果之中也有了社会因素。但是“强纲领”并不是如孙奎刚认为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质疑坚持逻辑和证据是科学合法性和科学家理论选择的主要决定因素的理性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科学观。试图将知识与文化及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认为所有知识都不过是人们认为并坚持作为生活支柱的那些信念。”[1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社会因素的认知还是比价客观的,社会因素不是决定科学知识的唯一因素只是强调它是科学知识的内在要素,知识的产生过程中最终是将社会因素内化成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是说科学知识与其他知识并无不同,即社会的产物包含着科学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是社会因素决定的,也就理所当然的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虽然,我们对于社会因素的具体作用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强纲领对于科学知识建构中社会性的强调不是没有原因的,科学知识的社会性为我们揭示了认识科学知识的新途径,也给出了一条深入分析科学知识的新道路,可见它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其次,强纲领赋予了我们一次解放思想的机会。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打破了我们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和将科学神化的观念,有助于我们积极正确的认识科学,我们应当避免科学主义思潮对我们的影响。但必须承认,强纲领相对主义不仅将简单的科学还原为社会因素,而且贬低了科学,将科学知识降低到了信念层面。有些人认为爱丁堡学派的知识社会学为了达到反对科学的目的,在基本价值观上和科学背道而驰,认为爱丁堡学派最后只能靠抢话语霸权来分出胜负,认为爱丁堡学派的理论在西方早已经不再流行,在中国也很难大展宏图,因为他们的理论就是错误的(从任务目标到研究路线再到结论),我们之所以还要翻译这些书籍无非只是让大家对其有所了解而并非将它当做学问去研究,该扬弃的就要大胆去扬弃。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并不理性,我们要知道强纲领反对的只是科学主义而并非科学。科学主义是什么呢?它其实就是一种认为科学至高无上的信念,它标榜科学的价值是人类知识之最①。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对科学主义进行了无情的解构,但是从客观上来说,要使科学完全相对化这是不可能的,也与实际的科学知识产生的实践不相符。强纲领相对主义之所以能拓宽我们对科学研究的思路是由于它把科学知识看作是有社会地位的知识体系,与其他知识体系并无不同,也使我们吸收到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启发了我们对于科学的研①这里的之最用的是索雷的解释,是指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权威,最严肃和最有益的部分。33科学知识社会学自身有了长足的进展,使得社会化的科学知识不断为人们所了解。这些“社会学家”开始走进实验室和其他基层的科研场所,从而能够更为全面深刻地描述科学活动的社会性。正是因为科学所具有的思维功能,才使得其能够不断地自我更新完善。因此,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社会性因素。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对这三种理论进行整合。社会性因素决定性的强弱,令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有所区别。但是这种区别的边界并不是深不可测的鸿沟,恰恰相反,它们是互为表里的。无论科学发展的未来通向何处,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个未来的存在一定是协调自洽的。协调发展的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将传统的科学观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科学观相结合。“协调力合理性模式则试图在劳丹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超越,进一步打破劳丹设置的界限,探寻更加统一的科学合理性模式。”[16]在这种模式下,协调发展的理论可以将科学合理性、科学进步和科学真理都统一于其旗帜下。“协调力不仅涉及理论解题的数量和权值,还牵涉理论解决问题的其他方式和力度,如多样性、简洁性、统一性、精确性、深刻性、贯通性、技术性等。”[17]协调自洽的科学观使得真理能够从更为广泛的维度,以更为丰富的形式所表现。协调发展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能够统一,即在一个科学合理的层面上为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三者的整合找到最佳途径,这种统一也就是科学合理性不再受时间空间和文化限制。使得这三个不同的方向得以成为三个学科,同时又具备在同一语境下进行交流理解的可能。“理论的协调力就像一棵苹果树长出了三大枝干,每根枝干上都结出串串苹果。值得注意的是,协调论是一个‘平权’理论,每个‘苹果’的作用的地位都是一样的,并无尊卑等级之分,‘经验’不再是一个根本性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根本概念是‘协调’。”[18]在这种情形下,擅于从事哲学研究的学者侧重于哲学方向、擅于社会学研究的则偏重社会学方向,以便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天赋优势和学术专长。同时,又得以在同一或比较相近的学术范式内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对于某类问题给予一个全面深刻地解答,他们的目标一致,各司其职。
上一篇:论福斯特对自然概念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