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10)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10-21

求,深深影响和塑造着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传统体育活动。
古老的东方文明,在休闲时代来临时,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
在丰富世界休闲文化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6.2.3 现代体育科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是在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
的一种探索体育领域内的客观事物与现象变化发展的规律
性,从而揭示其内在本质的实践活动。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
科性质及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在方法上的多样性。一方面要利
用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如抽象法、综合归纳法、历史分析与
逻辑分析、实证分析等,发挥各种研究方法的长处并加以综
合运用;另一方面更要利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哲学思想,如
利用现代哲学知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
论等成果,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进行深层次探索,以求更深
层、更准确地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学要依恃于一个哲学体系,要从这个体系
中撷取一个或几个基本概念或范畴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要
在广泛深入地观察的基础上,以具体的事实充实丰富这些概
60
念和范畴,并对这些概念与范畴的运动进行逻辑的推演,以
便得出相应的结论。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人文科学同样需要
观察、实验、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但所有这些都需返回到
主体自身,经过主体的体验去验证。
今天,文化人类学把目光投向体育,正好担当了在体育
学下属的学科建设最为薄弱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一门专业
基础理论。
6.3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
6.3.1 中华民族体统体育的竞技化模式
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竞技化模式的改造,是指以科
学求实的态度,从世界的高度来审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积
极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自觉摒弃一些不符合科学原理、缺
乏时代感的原始因素,借鉴现代体育竞赛规则、运动技战术、
教学训练手段、竞赛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对一些民
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造、整合,使之既富于时代性又保持
民族特色,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进步。
目前,在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上都已形成开
展民族体育运动会制度,这为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了
展示的舞台。从九运会奖牌获得情况看,民族地区在一些民族
传统体育(或相近似)项目上,显示出较强的民族优势。如内蒙古
自治区有广为开展且已形成制度的“那达慕”大会作为根基,因
而在摔跤、马术等项目上占有优势。因此,突出地方民族特色,以
“那达慕”这种形式出现的地域性较强的民族体育运动会,应被
视作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模式改造的方向。
6.3.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民俗化模式
现代社会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发生了
很大的改变,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发展的社会需求
动因。振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那面向全社会的推广、普及工
作尤为重要。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体育形式要为世界
人民所接受,首先是要在自己国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
文化上的“认同”。走“民俗化”道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可持
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传统的体育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积淀于民族的
文化心理之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稳定:坚韧的结构形态,
世代传承。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与传统体育活动是我国全民
健身运动的合理内核,将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民俗化”模
式的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6.3.3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市场化模式
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
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
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
须面向市场、面向大众。大众消费的潜力是体育发展的动力,
只有大众体育消费才有体育事业的前途。就产业化而言,长
年流传于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深受广大群众喜
爱,有着广泛的群众消费基础,加之民族体育投入少、价值
低,在目前的经济水平下,符合大众的消费能力。因此,一些
已具备市场发展条件的项目或活动可以进入市场开发。现阶
段,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如舞龙、
舞狮等,并实行了较好的市场运作方式。
7结论
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蕴积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和鲜明的
个性特征。剖析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寻求结构和功能的
万方数据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全球性差异,对弘扬东方体育文化、进而促进人类体育事业
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