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10-21

动也是祭祖拜神时举行的。民族传统体育与教义、教规、法
术、神仙挂上钩,成为人们修炼和宣传布道的手段,加之受封
建愚昧思想的影响,显然不利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发
展。
自社会文化发生分化以来,巫术迷信作为小传统的俗民
文化就不断遭到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精英文化的排挤与打
击。对之既利用又排斥,从而抑制它的发展。中国官方正统的
儒教和更富民间性质的道教,都表现出这一特点。这使得建
立在“巫风”文化基础上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身受其累”,这
也可以说是中国“重文轻武”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百年来,中国体育逐步实现了由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的
转型。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特别是“五四”运动后民族体育
曾卷土重来,20世纪30年代,由于在国际体育竞赛中成绩太
差,引发“土洋体育”的讨论,提出了建设“民族本位体育”的
要求;后来在全国性运动会上也改编和添加了一些民族体育
项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缺乏理论根基,只是昙花一
现。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文史办公
室都把民族体育资料的挖掘、整理纳入工作范围,力图使民
族体育的发展走上科学的轨道。但是,由于缺乏对民族传统
体育学科体系发展的整体视野和整体规划,学科研究多被局
56
限于以单科拓进、学科的局部开发替代学科整体格局的系统
运筹,且研究成果“单一”,没有形成学科战略意识和学术研
究环境与氛围。学科建设中的问题还相当严重。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仅仅初步确立了应有的门类和框
架,在很大程度上尚落后于其它学科的发展。从民族传统体
育学科主干(武术、养生等)建设来看,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
广度来说,都还不能按学科建设的严格原则和标准进行具体
规划和落实。在整个体育科学体系中,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还
是贫困的学科之一,特别缺乏独特的一整套概念、范畴、命题
和研究方法。由于我们对理论的疏忽,致使实践中忽冷忽热,
流于形式的现象严重。
迄今为止,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主流的方法
都是在“挖掘、整理”的范畴内。‘这种方法在初期当然是必需
的,在保存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等方面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
挖掘、整理出来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能被进一步转达为现
代社会的理念,并为现代社会所用,那么,它就永远只是历
史。因此,研究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有关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的挖掘和整理,而且,在于要转达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所包
含的思想和理念中已被认识的价值,表明它们值得被人接受
的诸种理由。实际上,要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有长足的
发展,关键的并不是穷毕生精力去发现新材料,而是用最新
的现代体育理论去解释那些已经发现和整理好的现成材料,
并使它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传播和应用。
我们不能把新近出现的大量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
“理论成果”视作其“理论”的丰富,不能被一些貌似科学和现
代化的理论研究而障目。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建立是需要解
决体育有助于人类长远发展的理念问题。而不是一些“一经
接触到实际应用,顿时分崩离析,最终不得不用经验总结的
形成一些满足短期功利需要的文字”[7]的“理论”。民族传统
体育理论的贫困,与其自身价值和本体目标的模糊性形成了
一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
目前,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困境——对功能、原理、
方法论等问题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已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活
动在余暇生活中出现萎缩。
4.2尴尬的实践——以武术、导引术和民运会为例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试图从西方竞技体育
中撷取现成的模式,来改造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如用体操的
评分规则来构建武术的评分体系,这似乎并不代表中华民族
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而是在西方体育文化规则下对中华
民族传统体育的改造。极而言之,由于心态有时过于浮躁,以
至于过分轻率地抛弃原有的传统。
4.2.1 武术改良的成败得失
武术的本质是武力技击格斗技能。建国后的一段时间,
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武术不能讲技击,武术要发展只能向
健身化和艺术化的方向发展,所以,武术的发展逐渐面目全
非,开始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演进——走“表演化”、“艺术化”
道路。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变质的纯表演艺术类武术套
路的出现。这种改造不是为了进入奥运会或者与世界竞技体
育接轨,而是为了访问表演的需要。武术被简单化和样板化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