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10-21

重新的评判。
5.1 当代体育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显现
5.1.1“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人文关怀
即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当竞技体育日益科
学化,其表现出种种弊端和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中国传统体
育所蕴涵的“天人合一”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
和谐一致,是克服西方竞技体育中极限运动对人体的伤害,
使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行之路和必然趋势。
5.1.2 重“礼”的传统对现代体育伦理的弥补
侧重于人的内在价值,注重人的群体意义和社会人格体
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核。这种用“礼”来规范和节制人的
行为的传统思想,对于有效地制止当前体育界滥用禁药,赛
场斗殴,贿赂裁判,过分职业化和商业化等一些有悖奥林匹
克精神的弊端,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5.1.3传统保健养生观融入现代追求健康生活潮流
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太极拳等东方养生文化,与建
立在中国哲学和传统中医学基础上,并受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强烈影响而逐步定型的包括吐纳、导引、气功等健身手段,正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5.2传统体育的文化批判与价值重构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明开始大规模地冲击中国,中国
传统文化在冲击中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也随之逐渐退出社会主流舞台。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实际上
可以看作是一部西方文明冲击中国,以及中国应对西方文明
的冲击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始终是在抗争与交
融中共存。
中国体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土洋文化”之争中,“土
洋体育”之争始终贯穿其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国粹论”
与“西化论”的争辩中艰难地生存着,在近现代主体地位的失
落是不争的事实,但同中国传统文化未曾间断过一样,中华
民族传统体育始终也未曾完全消亡过,它与西方竞技体育在
冲突与融合中共存的历史也是显而易见。
5.2.1 “西化论”和“国粹论”思潮与文化上的民族认同
由于传统文化的思维惯性作用,对于一部分长期习惯于
本土文化的人士来说,西方体育的传人或许是一件难以接受
的事实。因而,激进的“西化派”和保守的“国粹派”之间存在
57
万方数据
体育科学2004年(第24卷)第1l期
着明显的争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便是
例证。其结果便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确立,民族本
位体育观念的主导地位受到肯定。
但无论是“国粹论”还是“西化论”,其根本上并没有完全
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人类都对自己的族群有一个特别的认
同感,不仅是出于自身与族群之间所具有的血缘上的联系,
而且在于自己与族群之间所具有的文化上的依附性。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产物,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有赖于这种
文化上的认同。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
分,它们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展现着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不同
辉煌。但是,所有文化,都存在着本质上的共性。正如我们探
讨古埃及、古希腊的文化时,在认识过程中,总是会经历从最
初的陌生,神秘,到熟悉,进而会产生某种亲切感,这是因为
人类文化在最核心、最基础的层面,具有本质的相似性,人类
本身有其深刻的文化认同。正是在此基础上,文化全球化才
会得以产生与发展。可以说,这是原始的文化认同在现代的
回归。
文化认同是建立在不同层次上的,既可以包括全人类的
文化认同,也有各民族、族群问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
传统体育得以延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
所要寻找的契合点。中西体育彼此等价,无优劣之分,是通过
一种文化心理模式,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关系等
方面进行的一种动态的交往活动,并通过一种独特文化形
式,逐步实现与不同的人们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产生文
化认同。
同时,体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其本身还存在着适
应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要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范围
内的成功开展,奥林匹克主义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宰,奥
林匹克精神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于其本身所体现的
文化内涵是与世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
文化上的民族认同,使得任何民族对外来文化的接受都
有选择性。西方体育对中国体育的影响,对中华民族传统体
育的渗透与改造,只可能是局部的。现阶段,我们重新审视中
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所在,弘扬这古老而又崭新的理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