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宝”的再认识(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人的流动性极大,他们所显示的最大特点是善于经商,而在此同时,也很热衷于吸取各地的文明而为己用,并且再将其传播至其他地区。阿斯摩森(Asmussen)曾很精简地概括过粟特人的这种特色:
在中亚,粟特人被认为是最卓越的商人。汉文资料说他们热衷于贸易
和财利,这恐怕并非没有根据,因此,诸如pwrc(债务)和mr’z(雇用奴
仆)等粟特词汇已被突厥语所借用。根据残存的史料,伊朗人,尤其是粟
特人,是如此出色的商人,以至令伊兰人不时参与的其他商业活动全都显
得黯然失色。粟特人是既能享乐也能吃苦的一种商人。诸如从敦煌和罗布
泊分布开来的往往具有相当规模的粟特的贸易移民地,当然为树立这一声
望而发挥了作用。
但是在全部这些年代里,这些商人所干的事不仅仅是兜售他们的货物,
他们也是将其他地区所有新事物带来的使者。他们是各种宗教的贩运者,
他们在佛教的《本生经》和《出曜经》中,在摩尼教的宗教故事中,在基
督教文献(尤其是叙利亚文文献)中,都是十分著名的角色。他们是如此
地著名,以至诸如商业性的称衔‘萨薄’(sārthavāha, 队商领袖)被佛教徒
用以称呼如来、菩萨,被摩尼教徒用来称呼摩尼本人(无疑是模仿佛教的
方式),名之为‘伟大的队商主’(wzyš srtw’)。[26]
按照阿斯摩森的这一说法,似乎“萨薄(队商领袖)”一称本是粟特人所创,正是由于他们的热情传播,才被佛教、摩尼教等宗教所借用。我则认为粟特人所用的“萨薄”倒是源于印度的佛教等文化,而非相反。至于他们再将此名转用于东方的摩尼教中,则不无可能。但是不管怎样,粟特人频繁地使用“萨薄”一名,已被各种史料所证实。
关于粟特人的极大流动性和善于经商的特色,《旧唐书·西戎传》对于康国人(=粟特人)的一段描述,被后世之人奉为经典之说:“善商贾,争分铢之利。男子年二十,即远之傍国,来适中夏,利之所在,无所不到。”这里的“利之所在,无所不到”一语,不但将粟特人说成是特别擅长经商的一个民族,并且是那种为了钱财而不畏劳累,不惜远走它乡的人。如此描绘尽管有夸张之嫌,但粟特人曾经大批东来中原王朝及其周边地区的史实,却因此被充分地肯定。
总的说来,粟特人东来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经商,为了赚钱,但是他们东来以后的活动却涉及到除商业以外的方方面面,诸如宗教活动、政治活动,乃至军事活动中都可以见到粟特人的身影。有关这些活动,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研究性的论述。[27] 而粟特人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很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即,他们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聚群而居,有着比较严密的组织,占据一定的地域,并且相对于当地的政权来说,有着较大的独立性。亦即是说,他们常常形成一种自治的移居地。
可以想见,当粟特商团东来之后,只要其成员基本上还聚集在一起,那么商团首领(“萨薄”)的领导地位及其称衔大概也不会改变。甚至在建立移居地之后,自治机构的首领也很可能仍由原商团首领担任,而其称衔“萨薄”则仍被沿用。在此情况下,“萨薄”原有的“商主”的含义,将会逐渐演变成“行政首长”的含义。粟特商团大批东来的时代背景,乃是该称衔出现这种传播和演变可能性的有力证据之一,而在下文,我们将提供更多的具体证据。
2.“萨薄”在高昌演变成低级行政官衔
如果说,作为“商主”的“萨薄”在东传的过程中,逐步向作为正式官衔的“萨宝”演变,那么,北朝末期和唐初高昌政权的职官便显露了这种端倪。证据来自于高昌国的一份官方文书:
9 虎牙孝恕 萨薄□□ 虎牙孟义 □□□
10 明正月一日当敬 □□□□十二月卅日□□□
11 若□□□□□□□□□□□□□□谪酒 □□□
12 祀。若 □□□
13 突祀所,谪 □□□
14 □谪酒二斗。故□□□,□使闻之。
15 □□□□庚午岁十二月卅日祀部 班
16 长史虎威将军兼祀部事麴 □页 [28]
这是高昌麴氏王朝主持祀部的长史虎威将军麴某颁发的,在除夕参与祭祀诸神的负责人的名单,则萨薄某人与身任虎牙的孝恕、孟义等都为“知祀人”之一。此外,另有一份较晚的高昌文书也提到了“萨薄”:
13 萨薄□□传粟□斛给与车不六多 义和六年□
14 卯岁九月十一日 □ [29]
这是高昌义和六年(619年)的文书,时值唐初。这里的萨薄只是下令给名为“车不多六”的人多少斛粮食,而并未参与任何宗教性的活动。
姜伯勤在征引这两段文书之后,得出结论道:“高昌文书中的‘萨薄’即唐代史籍中主持‘萨宝府’并拥有称为祆正的部下的官职‘萨宝’。”又说:“萨薄在高昌政权下既兼管民事(如传令给胡户支付粮食),又兼领教务(如参与高昌祀部祭礼);既是商胡聚落的”商主“或侨领,又是来华后接受政府任命并享有职权的管理胡户的职官。”[30] 尽管此说较诸旧说已经有新的发明,但是我们仍有必要对高昌政权的“萨薄”官职作更为具体的剖析。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高昌的“萨薄”与祆教并无特殊的关系,至少上引的文书表明了这一点。我们先看上引高昌永平二年文书的全文:第一行称,谏议乾茂、参军忠穆、明威世和、主簿处顺等六人“知祀□□”;第二行称,谏议僧佑、参军佑义、中郎忠达、虎牙广达等六人“知祀风伯”;第三行称,仓部司马、中郎忠贤、参军崇宗、将兴老等六人“知祀西门”;第四行称,参军崇德、将元智等六人“知祀□□”;第五至第八行残缺得十分厉害,只见少量职官名和人名(如通事元琛、参军智运、校郎孟孝、参军忠顺、将禅奴等),而不见“知祀”何神的记述。
尽管如此,我们却可以根据这件文书的体例而得知每一行的“知祀人”为一组,似乎多为六人,负责祭祀一种神祇。因此,在除夕接受祭祀的当有包括“风伯”、“西门”在内的九种神祇;而“萨薄”则位列第九组,参与祭祀第九种神祇。
再看高昌永平元年十二月廿九日祀部班示的一份“知祀人”名单,便能得到更为清晰的印象:第一行称,主簿双智、吏处贤等六人“知祀□□”;第二行称,主簿令秀、吏孝和等六人“知祀风□”;第三行称,主簿贤文、主簿义真、吏仁贤等六人“知祀西门”;第四行称,参军忠顺、主簿孝和、吏阿弥胡等六人“知祀南□”;第五行称,将禅奴等六人“知祀秦□”;第六行人名残缺,但有“知祀秦□”字句;第七行谓“知祀西涧□”;第八行“知祀长墠”;第九行称,由“虎牙肆□”等三人知祀某神。
对照这两份文书,其体例格式几乎完全一致:总共分为九组(除第九组确知只有三人外,至少第一至第五组均肯定为六人),分别祭祀九种神祇。由于第一文书中的第二组负责祀“风伯”,第三组祀“西门”,而第二文书的第二组祀“风□”,第三组祀“西门”,两件文书十分吻合,故知这两次活动所祭祀的神祇种类也完全相同。那么,我们便能将有“萨薄”参与的那次祭祀中的已知神祇种类增添到至少六种:“风伯”、“西门”、“南(门?)”、“秦×”、“西涧×”、“长墠”。
显而易见,这是“泛神论”式的祭祀:所祀诸神中有代表自然现象的“风伯”,也有城市的保护神“西门”、“南门”之类,但却看不出他们与祆教有任何关系。此外,即使未知的诸神中有一种祆教神祇,也不过占总数的九分之一,根本不是主要祭祀对象;况且,这也未必由“萨薄”负责祭祀。有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高昌政权中的职官“萨薄”与祆教并无特殊的关系;甚至,他与宗教信仰也无特殊关系,萨薄只不过如主簿、参军、将、虎牙一样,作为一般的行政官员之一,参与朝廷规定的祭祀典礼罢了。
根据上引文书而可以断定的第二点是:高昌“萨薄”官职的品级并不高。我们在此见到参与祀神的不少官职,包括谏议、主簿、参军、明威、中郎、虎牙、仓部、通事、校郎、萨薄等。《旧唐书》谓高
在中亚,粟特人被认为是最卓越的商人。汉文资料说他们热衷于贸易
和财利,这恐怕并非没有根据,因此,诸如pwrc(债务)和mr’z(雇用奴
仆)等粟特词汇已被突厥语所借用。根据残存的史料,伊朗人,尤其是粟
特人,是如此出色的商人,以至令伊兰人不时参与的其他商业活动全都显
得黯然失色。粟特人是既能享乐也能吃苦的一种商人。诸如从敦煌和罗布
泊分布开来的往往具有相当规模的粟特的贸易移民地,当然为树立这一声
望而发挥了作用。
但是在全部这些年代里,这些商人所干的事不仅仅是兜售他们的货物,
他们也是将其他地区所有新事物带来的使者。他们是各种宗教的贩运者,
他们在佛教的《本生经》和《出曜经》中,在摩尼教的宗教故事中,在基
督教文献(尤其是叙利亚文文献)中,都是十分著名的角色。他们是如此
地著名,以至诸如商业性的称衔‘萨薄’(sārthavāha, 队商领袖)被佛教徒
用以称呼如来、菩萨,被摩尼教徒用来称呼摩尼本人(无疑是模仿佛教的
方式),名之为‘伟大的队商主’(wzyš srtw’)。[26]
按照阿斯摩森的这一说法,似乎“萨薄(队商领袖)”一称本是粟特人所创,正是由于他们的热情传播,才被佛教、摩尼教等宗教所借用。我则认为粟特人所用的“萨薄”倒是源于印度的佛教等文化,而非相反。至于他们再将此名转用于东方的摩尼教中,则不无可能。但是不管怎样,粟特人频繁地使用“萨薄”一名,已被各种史料所证实。
关于粟特人的极大流动性和善于经商的特色,《旧唐书·西戎传》对于康国人(=粟特人)的一段描述,被后世之人奉为经典之说:“善商贾,争分铢之利。男子年二十,即远之傍国,来适中夏,利之所在,无所不到。”这里的“利之所在,无所不到”一语,不但将粟特人说成是特别擅长经商的一个民族,并且是那种为了钱财而不畏劳累,不惜远走它乡的人。如此描绘尽管有夸张之嫌,但粟特人曾经大批东来中原王朝及其周边地区的史实,却因此被充分地肯定。
总的说来,粟特人东来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经商,为了赚钱,但是他们东来以后的活动却涉及到除商业以外的方方面面,诸如宗教活动、政治活动,乃至军事活动中都可以见到粟特人的身影。有关这些活动,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研究性的论述。[27] 而粟特人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很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即,他们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聚群而居,有着比较严密的组织,占据一定的地域,并且相对于当地的政权来说,有着较大的独立性。亦即是说,他们常常形成一种自治的移居地。
可以想见,当粟特商团东来之后,只要其成员基本上还聚集在一起,那么商团首领(“萨薄”)的领导地位及其称衔大概也不会改变。甚至在建立移居地之后,自治机构的首领也很可能仍由原商团首领担任,而其称衔“萨薄”则仍被沿用。在此情况下,“萨薄”原有的“商主”的含义,将会逐渐演变成“行政首长”的含义。粟特商团大批东来的时代背景,乃是该称衔出现这种传播和演变可能性的有力证据之一,而在下文,我们将提供更多的具体证据。
2.“萨薄”在高昌演变成低级行政官衔
如果说,作为“商主”的“萨薄”在东传的过程中,逐步向作为正式官衔的“萨宝”演变,那么,北朝末期和唐初高昌政权的职官便显露了这种端倪。证据来自于高昌国的一份官方文书:
9 虎牙孝恕 萨薄□□ 虎牙孟义 □□□
10 明正月一日当敬 □□□□十二月卅日□□□
11 若□□□□□□□□□□□□□□谪酒 □□□
12 祀。若 □□□
13 突祀所,谪 □□□
14 □谪酒二斗。故□□□,□使闻之。
15 □□□□庚午岁十二月卅日祀部 班
16 长史虎威将军兼祀部事麴 □页 [28]
这是高昌麴氏王朝主持祀部的长史虎威将军麴某颁发的,在除夕参与祭祀诸神的负责人的名单,则萨薄某人与身任虎牙的孝恕、孟义等都为“知祀人”之一。此外,另有一份较晚的高昌文书也提到了“萨薄”:
13 萨薄□□传粟□斛给与车不六多 义和六年□
14 卯岁九月十一日 □ [29]
这是高昌义和六年(619年)的文书,时值唐初。这里的萨薄只是下令给名为“车不多六”的人多少斛粮食,而并未参与任何宗教性的活动。
姜伯勤在征引这两段文书之后,得出结论道:“高昌文书中的‘萨薄’即唐代史籍中主持‘萨宝府’并拥有称为祆正的部下的官职‘萨宝’。”又说:“萨薄在高昌政权下既兼管民事(如传令给胡户支付粮食),又兼领教务(如参与高昌祀部祭礼);既是商胡聚落的”商主“或侨领,又是来华后接受政府任命并享有职权的管理胡户的职官。”[30] 尽管此说较诸旧说已经有新的发明,但是我们仍有必要对高昌政权的“萨薄”官职作更为具体的剖析。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高昌的“萨薄”与祆教并无特殊的关系,至少上引的文书表明了这一点。我们先看上引高昌永平二年文书的全文:第一行称,谏议乾茂、参军忠穆、明威世和、主簿处顺等六人“知祀□□”;第二行称,谏议僧佑、参军佑义、中郎忠达、虎牙广达等六人“知祀风伯”;第三行称,仓部司马、中郎忠贤、参军崇宗、将兴老等六人“知祀西门”;第四行称,参军崇德、将元智等六人“知祀□□”;第五至第八行残缺得十分厉害,只见少量职官名和人名(如通事元琛、参军智运、校郎孟孝、参军忠顺、将禅奴等),而不见“知祀”何神的记述。
尽管如此,我们却可以根据这件文书的体例而得知每一行的“知祀人”为一组,似乎多为六人,负责祭祀一种神祇。因此,在除夕接受祭祀的当有包括“风伯”、“西门”在内的九种神祇;而“萨薄”则位列第九组,参与祭祀第九种神祇。
再看高昌永平元年十二月廿九日祀部班示的一份“知祀人”名单,便能得到更为清晰的印象:第一行称,主簿双智、吏处贤等六人“知祀□□”;第二行称,主簿令秀、吏孝和等六人“知祀风□”;第三行称,主簿贤文、主簿义真、吏仁贤等六人“知祀西门”;第四行称,参军忠顺、主簿孝和、吏阿弥胡等六人“知祀南□”;第五行称,将禅奴等六人“知祀秦□”;第六行人名残缺,但有“知祀秦□”字句;第七行谓“知祀西涧□”;第八行“知祀长墠”;第九行称,由“虎牙肆□”等三人知祀某神。
对照这两份文书,其体例格式几乎完全一致:总共分为九组(除第九组确知只有三人外,至少第一至第五组均肯定为六人),分别祭祀九种神祇。由于第一文书中的第二组负责祀“风伯”,第三组祀“西门”,而第二文书的第二组祀“风□”,第三组祀“西门”,两件文书十分吻合,故知这两次活动所祭祀的神祇种类也完全相同。那么,我们便能将有“萨薄”参与的那次祭祀中的已知神祇种类增添到至少六种:“风伯”、“西门”、“南(门?)”、“秦×”、“西涧×”、“长墠”。
显而易见,这是“泛神论”式的祭祀:所祀诸神中有代表自然现象的“风伯”,也有城市的保护神“西门”、“南门”之类,但却看不出他们与祆教有任何关系。此外,即使未知的诸神中有一种祆教神祇,也不过占总数的九分之一,根本不是主要祭祀对象;况且,这也未必由“萨薄”负责祭祀。有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高昌政权中的职官“萨薄”与祆教并无特殊的关系;甚至,他与宗教信仰也无特殊关系,萨薄只不过如主簿、参军、将、虎牙一样,作为一般的行政官员之一,参与朝廷规定的祭祀典礼罢了。
根据上引文书而可以断定的第二点是:高昌“萨薄”官职的品级并不高。我们在此见到参与祀神的不少官职,包括谏议、主簿、参军、明威、中郎、虎牙、仓部、通事、校郎、萨薄等。《旧唐书》谓高
上一篇:谈阎锡山“村治”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下一篇:史学理论与史料考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