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宝”的再认识(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府兵、番上宿值、出师征戍。那么,这一“萨宝果毅”也应该是萨宝府内负责军事的官员;至少,与宗教事务毫不相干。
通过以上剖析,我们可以初步看到“萨宝”的大概面目:这是一个与域外居民管理有着密切关系的机构,它至少置有下列几个常设部门:专门负责最高首长安全的“率府”,专门执掌文书图籍的“府史”,专门统率军事行动的“果毅”,以及专门主管宗教事务的“祆正”和“祆祝”。由此看来,与其将“萨宝”视作一个宗教事务机构,毋宁将它看作一个享有很大自主权的行政机关,至于宗教管理部门,只不过是隶属于它的诸多部门中的一个而已。一旦对萨宝的官位品级进行更为仔细的分析,这一看法就会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2) “萨宝”是西胡自治团体首领的官衔
总的说来,随着地域的东延和时代的发展,萨宝的官位品级越来越高。如上文对高昌的萨薄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所示,它与虎牙的地位大致相仿,亦即不过八、九品。
然而,按照中原隋王朝的官制,萨宝(=萨保)的地位已经提升了:“又有流内视品十四等:……雍州萨保,为视从七品。……诸州胡二百户已上萨保,为视正九品。”[36] 所谓“视”,就是“比照看待”之意,因此这里的“视从七品”、“视正九品”之类,也就相当于“从七品”和“正九品”。于是我们看到,至少在隋代的首都所在地雍州(即京兆郡),萨宝一职已经位列从七品。
再看萨宝在唐代的地位。按《通典·职官志》,萨宝为“视正五品”,萨宝府的祆正则为“视从七品”。亦即是说,降及唐朝,萨宝的官阶大大地跃升了一步,居然相当于正五品;而其下属职官祆正的官阶也相应提升,与隋代的萨宝一样了。那么,“正五品”应该是怎样一种概念呢?
按唐制,位列“正第五品上阶”的有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子中允、太子左右赞善大夫、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会昌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府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咨议参军事、军器少监、太史少监、亲王府典军、中散大夫、开国子、定远将军、上骑都尉。而位列“正第五品下阶”者,则有太子中舍人、尚食尚药奉御、太子亲勋翊卫郎将、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朝议大夫、宁远将军。[37] 
尽管作为“视正五品”的萨宝的地位不能完全等同于“正五品”官员,但是应该大致相仿,所以萨宝享受的荣誉或者物质待遇,可能与在朝廷担任比较重要职位的官员,以及包括首都长安、洛阳在内的重要城市的县令等相去不远。有鉴于此,如果把“萨宝”视作为祆教的宗教首领,那么我们就难以想象,一向藐视域外“邪教异端”的中原王朝,为什么会将祆教敬奉到如此高的地步?所以,比较合理的答案只能是:萨宝并非祆教的教职。
至此,我们必须再强调一下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社会大背景。自两汉以降,由于中原王朝政府颇致力于和域外的交往,故而域外“胡人”越来越多地前来中原或其周边地区。历经西晋末的“五胡乱华”之后,无论是“北胡”(主要由北方的游牧民族构成)还是“西胡”(主要由中亚、西亚、南亚等地的印欧民族构成),都更加大量地涌入中国,甚至在中原地区建立王朝(如鲜卑人统治的北魏)。而隋、唐政权的强大,又导致了更多的“胡人”前来“朝贡”或者“降附”。总而言之,降及唐朝的开元时期,中原的“胡化”臻于鼎盛。那么,一般说来,中原王朝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胡人”的关系的呢?《册府元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类对策的概貌:
“中国之于夷狄,羁縻而已。若乃殊邻绝党之国,钦风慕化而至,琛賮维旅,鞮译以通,解辫而习宾仪,保塞而请内属。由是推怀柔之道,开抚纳之意,优其礼遇,厚其赐予,以笃其好而厌其心焉。汉氏之后,乃复加以侯王之号,申之封拜之宠;备物典册,以极其名数,持节封建,以震乎威灵。至于告终称嗣、抚封世及,必俟文告之命,乃定君臣之位。”[38]
“先王之御夷狄也,接之以礼,示之以信,濡之以惠泽,耸之以威德,羁縻勿绝而已。……三代而下,因其慕向,厚加恩纪,以申抚纳。或优厥赠贿,或被以官带,赐印绶以异其数,班币帛以将其意。以至殊馆谷之待,加优戏之娱,纡车驾以临会,命公卿而祖道。”[39]
“天生四夷,以御魑魅,故前代圣王,羁縻勿绝,禽兽而畜之。……自汉已来,乃有向慕风教,震惧威烈,因其衰弱,相率内附。而乃招谕之以礼,申于抚纳;怀柔之以德,厚其存恤。以至张官置吏,设亭筑塞,锡之以衣冠印绶,振之以缯絮菽粟。因以弭兵息役,开疆拓土。斯皆得来远之道,达御戎之要者焉。”[40]
综此而言,中原朝廷在处理与“夷狄”之关系时的得意之作,亦即比较成功的策略,乃是“怀柔”和“羁縻”之策。即尽可能地满足“夷狄”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要:多赐财物、授予官位,从而换取他们的“归附”——安分守己。
而隋唐时期的中原王朝也颇奉此策,例如,唐太宗击破东突厥之后,归附的“夷狄”酋长便多被拜为朝官:“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已上百馀人,殆与朝士相半。”[41] 又如,原隶薛延陀的诸部落在归顺唐廷后,其使者也都被拜为郎将等官:“贞观二十年,既破延陀,太宗幸灵州,次泾阳顿,铁勒、回鹘、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丹、奚、浑、斛萨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贡。……(太宗)见其使至,甚悦,遣黄门侍郎褚遂良引于悬厅,浮觞积胾以礼之,夜分乃已。异日,召铁勒等并入宫,张乐以宴之,拜为郎将及昭武校尉等官,乃降玺书劳其酋长,及赍绫锦等,以将厚意。”[42]
上述两例虽然主要是指“北胡”酋长被授予官位,但是“西胡”享受这种待遇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如,唐代张掖郡的石崇俊(源自西域,又姓“昭武九姓”中的石,故当为粟特人)的祖父石宁芬,乃是“本国大首领,散将军”[43]。这里所谓的“本国大首领”,显然是指他在自己乡人中的地位,而“散将军”则是唐朝廷授予他的称衔。散将军也就是武散官,按唐制,从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共二十九阶。是为一种虚号,只用以表示服饰、资荫和仪制等级别,往往授与域外部落首领。可见石宁芬是以部落首领的身份而享有唐的“将军”称号的。这点在下一例中更为明显:
唐代“六胡州”的粟特人首领安菩,曾被封为定远将军:“君讳菩,字萨。其先安国大首领。破匈奴牙帐,百姓归中□国。首领同京官五品,封定远将军,首领如故。”[44] 按《唐六典》,“定远将军”位列“正五品上”,并且“止施于外国”[45],则安菩分明是既掌粟特部落“首领”之实权,又获唐廷“定远将军”的封号。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首领同京官五品”一语,因为它与上引《贞观政要》之语是十分吻合:诸部落首领均拜将军中郎将,都在五品以上。
那么,我们似乎可以推测,中原王朝为了表示对所“归附”的域外群体的“怀柔”和“优渥”(实质上也是为了便于管理),往往保留固有的胡人团体,仍由原有的酋长担任首领,同时授予他一个中原王朝的官号,该官号虽然是个虚衔,却品级较高(例如七品、五品等),以笼络“夷狄”之心。
有鉴于此,当我们再度注意到只有“胡户”首领才能拥有的“萨宝”称衔,在唐代也是“视正五品”时,就很容易认为,这更可能是域外移民团体的行政首领的称衔,而不是宗教职称。唐代的几则墓志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更多的佐证:
粟特人康婆的墓志铭载云:“君讳婆,字季大,博陵人也,本康国之裔也。高祖罗,以魏孝文世,举国内附,朝于洛阳,因而家焉,故为洛阳人也。祖陁,齐相府常侍;父和,隋定州萨宝,又迁奉御;并英风秀出,器局沉明,率下有方,事君以礼。虽日磾归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