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思潮在中国(10)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1,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2,罗志田曾敏锐地指出:"杨著首要的新意在于将后现代主义提倡最力的空间概念引入我们中国通常为时间概念所’控制’的史学领域。"参见罗志田:"乾嘉考据与90年代中国史学的主流",载《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页227.也有相反的意见如刘建军曾认为:"杨念群对近代知识体系之横断面的研究,补充了梁启超’三阶段论’的不足,但这一横向的分解研究割裂了近现代知识图式转换的整体面貌。"参见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页83.
43,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4,例如中国学者直接移用国家-社会框架的著作最近几年屡见出版如用之于研究中国近代商会的著作如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用之于研究宪政与地方自治的著作如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用之于研究社会救济方面的著作有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等.
45,46,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页4-5.
47,有个别受人类学影响的中国历史学家如陈春生、刘志伟、郑振满、赵世瑜等比较注重对庙宇与宗教祭祀仪式等问题的研究。但与主流意义上的社会组织研究相比,它们在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仍相对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
48,参见刘新:"为了忘却的纪念:一个关键研究个案的批判性评论",载《清华社会学评论》(2002年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页308-342.
49,参见Jing,Jun,The Temple of the Memories:History,Power,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0,参见方慧蓉:"’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载杨念群主编:《空间 记忆 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页467-586.
51,郭于华、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纪念梁启超《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
52,53,如应星的著作《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三联书店2001年版。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