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现代化”反思(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6]。作为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及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这个阶级始终立于经济的基点,以其经济行为力量的增长来获取相应的政治成就,并最终获得了对社会的独占统治的。汤因比也曾提出,把“现代西方文明”这一专有名词中的“现代”一词解释为“资产阶级”,“现代”一词就可以得到一个更为精确而具体的内涵[7]。资产阶级时代同其他一切时代的区别,表现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8];也使“经济”成为现代社会最显现的和最具根本意义的特征;并使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成为构建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基础。但直到1867年,马克思还从未用过资本主义一词[9]。确实,翻开马克思的《资本论》英文版,我们所看到的不是 capitalism,而是bourgeois society和 capitalist一词更为普遍而广泛的运用。在1902年威纳尔·桑巴特出版了《现代资本主义》一书后,资本主义一词才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对于这个“挑战用语”,对于这个词义含糊、不够科学和使用不当的词,至今仍未能得到一个足以令人信服的确切定义。

    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发展出了对物质世界的大规模控制,但仅以技术进步是无法说明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的。人类历史已多次地证明,有时孤立地出现的一项发明,虽然灿烂辉煌,却无实用,成了纯粹的智力游戏。当代西方的资深经济学家也多次谈到,“生产不单纯是技术过程,它也涉及社会关系,特别是关于财产要求权的法律规定和工人惯例”[10]。道格拉斯·诺思认为,马克思和斯密都把现代经济的特征和发展,归于有效的所有权制度。他进而以产权理论的构建完成了对经济发展的制度性解释。这些都表明了技术是必要的条件,但仅以技术还不足以说明经济和社会的本质特征。这种方式也产生了利润追求的倾向,但马克思对资本古老形式的分析也明确指出,利润追求并非只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甚至市场也是先于现代社会而存在的。布罗代尔提出“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毋庸置疑的区别”;进而以其对形形色色的交换分析的史实,说明市场经济并不一定导致资本主义。甚至劳动力市场的现实也不是这个社会的新创造,勿宁说是它提出了这一概念[11]。从经济的根本意义上说,这种方式表现为“M—C—M” 的循环运动,但这个循环的压力究竟会把整个社会结构推向哪个明确的方向,既非必然,也难以看清。如17世纪末期荷兰试图越过重商主义的努力就宣告了失败。在马克思、斯密、穆勒、熊彼特以及韦伯、布罗代尔等为数众多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著作中,把资本主义视为社会发展阶段的观点的引申,形成了把资本主义作为具有明显的经济、政治、文化特征的历史构成的概念。这就使得对它的研究,不能仅限于经济的范围,而不得不扩及到社会的整体分析。

    马克思等人把“现代”的开端定在16世纪,“资本主义”在此时获得了以新教改革和理性主义启蒙运动为代表的文化形式,但它在此时的经济生活中,只占据一个狭窄的平台。当其在世界性的扩张、并演变为今天整个社会经济的“主导体系” 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并非随时都以取消传统活动、以及两相对抗的关系为前提,反而经常把这些既存的现实活动当作拐棍一样依赖。最初以流通领域为其活动场地的资本主义,只是出于贸易的需要和受利润诱惑的驱动,才与生产相结合;只是在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条件,使工业成为有厚利可图的生产部门时,才把工业生产据为己有。在资本主义的诞生地欧洲,在16~17世纪中,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巴尔干、那不勒斯王国和西西里岛,从莫斯科公国经波兰和中欧到汉堡、维也纳、威尼斯一线的广大地域上,各种因素促成了再版农奴制的产生;在美洲,它使奴隶制在16世纪轰动一时地进入新大陆;在亚洲和非洲,它也使各种各样的农村公社成为服务于其需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把“自由竞争”的市场视为资本主义,那么,当资本主义最主要的力量以垄断企业的发展不断地排斥着“竞争”,而一些“竞争”的因素,以分离性的表现而继续存在时,究竟二者谁为资本主义呢?正是面对这种现实的存在,张伯伦和罗宾逊在20世纪30年代,同时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的理论。这表明,资本主义只是在其他生产方式的簇拥下,并牺牲其他生产方式,才能生存。即便在今天,资本主义之下还有一个宽广而厚实的底层经济,据估算,在当今世界的工业化国家里,这个包括走私、物资和服务的交换、“黑工”以至家务劳动的,脱离市场和不受国家监督的各项活动的底层经济,约占全部经济活动的30%~40%。布罗代尔以此认为“资本主义有一种活生生的辩证关系:它同位于它下方的非资本主义因素相矛盾”[12]。“资本主义处在经济生活的两个区域:一个是归它掌握的和常住的区域;另一个是它旁敲侧击和乘虚打入,但始终控制不了的区域”[13]。

    但是,当我们正视资本主义对现代经济的“主导”,并在此意义上谈论现代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同义性,从市场的角度来把握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时,市场或交换的一般关系,不过是资本主义生存的外部基础;而由资本主义所主导的现代社会,就不过是使这种市场关系获得了最为成熟的发展。这种成熟的发展创造了市场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市场存在的特殊形式,以流通构成了整个经济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在流通—生产—流通的循环中,前一个流通隐含着生产,后一个流通包容了生产。经济过程的总体性,完全地表现在流通上。布罗代尔把资本主义在生产或其他领域的活动称为“资本主义在别人家里”,而把流通领域称为“资本主义在自己家里”[14],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根本性的特点。依靠流通和货币的量化联结,使人们的特殊劳动成为一般社会劳动的特殊存在方式。但他们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物质差别,在商品作为价格的观念存在中消失了,“而且这种消失是全面的消失”。“ 他们实现为交换者,因而实现为平等的人,而他们的商品(客体)则实现为等价物” [15]。并通过物化的形式,使他们的平等成为实现了的社会关系。这样,市场存在的这一特殊形式,把每一个市场参与者,每一个主体都置于同一规定中,并构成他们的社会规定。如果不再从一般意义上谈论现代社会的市场,而是把它视为市场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那么,这种以流通表现其总体性的经济过程,或者说,现代社会市场存在的特殊性或其本质,正在于它体现了“人生而平等”的深厚的伦理学基础。

    如果说,现代社会曾以“人是万物的尺度”,开辟了最初的发展道路;那么,在它发展了的形式中,至少在经济领域,人已不再是“万物的尺度”。弱肉强食的经济法则以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前此人类历史漫长过程中的所有权限制性观念,全部抛在脑后。物质占有与精神价值的分离;个人财富的价值对其自身外在力量的依赖;以及财富所具备的形式愈来愈不能为所有者直接利用,只有通过市场出售才能直接利用这一财富的事实,使“人不再感受到他是自己的力量和丰富感情以及品质的主动拥有者,他感到自己只是一个贫乏的‘物’,依赖于自身之外的力量,他向这些外界力量投射出他生存的实质”[16] 。在资本主义统一的经济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弥合的、巨大的文化矛盾。从作为起点的生产来看,经济的功能原则无视对直接需求的满足,强调的是严格的劳动伦理和纪律;而在作为终点的消费中,经济的功能原则,则建立在享乐主义态度和持续扩张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消费的本来意义,是人实现幸福的手段,消费的行为应当是一种有意义的、有人情味的、创造性的经验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