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现代化”反思(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学科背景,存在着两个相互矛盾的话语源头。同时,由于在不同学术领域和不同学科中,对后现代话语的不同用法,导致了对后现代一词的定义和理解的相互冲突。事实上,当我们希望赋予“后现代”一定的内容,赋予它一系列的道德的和认识论的特性时,可以把其解读为一种试图超越现代时期及其理论和文化实践的积极的否定。这既可以从正面视为从旧的束缚与压迫状态下的解放,是对新事物的肯定,向新领域的迈进和对新话语、新观念的培育;也可以从反面把它看成是一种可悲的倒退,是传统价值、确定性和稳定性的丧失,或是对现代性这些仍有价值的因素的抛弃。但这些差异极大的冲突毕竟提出了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绝不能简单地抛弃,或轻而易举地将其纳入既定的范式中。如果看到,无论肯定性和否定性的理论分析,都是对社会急剧变化或转折的危机进行体验的一种表达;是力图寻求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来解决眼下最紧迫问题的一种体现。那么,新起的后现代理论的话语和论辩,与现代性、现代主义和现代理论及其实践的决裂而产生出的许多新艺术观点、新文化观点、新理论观点或政治反应和策略,其核心指向在于,以往的理论已不足以解释这个世界的格局、本质及其深层的结构变迁,这就需要对有关整个世界格局的各种传统看法和论断予以重新审视与修正。

    因此,既不能以诸如“我们尚未进入后现代”的各种藉口,来拒斥新理论和新视野;其关键点也不在于要把我们归入某一队伍,去赞赏或诋毁后现代理论的某一观点,或为这些不同的观点寻找某种一致性。应该看到后现代理论作为一种“反现代的介入”,虽有其偏激的表现,但也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去褒扬或贬低后现代理论,而是把它视为长期以来对现代社会批判的、理论发展的一个产物,那么就会看到,在诸如马克思等人身上反映出来的、现代理论的一个传统,就一直呼吁理论应具有反思精神和自我批判精神,应该注意自己的预设、兴趣和局限。“世界体系”理论的核心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也曾把其对以资本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的尖锐批判简括为:第一,创立资本主义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文化上的耻辱。在整个历史上,大多数文明一直在阻止资本主义的发展,当它借助于西方文明而兴起后,我们从此都在承受它所带来的后果。第二,我们并非处于资本主义胜利的时期,而是处于它混乱的告终时期。遍及全球的反国家心态,就是这种危机的一个主要症状。第三,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平等的体系。他在这样的批判中也同时强调,在当代社会变迁的框架中,“唯一的社会系统是世界体系”,因此,以诸如“部落”这样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来探寻和分析其作用,却不考虑这个世界体系所设置的背景事实,将是荒谬的[32]。在后现代理论之前,一直处于激进社会理论最前沿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更是与后现代理论有着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批判传统的哲学和社会理论;都攻击学术分工造成的各个社会现实领域之间的僵硬界限;都采用了超学科话语;都对现代性及其社会统治形式和理性化形式提出了尖锐批判;都将社会理论、哲学、文化批判、政治关怀结合到他们的理论中;都包含了一些试图将理论导向实践、将话语导向政治的观点”…… 等等[33]。 这些批判主题提供了一种非科学主义的、容错的、解释学的、对新的历史情境、理论观点和政治实践保持开放的理论模型。因此,拒斥仍然能够为今天的社会理论提供有用的观点、方法和概念的批判传统是一种错误。

    后现代理论的精髓,是力主去接纳新的理论、文化和政治的话语与实践。它是对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和各种学科的、占主导地位的理论目标和假设的批判和决裂,转而拥抱各种新的原则和新的侧重点。它的根本性意义,不仅引起我们对现代理论的某些危险和局限的警觉,而且提示了,多样化的视角要比一个单一的视角更能提供通向研究现象的丰富进路。“一个视角就是解释特定现象的一个特定的立足点、一个聚焦点、一个位置或是一组位置。一个视角就是解释社会现象、过程及关系的特定的切入点”;它“意味着每个人的视点或分析框架绝不可能完全如实地反映现象,它总是有所取舍,总是不可避免地受观察者本人现有的假设、理论、价值观及兴趣的中介。视角这一概念同时也意味着没有哪个人的视点能够充分地说明任何一个单一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更不用说去完全说明一切社会现实的无穷的联系和方面了”[34]。因此,必须向新的理论话语和视角敞开胸襟,以避免陷入教条主义和理论上的故步自封,获得更加丰富而深刻的理论解释。这样,当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后现代理论的时候,它允许对现代理论和实践进行创造性的重建。

    这样,我们的任务既是解构性的又是重构性的:解构现代理论过于狭隘的意识形态框架;如果说,“现代化”的概念引导人们去谈论文化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变种,那么,理论的重构则聚焦于对任何现实过程的内部动态关系的辩识。这种多向度、多视角的理论重构,要从多学科的综合中汲取智慧,在理论建构与经验研究的结合中,把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统一起来。阿多尔诺认为,“通过建构和解释形象与观念的组合,可以提供社会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只与具体的特殊事物和特定的社会力量有关,而不是什么普遍真理的载体,也不能宣称自己是对超验实在的描述。理论分析只能提供关于特定现象之组合的概念性知识,为具体个别事物之重要性和异质性辩护”[35]。

    否认现代社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所带来的巨大的进步,会沦落到可悲的虚无主义境地;而看不到现代社会由其根本性的局限所产生的弊病,也具有更大的危险性。或许较为可取的态度是,既承认现代社会对人的解放性,又承认它对人的压迫性。

    在现代化概念所描绘的“进步神话”中,透出了两个基本取向:一是通过把“ 现代科学”和原始的以及中世纪的“迷信”加以对照的方法,来诋毁过去和传统;当任何同过去的关系在实质上都不存在时,便导致了把人们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到未来的第二个取向,形成一种几乎完全从对将来而不是从对过去的关系中寻找意义的倾向。这一点在现代经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货币运行而展现的积累,其实质就在于为了获取支配未来的权力。这种对超越人的真正和直接需要的剩余积累的追求,其动力就来源于把人的享乐延迟到永远延迟的未来。整个现代经济,正是由这种没有真正目标的、从而也没有止境的追求来推动的。这种对未来的一心一意的关注,以致使现代人根本没有生活于现在。尽管现代化所展示的最终目的,是将人类从自然和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但由这一美好愿望所引导的实践过程,却使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压迫和异化的巨大能量,在整个世界肆虐横行。当生态的破坏、核灾难突发的可能、以及资本主义的世界秩序在贫富之间所造成的前所未有的鸿沟… …等等现象,使今天的人们已面临着对整个人类的毁灭性威胁时,现代与未来的肯定性关系似乎也消失了。当人们丧失了对人类未来的信心,也丧失了以往对各种传统形式的不朽性的信仰时,便陷入了及时行乐的境地,只留下以关心当前的满足来掩盖的“自恋人格”。 以致有人说: “现代性是以无家可归为标志的。现代化的力量就像一柄巨大的铁锤,无所顾忌地砸向所有旧的社区机构——氏族、 村庄、 部落、 地区…… 毫不奇怪, 这一过渡招致了严重的不满”[36]。这样,现代化的取向最终削弱了人们对未来的关注,毫不夸张地说,它使人们自我拆台式地专注于目前。

    现代化以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上的城市化、政治上的国家主义等集中化方式,开辟了人类迈向整体性社会发展的道路。而这种集中化或一体化的发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