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有待垦天荒——兼论社会文化史的崛起(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势渗进世俗生活,使分散的小传统对同一的大传统得到最大范围的认同。古人说:“夫礼之在天下,不可一日无者,礼行则道德一矣。道德一则风俗同矣。”⒁精英文化的价值观念渗进世俗生活,从而使世俗生活理性化,这就是世俗理性。精英文化通过以礼化俗的过程推向下层民众,所以又是精英文化社会化的结果。

          世俗理性造成中国社会文化显著的特点是,伦理观念和文化意识渗入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此说得最坦率的是明清理学家们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命题,它要求人们以伦理之道观照日常生活;又从日常生活体体会人伦事理,这为我们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以人人都要吃饭,这一最寻常的行为来说,伦理意识渗入饮食活动的倾向随处可见,从熟食的发明、原料的调配、烹饪的技巧、食具的选择、节令食品到菜名的寓意和审美,无一不受伦理的濡染,这里不一一而足。就以被古人视为国家重器的鼎来说,本是饭锅,它鼓腹,容量大;两耳,便于移动;三足鼎立,方便燃烧。炊具和餐具合而为一,比釜、镬、豆、簋更为实用。《说文解字》说他是“调和五味之宝器”。用这宝器,供奉祖先和神灵,行施重大礼仪,这就使日用饭锅蒙上神秘的色彩,尊为礼器。传说黄帝铸造三只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作为传国之宝。周灭商后,移九鼎于镐京,举行隆重的定鼎仪式,自此定鼎喻为国家政权的奠基,迁鼎则指国家的灭亡,问鼎乃是窥视政权的行为,由此演绎出许多历史故事。在古代西方和埃及,君主的权力是以权杖和连枷为代表,这是从生产工具和武器演化而来,比较直观好理解,在中国则以饭锅作为权力的象征,这在文明古国中是独一无二的现象。从这里也可了解“民以食为天”的另一面是“民以食为权”,饮食与权力、天理连为一体,这普通的事物就上升为意识形态。作为饭锅的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其实用价值已被淘汰,但它所秉有的伦理意义,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积淀在民族心理中源远流长。当代中国送给联合国的世纪宝鼎,纪念香港回归的盛和宝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得到海内外的认同。由食器到宝器,表现了由俗物而成为礼器和以礼化俗的过程。世俗理性,使普通日用品上升为“道”,

          古人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这是观念;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百姓日用。作为日用器物可以变化更新,贯串其中的观念一旦与伦理挂勾就经久不变。在西方商品大潮汹涌输入的清末,即使反对洋务的顽固派也不反对日用器物的引进和享用,这不仅是统治者的意志,也是百姓经常持有的态度。再以饮食为例,十九世纪中叶广州、上海开埠后,西餐业即进入中国,起初只为外国侨民服务,到二十世纪初才面向中国社会。1910年上海德大西餐社开张,这是较早为洋人也为华人服务的德式餐馆。时隔两年,到1912年8 月9 日《晨报副刊》报道,在北京一次有关中西餐的民意测验表示,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 ,几近四分之一。西餐与中餐的口味迥然不同,被调查的对象不论是市民还是买办、知识分子? 是真爱吃还是赶时髦? 短短几年中国人就以如此高的比例接受西方饮食,不可不谓发展迅速。但是作为西餐精神体现的以个体为本位的分食制,却难以在中国推行。一百年来吃西餐日益红火,中式的合食行为依然不变。到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和营养学家大力呼吁,为了健康、卫生提倡分食制,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合食制是以群体为本位,大家围在一起共吃一盆菜来表现亲情和友情,是中国伦理文化群体精神的体现。这说明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日用器物,一经渗入伦理价值,那就获得稳定传承的机制,绵延亘久。最易变动不居的饮食行为尚且如此,其他可想而知。所以百姓日用在中国文化中往往蕴有深刻的内涵,甚至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潜在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民族文化心理。

          一旦被民众认同的共同价值,代代相传,非有强大的冲击绝不会轻易变化。以美容化妆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按已所好,采用他人之长,是常有的事。早在唐代长安妇女盛行学胡妆,在脸上贴花子、点乌膏、涂赭面、梳回鹘髻、戴帷帽,“时世流行无远近”,白居易这一首《时世妆》反映,美容的流行不论远近,最不容易排外,到近代,香水、唇膏等西式美容品长驱直入,很快得到中国仕女的青睐,可美容的最高技艺整容,却难以在中国推进。十九世纪末,法国刚刚兴起面皮绷紧术,《申报》在1887年5 月5 日和26日就以毁体修容为题,连续发表文章评论,说这不宜在中国推行,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轻易毁伤,整容术使人“蹈不孝之愆”,有违伦理之举,中国人难以接受。直到十余年后,美国整容医生吉凌汉在上海开业才开始风行。美容和整容都是为了人体美,为什么美容容易整容难? 积淀在心理深处的伦理观念起了排拒的作用。可见伦理意识无处不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伦理意识。

          中国人生活伦理意识之强,强到肆意跨大生活问题对国家兴亡的作用,食、色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的基本生活方式,孟子说:“食、色,性也。”是一句大实话,这一句如实反映自然生态的的话语,扩展到国家观上,却以好食或好色作为亡国的根由。西周亡于褒姒,商纣亡于妲己等等女祸论横行中国数千年,有的还把王朝的灭亡看成饮食过度的恶果。《战国策》中就有夏禹禁酒,发出“后世必有以酒亡国”的预言。《五子之歌》说:“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有不亡。”《墨子. 非乐》指责夏启祸国的罪状是放纵游乐,史书上历数夏桀的酒池肉林,商纣的长夜之饮都是亡国之因。大吃大喝、纵情声色是王朝腐败的行为,但真正致亡的是造成这些腐败行为的社会机制不能遏制,这就不是食、色本身的问题。在食、色亡国论中什么阶级压迫、经济剥削、社会矛盾、国家关系,似乎都不存在,好食与好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把生活伦理推向极致的表现。这种思想习惯影响中国数千年,十年浩劫是从破四旧开场的,破四旧中震动面最大的,是在街头巷尾拦截行人剪辫子、剪小裤腿;八十年代初,打开国门,牛仔裤、迪斯科初临中国引起风波,再次发生剪裤腿、围剿迪斯科的情况,这些非理性的行为都源于把穿牛仔裤、跳迪斯科,看成精神污染,力图通过专政的办法加以干预。这虽然出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但沉潜在民族心理深处的生活伦理意识起了呼应的作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百年来西洋百货、公交用品涌进中国市场,洋布、火柴、洋皂、玻璃、电灯、电话、照相、邮票、马车、自行车、留声机、自来水、煤气灯、缝纫机、铁路、轮船等等衣食住行用品,几乎无所不包。中国民众对这些琳琅满目的新器物,赞美的、诅咒的,态度纷呈。物美价廉,无违伦理的,受到欢迎;有违伦理的即使方便生活,也遭到抵制。火柴、煤气灯备受称赞,集邮在中国迅速发展成时尚。但曾纪泽乘小火轮回老家,乡民闹了风潮,说是坏了风水。吴淞铁路筑了拆,拆了筑,从1876年到1898年历经二十年才在上海立足。中国人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并不完全取决于国家态度和统治者的意志,那种见不着、抓不住,而又挥之不去的伦理意识,一旦被撞击,自发地形成排拒的屏障,非有极大的勇气很难突破。

          民众文化心理是社会变革中最难触动而又必须触动的层次。胡耀邦说过这样的话: “社会舆论,即社会的道德风尚力量,比起法律来,大得不可估量。”⑿从这里也可以理解康有为为什么要在《上清帝第四书》中疾呼:“非尽弃旧习,再立堂构,无以涤除旧弊,维新气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为什么要以伦理觉悟作为最后的觉悟。他们都从亲身的社会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