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有待垦天荒——兼论社会文化史的崛起(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形成松懈而散漫的生活方式,养成的时间观念是粗线条的。古代夜间由更夫敲击竹杠报时,一夜分五更,一更约两小时,粗放而不精确。人们约会时间,惯用吃顿饭、抽袋烟的工夫来约略估算,这是因为生产和生活都无须争分夺秒。所以中国古代有世界最发达的天文学,却不能最早把计时准确的机械钟表运用到生产。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抨击清政府的腐败,反对输入奢侈品,也把钟表归入此列。由此可见在工业文明尚未照临的小农社会,财富主要表现为土地,任何出类拔萃的人物也不能超越历史环境,发现时间具有创造财富的效益,当然也就不能理解钟表的真正价值。西式马车输入中国后,也有类似的命运,这是加快信息交流,提高办事效率的交通工具,但马车在上海却很快被用于游乐活动,增加夜生活的喧闹,引起居民的不安。《申报》为此发表评论说:“西人之尚马车,原为办事迅速起见,非徒为游观计也。若华人之坐马车者,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⒅由此可见,民众那样抵制火车、轮船,固然是怕坏了风水,也由于小农社会生活的规模,不足以认识现代交通工具的真正价值。前现代社会陈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狭小的眼界又排斥新鲜事物,甚至使新生事物变形,加盟陈旧力量。如此恶性循环,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这种情况在文化问题上表现更为复杂,有的优良传统在商品经济中发生变异,甚至成为与现代化相抵牾的惰性力量。敬字惜纸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风尚,这在海峡两岸出版的文化史上都对此称颂备至,然而当现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商标这一品牌意识时,却明显地表现出落伍的倾向。1873年1月22日上海县令发出哓谕,通知各制鞋店铺不得在鞋上用文字标写店号,认为有损文字的神圣。对于某些纸制品更在禁止之列,同年12月3 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令各纸坊铺“不准于草纸等项纸边加盖字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以免秽亵。”老百姓并没有这些顾忌,按着方便行事,这年3月14日《申报》刊载消息说,一女子用字纸拭秽,扔入便桶,遭雷击跪倒。由此可见生活在下层的民众与上层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生活在底层的受经济生活的驱动,没有那么多的约束。日用品就是日用品,以便民适用为生产使用的价值,与伦理价值大相径庭。当现代商品经济刚刚在中国起步的时候,将日用品划分尊卑等级的伦理意识,误导敬惜字纸的传统去抵制某些商品,这是始料不及的后果。官方与民间对用草纸出现禁用与使用的两种生活态度,是伦理意识与商品意识的冲突与较量。这种矛盾只有当市场经济发展,日用百物进一步商品化的时候,才可能自然消解。

          这些社会现象又启示人们,思想启蒙要收到如期的效果,还要有经济生活发展的推动和社会风尚的变化,这是召唤民众最坚实的力量。没有这个基础,启蒙者迟早会陷入曲高和寡的境地。要根本改变层层相因的习惯势力,只有依靠现代化的启动,加速推进小农社会向工业化的转化。这是全方位的、极其深刻的社会转型,是真正推陈出新的动力之源。这种力量引发的各种现象可能是无序的,不易规范的,但只要有这种力量在涌动,即使顽强的伦理价值观念也可能会打破缺口,女性与婚姻观念的变化就是突出的例证。

          从十九世纪以来,妇女解放的程度就被认为是社会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马克思就指出,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鸦片战争后,礼教衰微,许多思想家们对中国妇女的命运作过深刻的反省,但是女性解放形成社会思潮是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这是在知识界这个层面。实际上早在十九世纪的八十年代,沿海一些大城市就有一批处在社会下层的女性,以自己的行动勇敢地突破礼教的禁区,挣得自己的社交自由和自主择偶,而这时社会上层尚未解冻。1878年中国驻英使臣郭嵩焘携其如夫人宴请外宾,这是中国上层女性第一次进入官府接待外宾,引起舆论大哗,一时被“传为笑柄,而群指郭公为淫佚放荡之人。”⒆郭本人因此受到朝野上下的指责,多年不息。如果认为这就是当时社会的实际氛围,那就失之全面,从社会的下层来看又是另一番景象。1878年随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农民进城打工日益增多,在江南城镇女性率先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成为工厂或家庭的雇工,大量单身女性的流入城市,以及城市妇女的就职,扩大了女性生存的空间和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的变化突破了礼教的约束,追求婚外情的,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自由恋爱的,出入公共场所找寻娱乐和消遣的也日渐其多,甚至出现“台基”这样的情人旅馆。有记载说:“乡间妇女至沪佣工,当其初至时,或在城内帮佣,尚不失本来面目。略过数月,或迁出城外,则无不心思骤变矣。妆风雅,爱打扮,渐而时出吃茶,因而寻拼头,租房子,上台基,无所不为,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有些大台基的女子往往是出自中产阶层的富裕之家。这种风气之盛,使得当时人惊呼:“是将使上海之人,男无不有外舍,女无不有拼头夫也!”⒇这些资料说明真正导致婚姻家庭关系松动的,并不在于思想启蒙的呼唤,在这背后潜动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批单身女子和男子的独居,造成家庭的空隙和寻求爱情的渴望。这种“同居”、“露水鸳鸯”,被时人指责为世风败坏的现象,是不能简单地用道德观念来评判的,虽然其中也不乏有道德问题,重要的是经济生活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要带来两性关系的新变动,这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比什么说教和宣传都有力量。

          自古以来男女有别成为礼教之大防,近代新式学校开办以后为了男女能不能同校的问题,几多周折,几番起落。1917年7 月19日京师万牲园开放,这是中国第一座西式动物园,游览规则制定男女不同游,一、三、五、日对男性开放,二、四、六对女性开放,“以昭严肃”(21),可见男女壁垒之森严。1919年4 月《新青年》发表《男女社交公开》一文,指出:“自从有了‘礼教’两个字,那么男女有起界域来了! 有起礼防来了!男女的交际秘密起来了! 男女的情感,变成不可以对人说的了! 因为这种种的缘故,就生出什么‘奸淫’、‘贞操’、‘节操’等的问题。”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争取男女社交公开才形成高潮。即便如此,在1920年有的女校还要检查女生的信件,规定男教师要年满50岁,留胡须,讲课时双目仰视,不准看女学生。争取婚姻的自由更多磨难。所以从男女社交自由和自主择偶来看,当社会上层束缚重重难以突破的时候,社会下层却我行我素,无法无天地畅开了大门。所以贴近社会下层看历史,与社会上层的视角可能是一幅全然不同的景象。

          对启蒙的研究如果只局限在思想文化领域,不看到经济生活的冲击对转换观念的重大作用,那就很难说是符合历史的实际。作为生活在下层的民众,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很少看书读报接受文化人的影响,主要从社会实践中感受,因为生存在社会生活的第一线,容易从生活境遇的变化中,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观念。这种自发的无序行为,对社会规范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但是,不论在主观上是如何无意识,客观上是对传统礼教的藐视和挑战,从而汇入妇女解放的潮流。所以在社会解放的某些问题上,社会下层远比上层跑得快、跑得欢。这种自发地群体性的趋向,容易引发社会风气的的变化,从而又推动知识分子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提出某些理论见解。从社会下层无序的变化,到文化精英们有序地思考和操作,社会风尚的变迁起了中介的作用,驱动这种变迁的真正动力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22),思想史上缺少这一笔,不能不是个遗憾,这是贴近社会下层看历史的一得。



五、借助编年,走进历史的场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