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创新必须和历史传统相统一——探析费正清的东亚与中国发展观(8)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16]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17]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60——61页。

[18]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19] 参考[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20] 以上参考[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302页。

[21] 参考[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31页。

[22] 参考[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31页。

[23]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页。

[24]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页。

[25]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26] 参考[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27] 参考[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7——48页。

[28] 参考[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29] 参考[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8——49页。

[30] 参考[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31] 参考[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9——50页。

[32]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33] 参考[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页。

[34] 以上参考[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页。

[35] 费正清观察到,由于中国人通常都是家族和社团的一部分,因此比美国人的集体化程度更高。从个人行为方面来说,儒家强调的是责任,而西方人强调的是权利。参考[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页。

[36] 参考[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

[37] [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

[38]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39] 参考[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40]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349页。

[41] 以上参考[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348——354页。

[42] 参考[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43] 以上参考[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379——386页。

[44]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446页。

[45]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446页。

[46]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446页。

[47]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446页。

[48] 以上参考[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445——449页。

[49]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页。

[50]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页。

[51]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页。

[52]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页。

[53]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475页。

[54] 以上参考[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476页。

[55] 参考[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22页。

[56] 以上参考[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578——579页;[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22页。

[57] 参考[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58] 参考[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59] 参考[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60] [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61] 参考[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62] [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63] [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64] [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页。

[65] 参考[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163页。

[66] 参考[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67] 参考[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68]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69] 参考[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70] 参考[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71] 参考[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7页。

[72] [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73] 费正清区别了个人主义和人权思想,并对中国关于“个人”的观念作了历史的检讨。他认为,在基督教和罗马法律告诉我们每人都有不死的灵魂和自由的权利之前,中国就已经产生了特有的通过仁慈行为达到仁政的传统。孔子的道德观强调人的责任而非权利,并把它视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粘合剂,个人主义在中国是个贬义词。事实上,虽然世界共同信奉人权思想,但它却受到文化环境的制约。中国的个人是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与国家和社会联系的。参考[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74] [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