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化的相对普及(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73]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宋代某些生活很困苦的贫民,也勤学苦读。如宋真宗时登科、宋仁宗朝拜相的杜衍,少年时代过着流浪生活,“往来于孟、洛间,贫甚,佣书以自资”。[74]宋仁宗朝登科、宋神宗时拜相的陈升之“少年时,家苦贫”。[75]南宋初期历任地方官,所至有能声的傅自得父亲死后,“家贫甚,夜燃薪自照,与兄弟读书,或至达旦,遂博通六经、诸史、百家之言,下笔为文,辄数千言”。[76]宋孝宗时登科、宋宁宗朝拜相的谢深甫“家本寒微,父母赁舂以食”。[77]他“刻志为学,积数年不寐,夕则置瓶水加足于上,以警困怠”。[78]
岂止贫民而已,某些社会地位极低下的贱民,也努力学习文化。屠宰在当时是被人看不起的下贱职业。元丰年间,黄州(治今湖北黄冈)有位屠户,其子“易业为儒”。[79]北宋后期,“为人佣作”的张绎“发愤从人受学”,“后颇能文”。[80]连驿卒之女也能写下优美的诗篇:
    一枕凄凉眠不得,挑灯起作感秋诗。[81]
陆游在赞叹之余,将她娶为妾。更有甚者,临安一团头之女“能诗”。所谓团头,不过是“乞丐之长”。如果这个团头“家富”,[82]那么腰无百钱,沿街乞讨的张雍,居然对《毛诗》颇有研究,并在宋太祖时中进士,宋真宗时出任开封知府。足见,宋代文化的普及面确实较广泛。
三、“板本大备,儒者逢时”
宋代文化为什么能够相对普及?尤其是为什么能够较广泛地普及到社会各阶层?其原因之一在于当时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具体说来,不外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各阶层的生活改善;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比较普遍。
尽管宋代贫寒子弟勤学苦读并功成名就的事例不少,但无法否认这样一个起码常识,即文化的相对普及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北宋人吴孝宗认为,饶州“好善为学”形成风气,是由于这里“民家富而户羡”。[83]南宋人李正民指出,海盐(浙江今县)“市廛编户往往家给人足”,因而他们“喜教子弟以诗书”。[84]当时人的这些说法,不无一定道理。
从种种迹象看,宋代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比前代有提高。在宋朝统治者眼里,当时社会上简直是奢侈成风:
    人怠久安,骄于逸欲,物丰大盛,耗以虚浮。[85]
    民俗多尚奢侈,才遇丰年,稍遂从容,则华饰门户,鲜丽衣服。[86]
因此,朝廷多次下诏禁奢,可是收效甚微。奢侈之风虽然应当制止,但这似乎又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确实有所改善。朱熹的感叹:
        今衣服无章,上下混淆。[87]
表明民间衣着方面的水平提高。宋代的俗语:
        早辰起来七般事,油盐酱豉姜椒茶。[88]
则意味着普通老百姓饮食方面的需求增长。北宋人朱长文说:苏州“井邑之富过于唐世。”并强调:“以一郡观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则天下尽可知。”[89]他认为宋代比唐朝富庶,应当说是事实。
宋代各阶层生活状况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焦炭炼铁法的普遍采用即所谓“燃料革命”,以至铁制生产工具质量明显提高、产量成倍增长,并进而促成了整个社会生产的大发展。宫崎市定先生当年“以高热的使用来说明宋代文化”,据他讲并得到了加藤繁先生的“完全同意”。[90]此说固然很有见地,但毕竟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首先不能忽视,促进宋代社会生产大发展的因素除了“燃料革命”而外,还有租佃制在农业生产领域、雇值制在手工业生产领域的推广以及徭役制度的变革。如苏轼就认为,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免役法代替差役法,“天下便之。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91]包括徭役制度变革在内的封建生产关系内部的调整,对社会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显然同样不小。
其次应当注意,印刷技术的长足进步即所谓“印刷革命”同样为宋代文化的相对普及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宋代不仅是雕板印刷的黄金时代,而且有活字印刷的发明和应用。“燃料革命”诚然是一场了不起的能源革命,而“印刷革命”则是一场小看不得的信息革命。因此,信息传递和储存的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信息的传递由主要靠听觉到主要靠视觉,而信息的储存除了大脑之外,还有大量的书籍。如所周知,“印刷革命”在15、16世纪的欧洲是文艺复兴的重要物质条件。由于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的差异,“印刷革命”在宋代所发生的影响与欧洲虽然不同,但作用同样很大。具体说来,有以下两点。
一是书籍价格大幅度下降。明代学者胡应麟说:
    凡书市之中,无刻本则抄本价十倍。刻本一出,则抄本咸废不售。[92]
宋代的史料证实了胡应麟的说法,当时刻本书籍的价格只是抄本书籍的10%。[93]书籍便宜多了,它不再为世家大族所独有,小康人家也有可能拥有。
二是书籍数量成倍地增加。直到北宋初年,书籍仍然很少。从北宋中期开始,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产量大增,它才在社会上较广泛地流行起来。景德年间,国子祭酒邢昺对宋真宗讲到过这个变化:
    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94]
后来,苏轼也说: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95]
宋代书籍增多,是好事还是坏事?朱熹等人认为是坏事。他们把当时某些人读书不认真,归罪于书籍太易得,说什么“今人所以读书苟简者,缘书皆有印本多了”。[96]这实在是太偏颇。书籍增多无疑是一件有利于文化普及的大好事。它为社会各阶层掌握文化并进而参与政治提供了物质条件,而极少数世家大族则难以完全垄断文化,因此也难以完全垄断政治。
四、“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代文化能够相对普及,其原因之二在于当时具备相应的政治环境。讲到这里,人们或许以为主要在于宋朝是个文官政府,号称“以文治天下”。[97]不错,宋朝与作为武人政权的五代正好相反,它采取了某些促进文化发展的措施,诸如重视书籍的搜集、整理、编纂以及庆历、熙宁、崇宁三次兴学等等。然而更重要的是宋朝的政治属于典型的官僚政治,不仅同魏晋严格的门阀政治大异其趣,而且与隋唐的半门阀半官僚政治也不尽相同。
毫无疑问,任何封建政权概莫能外地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但封建地主阶级的领导阶层因时期的不同而不同。具体地说,宋代是以官僚地主阶层为主体的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宋朝皇帝“于士大夫无所负”、[98]“与士大夫治天下”,[99]依靠主要由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即官僚地主阶层管理国家,统治人民。官僚地主与门阀地主的不同之处在于:门阀地主是个封闭性、世袭性的集团,即所谓“公门有公,卿门有卿”;[100]官僚地主则是个开放性、非世袭性的群体,即所谓“骤得富贵”、“其家不传”。[101]正是被宋朝政治的这个性质所规定,宋朝政府推行了某些有利于文化普及到社会各阶层的政策,其中主要有以下两条。
一条是“广开来学之路”。[102]关于中央各级官办学校的入学资格,宋朝的规定不同于唐朝。现依据《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和《宋史》卷157《选举志三·学校试》,列表比较如下:

学校名称

朝代

国子学

唐朝

三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

唐朝

五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四门学

唐朝

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子弟

 

由上表不难看出,与唐朝相比,宋朝的中央官办学校招生范围扩大,入学资格降低。这还只是纸面上的规定,太学实际上已敞开大门,招收“远方孤寒之士”。[103]按照规定,只有九种人不许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