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化的相对普及(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中进士谈何容易。但在农工商之家中所出现的读书应举热,扩大了文化的普及面。他们的子弟如果久考不中,退而经商务农,有文化总比不识字强。如鄱阳黄安道因“累试不第”而“罢举为商”,不久“小有所赢,逐利之心遂固”。福州林自诚“为商贾之事”,生意似乎不错,原因或许在于他“尝业儒”。宿州(治今安徽宿县)士人钱君曾“游上庠”,后来回乡务农,“买田数万亩”,因善于经营而“为富人”。[152]
就官僚家庭来说,教育后代主要是为了防止家道沦落。在社会流动比前代增大的宋代,官员之家倾家荡产的事屡见不鲜。黄庭坚在《家戒》中说:
    谛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复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囷不给。又数年后见之,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153]
究其原因则在于“若子孙一不肖,则家道沦落”。[154]叶梦得谈得比较具体:
        博弈饮酒,追逐玩好,寻求游戏,任意所欲,有一于此,近二三年,远五六年,未有不丧身破家者。[155]
于是,当时出现了这样的谚语:
        莫道家未破,破家子未大。[156]
因此,官员之家都十分重视教育后代,只是着重点各不相同。如宋祁强调“人不可以无学”,他说:“要得数百卷书在胸中,则不为人所轻诮矣”。[157]王安石认为“非读书不足以应事”,他说:“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158]刘挚“教子孙,先行实,后文艺”,他说:“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159]而叶梦得则要求后代“旦起须先读书三五卷”,“无事终日不离几案”,他说:“苟善于此,一生永不会作向下一等人。”[160]叶梦得希望自己的子孙成为人上人,在封建时代虽然并不奇怪,但毕竟不足为训。
为了防止家道沦落,士大夫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案。陆游官运不亨,自称“看尽人间利与名,归来始觉此身轻”。[161]他对官场不免感到厌倦,认为:
    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仕,策之中也。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舍此三者,则无策矣。
陆游提出的对策虽然有上、中、下三种,但子孙“不可不使读书” [162]是其共同之处。他主张:
        力穑输公上,藏书教子孙。[163]
在当时很有代表性。如果说“古者士则不稼”,[164]那么宋代的士大夫则普遍认为:
        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粗了伏腊,不致丧失气节。[165]
因此,宋代出现了不少所谓“耕读家庭”。
袁采提出的方案比陆游设想得更周密,并且更加突出地强调了子弟学习文化的重要性。他在《袁氏世范》卷2《处己·子弟当习儒业》条中说:
    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之计,莫如为儒。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取科第、致富贵,次可以开门教授,以受束脩之奉。其不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事笔札、代笺简之役,次可以习点读,为童蒙之师。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子弟之流荡,至于为乞丐、盗窃,此最辱先之甚。
在宋代,“虽将相大臣之子孙犹多白衣未仕者”,[166]一般已“无世禄可守”。尽管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享有恩荫入官的特权,但被视为无出身,以区别于有出身的进士,甚至在其散官阶上添上一“右”字,加以歧视。难怪当时人告诫其子弟:
        王氏之琪、珪、瓘、玘器尽璠玙,韩家之综、绛、缜、维才皆经纬,非荫而得,由学而然云。[167]
用这些具体事例,勉励子弟刻苦学习。程颢的母亲为了鼓励程颢考进士,在他使用的书籍上写下:“我惜勤读书儿”、“殿前及第程延寿(程颢幼时名)”。[168]可见其望子成龙,心情何等急切。
为了确保后代学有所成,家长可谓千方百计。他们采取的办法,大致有下面三条:
一是舍得投资。即使普通农家,也往往挑选有培养前途的子弟,“从师就学,兴起门户。其余勤谨农桑,爱惜钱谷”。[169]前面提到的富商许唐为了培育儿子,更是“罄家产”。[170]所谓“罄”,即尽,即不留其余。他简直是不惜血本。至于投资方向,不外是用于聘请名师和购买书籍。人们普遍认识到择师教子,“实非细事”,在行动上“隆礼厚币,延好师席”。[171]如许唐便将其儿子托付北宋初年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戚同文。四明(即今浙江宁波)袁氏对于家庭教师,“未尝三日无馈遗”。史称,“其家延先生,敬礼备至,遂得成名,且相继科名”。[172]“藏书教子孙”,在宋代蔚然成风。当时,“贵家子弟,必藏好书”。[173]宰相韩琦“家藏图书万余卷,卷末皆题曰:“传贤子孙”。[174]太常少卿陈亚“蓄书数千卷”,视为“平生之所宝”,并“以诗以戒子孙”:
    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175]
普州(治今四川安岳)士人杜孟藏书甚多,他对子孙说:
        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
因此,人们把普州杜氏称为“宝田杜氏”。[176]清河(河北今县)士人丁顗“尽其家赀以置书,至八千卷。”他说:
        吾聚书多矣,必有好学者为吾子孙。
果然,他的孙子丁度“力学有守”,[177]在宋真宗时登服勤词学科,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岂止富贵之家,即使普通农家,只要稍有条件,也尽量为子孙购置些必读书籍。如陈傅良“儿时从乡先生学”,看到“浙间人家,家有《春秋传》”。[178]
二是亲自督促。据说,寇准“少时不修小节,颇爱飞鹰走狗”。他的母亲“性严,尝不胜怒,举秤锤投之,中足流血。”体罚虽不足取,但这一秤锤作用很大。寇准“由是折节从学”,不久即中进士,后来官至宰相。母亲死后,他“每扪其痕,辄哭”。[179]孔延之“其家食不足,而俸钱常以聚书”,“诸子皆自教以学,子多贤,天下以为盛”。[180]他的儿子文仲、武仲、平仲,不仅先后中进士,而且文名满天下,号称“清江三孔”。范纯仁在绍圣年间,远贬永州(治今湖南零陵),“课儿孙诵书,躬亲教督,常至夜分。在永三年,终始如一”。[181]陆游不仅“夜永卧听儿读书”,而且亲自动手为寒窗攻读的儿子服务,有《寒夜》诗为证:
    稚子忍寒守蠹简,老夫忘睡画炉灰。
他发现儿子学业长进,不禁欣喜万分,挥笔写下《示儿》诗:
        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欲狂。
        不欲饮酒竟自醉,取书相和声琅琅。
陆游有《短歌示诸稚》一首:
        义理开诸孙,闵闵待其大。
        贤愚未易知,尚冀得一个。[182]
可见,他承担着辅导孙子学习的责任。
三是提倡苦读。如范仲淹就要求其家“儿男切须令苦学,勿使因循”。[183]某些富贵之家为了“有资于勤苦”,甚至立下一条家规:“子弟未冠者,学业未成,不听食肉”。[184]由于从小受到培养,长大学习成为习惯。如钱惟演“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他“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未尝顷刻释卷”。[185]至于贫寒人家的子弟更过着节衣缩食、勤学苦读的清苦生活。为了维持生活,他们往往边读书边教学。如宋太祖、宋太宗朝宰相沈伦青年时代,一面“习‘三礼’”,一面“讲学自给”。[186]临江(即今江西清江)人王省元“居于村墅。未第时,家贫苦,入城就馆,月得束脩二千。”福建士人王克己“居华亭,以教学为生。”南城(江西今县)童蒙“未第时,居城北郭外曰塔步,贫甚,聚小儿学以自给”。[187]而宋高宗朝状元王十朋在入太学前,除“日诵数千言”外,还“聚徒梅溪,受业者百数”。[188]他们边读边教,既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又对文化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赘语
宋代文化的相对普及是个并不算小的题目,绝非这篇文章所能完全道明。行文至此,虽言犹未尽意,但篇幅已不短,理当打住。在结束本文的时候,有下面三点需要说明。
首先,笔者无意夸大宋代文化的普及程度。据统计,崇宁三年(1104),整个宋朝辖区的总人口约1亿,学生总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