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后进国之经济发展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1. 导言
汪晖(1998)的文章着重讨论思想层面,经济方面的讨论当然不是重点,不过认为「中国社会在经济领域迅速地进入全球化的生产和贸易过程」,是他论述中一个重要的对历史发展的认定,同时也显然是一问题与焦虑的来源。汪文不可能正面处理「进入全球化过程」的优劣问题,但这问题之重要性极为明显,故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全球化至今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日常用语,不过它到底是什么意涵,它是否是一无可抵挡的趋势,后进国家在参与全球化之后,是否会失去自主性,而担任其在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命定的边缘位置?
关于对全球化影响的看法,在全世界占主导地位的是以主流经济学为代表的新自由学派(neo-liberalism),也就是这三十年来在欧美领导风潮的新保守思潮。这派学者认为自由市场是解决经济问题、促进成长的最佳机制,依据比较利益理论,任何国家都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找到适合其条件的分工位置,而分工必能提高效率,因此自由贸易能使所有参与者都获利,是最佳的体制。至于资本的流动,此派学者认为外人直接投资(对产业实质的生产性投资),必然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对当地影响必是有利的。不过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资本帐的全面开放是否如自由贸易一般,带来双赢的结果,则即使在新自由派中也是有争议的1。
新自由派对于全球化趋势产生的原由,则多半采「中性」的解释,如运输以及通讯技术的变革,使得流通成本大为降低,因而使各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流动更为容易等,或是由于GATT/WTO的贸易谈判2,以及近年来美国主导的自由化的政策。既然自由贸易是最佳策略,美国政府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等组织,近二十多年来,持续施压要求众多后进国家开放市场进行自由化的作为,在新自由派眼中,当然是正义之举。
这个居主导地位的新自由派的看法,至今在国际上仍居领导地位,所受到的挑战基本上是来自广义被称为修正学派(the revisionist school)的阵营,而后者的批评比较是修正式的,而非全盘否定。近年来的争议主要包括关于东亚经济发展中国家以及产业政策的角色,关于前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经济改革的策略问题,关于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强迫落后国家采行自由市场策略的问题,关于全球金融自由化带来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不稳定的问题等(这些理论争议将在文后3.1节中再讨论)。
不过修正学派并不全然反对全球化,也不会主张落后国家不参与国际市场与世贸组织,主要是挑战自由市场理论,并对制度与政策提出不同的论述。
主张后进国不参与国际市场的,主要是在早期曾风行一时的依赖理论,不过此理论影响早已式微,即使在第三世界反帝国主义的阵营中也影响力大不如前。倒是先进国美国中一向主张保护主义的工会力量,以及其反全球化的盟友,有时会引用此理论来合理化其保护主义的立场,声称其保护主义不会伤害到第三世界的劳工3。
很多后进国已相当程度踏上全球化的路径,其中较成功发展的东亚等国,是全球化过程的得利者,而其它后进国虽未必得利多少,但在当前情势下,也只能希望在参与国际市场时得到较好的条件。只有如中国大陆这样开放较晚腹地广大的经济体,才有条件与余裕考虑是否加入世贸组织,并衡量加入的利弊。
本文所要作的是对全球化的现象以及其体制的变革作一简单的检视,主要将讨论近年来修正学派学者,关于全球化对后进国之影响所提出的看法。
2. 全球化的趋势
2.1 全球体制的变革
国际市场整合程度的持续上升,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在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五十年,就也曾见到如此的现象,不过两次大战之间的数十年,是相反的潮流当道之时,保护主义与管制盛行,当然还有强权之间争夺领域的战争。直到第二次大战结束,在美国重新稳固霸权之后,欧美先进国才又开启这战后的整合过程。
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蓝图,主要是依据凯恩斯学派的设计,1944年在美国Bretton Woods开会定下方案。相对于二次大战前的失败经验,新体制着重稳定的秩序与管制,先进国家以财政与货币政策强力调节国内经济,对外维持固定汇率与资本管制,同时决议成立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作为维持这体系秩序的制度安排。不过也相对应于战前保护主义下不成功的成长经验,先进国于1947年成立GATT,决议互相开放市场,逐步协议降低关税。
不过GATT刚成立时只有23个会员,这战后秩序与制度的建立当然是由欧美先进国所决定,开放市场所指涉的也是先进国之间的关系。二次战后众多殖民地先后在政治上独立,不过在那时,或许是后进国实力还是太微不足道,美国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忙着逼迫后进国开放市场,同时对后进国的输出也比较开放,因此对后进国而言,在1980年代以前这段时间,它们不单可以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同时先进国市场开放的程度也比较高。
一般认为「市场开放程度随着GATT贸易谈判的成功与日遽增」的说法,其实只是从欧美的观点来看才是属实。譬如说,早期的贸易谈判主要是先进国之间互相在利益交换原则之下,谈判调降关税的幅度与范围,但先进国本身保护程度原本就不高,如1973到1979年的东京回合贸易谈判4,先进国的关税从平均7%降到4.7%。相较之下后进国关税原本就高,后其在压力下调降关税的幅度就很大5。
最重要的变化,当然是在于欧美政治与思潮的全面保守化。在1970年代之后,原先战后秩序的维续,在国际与欧美国内都遇到很大的阻碍,凯恩斯经济政策与社会民主福利模式的发展遇到瓶颈,失业、生产力停滞、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等难题并陈,已难再用原有政策工具解决。在此情况下新自由派全面抬头,在政治上以英国首相撒切尔以及美国总统里根的上台为代表,思潮上则是提倡自由市场的新古典经济理论成为主导性意识形态。
到了1980年代新自由派经济政策成为风尚,在撒切尔与里根领导推动下,私有化(在美国是去管制化deregulation)、自由化与全球化成了具高度正当性的目标。同时在先进国之间,固定汇率体系已经在1970年代初期解体,其后各先进国采取浮动汇率,并逐渐各自放宽资本管制,开启了日后金融市场走向整合的发展。另一方面,后进国在1980年代初期陷于国际债务危机之中,在美国推动下,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全面转向推动新自由派的政策,它们的新作法是在有困难的后进国中,提出紧缩方案(austerity program),要求对方自由化开放市场、私有化、减少财政赤字并减少社会补贴等,实行这样的改革是得到援助的先决条件。至今这样的新自由派方案,已被称为华盛顿共识(The Washington consensus)6。
同时,美国从1970年代初期开始,生产力成长开始停滞,年成长率从原先的平均2.6%降到1%左右,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到了1980年代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居然开始受到日本的挑战,惊愕之余,甚至有人开始怀疑美国是否要步大英帝国之后尘而开始走上衰败之路。更重要的是从1980年代开始,美国贸易赤字日渐庞大,在短短几年中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
美国一些较老旧的工业,如纺织、汽车与钢铁,受到进口品很大的威胁,也开始向政府要求协助7。美国政府也开始用各种方法来提供协助,如要求日本等国「对出口自动设限」,或自行对进口品征收反倾销税等。不过最重要的是开始积极推动自由化,积极逼迫日本以及东亚新兴工业国调升汇率并开放市场。1985年先进国间达成Plaza Accord,美国先迫使日圆升值,下一年就来逼东亚南韩与台湾的汇率升值,同时美国国会通过所谓的超级301法案,开始每年以此为武器以贸易制裁为要胁,要求个别国家开放特定的市场,让美国资本
汪晖(1998)的文章着重讨论思想层面,经济方面的讨论当然不是重点,不过认为「中国社会在经济领域迅速地进入全球化的生产和贸易过程」,是他论述中一个重要的对历史发展的认定,同时也显然是一问题与焦虑的来源。汪文不可能正面处理「进入全球化过程」的优劣问题,但这问题之重要性极为明显,故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全球化至今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日常用语,不过它到底是什么意涵,它是否是一无可抵挡的趋势,后进国家在参与全球化之后,是否会失去自主性,而担任其在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命定的边缘位置?
关于对全球化影响的看法,在全世界占主导地位的是以主流经济学为代表的新自由学派(neo-liberalism),也就是这三十年来在欧美领导风潮的新保守思潮。这派学者认为自由市场是解决经济问题、促进成长的最佳机制,依据比较利益理论,任何国家都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找到适合其条件的分工位置,而分工必能提高效率,因此自由贸易能使所有参与者都获利,是最佳的体制。至于资本的流动,此派学者认为外人直接投资(对产业实质的生产性投资),必然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对当地影响必是有利的。不过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资本帐的全面开放是否如自由贸易一般,带来双赢的结果,则即使在新自由派中也是有争议的1。
新自由派对于全球化趋势产生的原由,则多半采「中性」的解释,如运输以及通讯技术的变革,使得流通成本大为降低,因而使各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流动更为容易等,或是由于GATT/WTO的贸易谈判2,以及近年来美国主导的自由化的政策。既然自由贸易是最佳策略,美国政府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等组织,近二十多年来,持续施压要求众多后进国家开放市场进行自由化的作为,在新自由派眼中,当然是正义之举。
这个居主导地位的新自由派的看法,至今在国际上仍居领导地位,所受到的挑战基本上是来自广义被称为修正学派(the revisionist school)的阵营,而后者的批评比较是修正式的,而非全盘否定。近年来的争议主要包括关于东亚经济发展中国家以及产业政策的角色,关于前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经济改革的策略问题,关于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强迫落后国家采行自由市场策略的问题,关于全球金融自由化带来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不稳定的问题等(这些理论争议将在文后3.1节中再讨论)。
不过修正学派并不全然反对全球化,也不会主张落后国家不参与国际市场与世贸组织,主要是挑战自由市场理论,并对制度与政策提出不同的论述。
主张后进国不参与国际市场的,主要是在早期曾风行一时的依赖理论,不过此理论影响早已式微,即使在第三世界反帝国主义的阵营中也影响力大不如前。倒是先进国美国中一向主张保护主义的工会力量,以及其反全球化的盟友,有时会引用此理论来合理化其保护主义的立场,声称其保护主义不会伤害到第三世界的劳工3。
很多后进国已相当程度踏上全球化的路径,其中较成功发展的东亚等国,是全球化过程的得利者,而其它后进国虽未必得利多少,但在当前情势下,也只能希望在参与国际市场时得到较好的条件。只有如中国大陆这样开放较晚腹地广大的经济体,才有条件与余裕考虑是否加入世贸组织,并衡量加入的利弊。
本文所要作的是对全球化的现象以及其体制的变革作一简单的检视,主要将讨论近年来修正学派学者,关于全球化对后进国之影响所提出的看法。
2. 全球化的趋势
2.1 全球体制的变革
国际市场整合程度的持续上升,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在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五十年,就也曾见到如此的现象,不过两次大战之间的数十年,是相反的潮流当道之时,保护主义与管制盛行,当然还有强权之间争夺领域的战争。直到第二次大战结束,在美国重新稳固霸权之后,欧美先进国才又开启这战后的整合过程。
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蓝图,主要是依据凯恩斯学派的设计,1944年在美国Bretton Woods开会定下方案。相对于二次大战前的失败经验,新体制着重稳定的秩序与管制,先进国家以财政与货币政策强力调节国内经济,对外维持固定汇率与资本管制,同时决议成立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作为维持这体系秩序的制度安排。不过也相对应于战前保护主义下不成功的成长经验,先进国于1947年成立GATT,决议互相开放市场,逐步协议降低关税。
不过GATT刚成立时只有23个会员,这战后秩序与制度的建立当然是由欧美先进国所决定,开放市场所指涉的也是先进国之间的关系。二次战后众多殖民地先后在政治上独立,不过在那时,或许是后进国实力还是太微不足道,美国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忙着逼迫后进国开放市场,同时对后进国的输出也比较开放,因此对后进国而言,在1980年代以前这段时间,它们不单可以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同时先进国市场开放的程度也比较高。
一般认为「市场开放程度随着GATT贸易谈判的成功与日遽增」的说法,其实只是从欧美的观点来看才是属实。譬如说,早期的贸易谈判主要是先进国之间互相在利益交换原则之下,谈判调降关税的幅度与范围,但先进国本身保护程度原本就不高,如1973到1979年的东京回合贸易谈判4,先进国的关税从平均7%降到4.7%。相较之下后进国关税原本就高,后其在压力下调降关税的幅度就很大5。
最重要的变化,当然是在于欧美政治与思潮的全面保守化。在1970年代之后,原先战后秩序的维续,在国际与欧美国内都遇到很大的阻碍,凯恩斯经济政策与社会民主福利模式的发展遇到瓶颈,失业、生产力停滞、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等难题并陈,已难再用原有政策工具解决。在此情况下新自由派全面抬头,在政治上以英国首相撒切尔以及美国总统里根的上台为代表,思潮上则是提倡自由市场的新古典经济理论成为主导性意识形态。
到了1980年代新自由派经济政策成为风尚,在撒切尔与里根领导推动下,私有化(在美国是去管制化deregulation)、自由化与全球化成了具高度正当性的目标。同时在先进国之间,固定汇率体系已经在1970年代初期解体,其后各先进国采取浮动汇率,并逐渐各自放宽资本管制,开启了日后金融市场走向整合的发展。另一方面,后进国在1980年代初期陷于国际债务危机之中,在美国推动下,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全面转向推动新自由派的政策,它们的新作法是在有困难的后进国中,提出紧缩方案(austerity program),要求对方自由化开放市场、私有化、减少财政赤字并减少社会补贴等,实行这样的改革是得到援助的先决条件。至今这样的新自由派方案,已被称为华盛顿共识(The Washington consensus)6。
同时,美国从1970年代初期开始,生产力成长开始停滞,年成长率从原先的平均2.6%降到1%左右,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到了1980年代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居然开始受到日本的挑战,惊愕之余,甚至有人开始怀疑美国是否要步大英帝国之后尘而开始走上衰败之路。更重要的是从1980年代开始,美国贸易赤字日渐庞大,在短短几年中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
美国一些较老旧的工业,如纺织、汽车与钢铁,受到进口品很大的威胁,也开始向政府要求协助7。美国政府也开始用各种方法来提供协助,如要求日本等国「对出口自动设限」,或自行对进口品征收反倾销税等。不过最重要的是开始积极推动自由化,积极逼迫日本以及东亚新兴工业国调升汇率并开放市场。1985年先进国间达成Plaza Accord,美国先迫使日圆升值,下一年就来逼东亚南韩与台湾的汇率升值,同时美国国会通过所谓的超级301法案,开始每年以此为武器以贸易制裁为要胁,要求个别国家开放特定的市场,让美国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