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后进国之经济发展(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着不加入这体系对于后进国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在二次战后初期,主流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后进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一般皆持乐观的看法,其中最甚者如现代化学派就认为,若假以时日后进国必能跟随先进国的步子而发展,不过结构学派则强调后进国的结构弱点,因此需要鼓励或扶植私人投资,并采取进口替代政策等。到了1970年代前后,因为多数后进国经济发展并不成功,作为对原先现代化理论之批判,依赖理论(dependency theory)因应而生。依赖学派主要依据拉丁美洲国家的失败经验,而认为后进国与先进国的关系正是问题之所在,后进国与先进国的经贸关系越密切,则受到伤害越大越无法成长发展,无论是贸易与投资的关系,都是先进国得利而后进国反而受损。
在此同时,主流经济学中新自由派大势崛起,他们却是从另一角度批评结构学派,此派学者认为东亚四小龙能够成功发展,而拉丁美洲反而失败,主要是因东亚采取出口导向与对外开放的策略,而拉丁美洲则相反,因此其实是证明了自由市场理论的优势。
修正学派则对东亚经验有截然不同的解释,此派学者认为东亚发展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是发展取向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在发展过程中国家以强力干预方式来扶植新兴工业,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政策并用,国际市场不单提供实践经济规模的可能,更提供了国家规范资本检验成果的工具26。
东亚四小龙的发展经验给依赖理论很大难题,因为这些经济体出口依赖度很高,但这样的「依赖」关系显然并没有阻碍其成长,甚至反而有助于其成长。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依赖」难以清楚定义,贸易与投资为何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结果,为何必然成为中心剥削边缘的机制,则也是在理论上很有争议的问题。同时即使马克思学派本身看法也相当分歧,Warren(1980)在他这本以「帝国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先锋」为名的书中,就批评依赖理论是后进国国族主义的迷思(nationalist mythology)。这二十年来在学界其实依赖理论已不太得到重视。
东亚经验其实再次证实,后进国必须要学习先进国的技术与经验,自给自足自力更生对小国是不可行的选择,Gerschenkron(1962)就曾对「落后」提出了很辩证的看法,亦即落后必然是包袱,但也可以是动力,越落后就越有进步的可能,可以学习的先进技术就越多,也越可以跃进(leapfrog)的方式,来直接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进行工业化,这在21世纪在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之时,显得有点太过乐观27,但也表示追赶的急迫性,不过无论如何,闭关自守不是合理的作法。
新自由派政策已经主导世界经济发展近二十多年了,近来的争议多与对此主导性理论与政策之批判有关,即众多学者针对这些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经济革新(economic reform)提出批判。譬如对于东欧等国经济转型的问题,修正学派就批评新自由派所提出并被采用的休克治疗(shock therapy),认为其因迷信于自由市场理论,而无视于市场机制必须依赖各种非市场制度的支持才能运行,以致于这些经济体在采用这样政策后,至今都尚未恢复到革新前的水准28。譬如这几年来的国际性金融危机,引发了众多对金融开放的质疑,以及对国际货币基金的批评29;同时这二十多年来,世银与货币基金在第三世界所推动的经济革新,尤其是其紧缩方案,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成长的影响,也引起不少的批评与争议30。
由此脉络来看,现今依赖理论其实已经失去影响力,只是此次在美国工会保护主义者,反对全球化影响之时又再次出现,作为支持他们反对后进国出口导向发展的理论依据。
现今当然全球化成了众人所注目的议题,世贸谈判的进展,先进国尤其是美国提出在贸易规范中加入劳动与环保标准之要求,极具争议。如本文第一节所述,对于全球化,新自由派是采积极肯定态度,在下节将呈现修正学派对此所提出的不同的看法。
3.2 修正学派的看法
后进国发展的途径为何?后进国能从全球化中得利吗?这些问题古来有之,其所牵涉的理论议题也绝非新的问题,只是现在环境当然有所不同。
在先进国本身的发展来看,分工所带来的生产力的进步是无可置疑的,如亚当史密在其名著《国富论》开宗明义所言,同时他认为分工的程度会依市场的大小而定,市场范围越大,分工可以越精细,生产力进步越大。马克斯虽将资本主义下生产力不断变革的动力来源,定位在资本对利润的追求以及市场的竞争,不过他对分工与生产力之间的看法,与亚当史密并无基本差异31。
不过对于后进国而言,参与国际分工是否能够提升自身的生产力,并不是一个有清楚答案的问题。新自由派认为答案是清楚肯定的,依赖理论认为是否定的,修正学派则是有条件的肯定与否定。
新自由派认为依据比较利益理论,在自由贸易情况之下,任何后进国都能在国际分工的光谱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产与贸易产品,但是问题是后进国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所能找到「适合的」生产活动都会是低附加价值类的,更重要的是比较利益理论并不说明,后进国如何可以在自由贸易情况下,在比较利益的阶梯上晋级。譬如说非洲国家的比较利益可能只是输出矿产或初级农产品,但要如何踏上工业化之路则似乎无迹可循。
修正学派则指出至今为止,任何一个成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国家,或许除了工业革命先驱英国之外,都曾经过国家干预、保护幼稚工业、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美日德皆是如此,今日的东亚后进国也如此,绝非在自由贸易情况下「自然」发展升级的32。
其实在战后,全球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整体来说并不好,东亚是唯一能够缩小其与先进国之间差距的地区33。根据World Bank(2000: 14)在过去三十年来,排在中间三分之一的国家,其人均所得从原来先进国水准的12.5%降为11.4%,而最穷的三分之一国家,这比例从3.1%降为1.9%。有研究甚至指出,从1870到1990年间,最贫穷与最富有的国家人均所得的差异增加了六倍34。先进国大致维持稳定的成长,并且其相互间所得水准有趋于平均化之趋势,但是绝大多数的后进国却与先进国差距越来越大。
重要的是在二次战后,落后国家之间经济成长的纪录差异相当大,而发展最成功的东亚,也正是由发展取向国家强力干预经济发展的地方。在其它地方,拉丁美洲发展趋势有相当的起伏,从原先二十世纪初相当接近先进国的水准,至今则已经被东亚等国超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则是悲惨的大陆,人均所得从战后至今几乎是零成长。东亚四小龙则能持续维持成长,战后人均所得年成长率平均超过5%35,其它亚洲的所谓的第二梯次新兴国,则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有相当高的成长率,不过成长趋势为时较短且较不稳定36。
东亚确实是采取了出口导向政策,并且藉由出口数量的急速成长,而对生产技术进行了快速的学习,不过更重要的是,发展取向国家同时也利用进口替代政策来扶植中上游的重化工业以及高科技工业,亦即国家主导产业的发展策略,主动的促进经济体在国际分工阶层中位置的提升,推动比较利益的升级。同时如Amsden(1989)所言,国家对资本的补贴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东亚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国家设法以国际竞争力的表现来规范资本。
同时如修正学派学者Amsden(forthcoming)所指出,东亚在过去的发展策略下,主要在担任生产及学习的单位是本地的企业,而非外国跨国企业,也正是这些本地企业学习了先进技术,因此未来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相反的,早期实行进口替代、而非出口导向的拉丁美洲国家,至今主要产业已经皆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局面,因此国家未来更无法掌握本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主动权。亦即这方面与依赖理论所预期的
在二次战后初期,主流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后进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一般皆持乐观的看法,其中最甚者如现代化学派就认为,若假以时日后进国必能跟随先进国的步子而发展,不过结构学派则强调后进国的结构弱点,因此需要鼓励或扶植私人投资,并采取进口替代政策等。到了1970年代前后,因为多数后进国经济发展并不成功,作为对原先现代化理论之批判,依赖理论(dependency theory)因应而生。依赖学派主要依据拉丁美洲国家的失败经验,而认为后进国与先进国的关系正是问题之所在,后进国与先进国的经贸关系越密切,则受到伤害越大越无法成长发展,无论是贸易与投资的关系,都是先进国得利而后进国反而受损。
在此同时,主流经济学中新自由派大势崛起,他们却是从另一角度批评结构学派,此派学者认为东亚四小龙能够成功发展,而拉丁美洲反而失败,主要是因东亚采取出口导向与对外开放的策略,而拉丁美洲则相反,因此其实是证明了自由市场理论的优势。
修正学派则对东亚经验有截然不同的解释,此派学者认为东亚发展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是发展取向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在发展过程中国家以强力干预方式来扶植新兴工业,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政策并用,国际市场不单提供实践经济规模的可能,更提供了国家规范资本检验成果的工具26。
东亚四小龙的发展经验给依赖理论很大难题,因为这些经济体出口依赖度很高,但这样的「依赖」关系显然并没有阻碍其成长,甚至反而有助于其成长。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依赖」难以清楚定义,贸易与投资为何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结果,为何必然成为中心剥削边缘的机制,则也是在理论上很有争议的问题。同时即使马克思学派本身看法也相当分歧,Warren(1980)在他这本以「帝国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先锋」为名的书中,就批评依赖理论是后进国国族主义的迷思(nationalist mythology)。这二十年来在学界其实依赖理论已不太得到重视。
东亚经验其实再次证实,后进国必须要学习先进国的技术与经验,自给自足自力更生对小国是不可行的选择,Gerschenkron(1962)就曾对「落后」提出了很辩证的看法,亦即落后必然是包袱,但也可以是动力,越落后就越有进步的可能,可以学习的先进技术就越多,也越可以跃进(leapfrog)的方式,来直接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进行工业化,这在21世纪在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之时,显得有点太过乐观27,但也表示追赶的急迫性,不过无论如何,闭关自守不是合理的作法。
新自由派政策已经主导世界经济发展近二十多年了,近来的争议多与对此主导性理论与政策之批判有关,即众多学者针对这些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经济革新(economic reform)提出批判。譬如对于东欧等国经济转型的问题,修正学派就批评新自由派所提出并被采用的休克治疗(shock therapy),认为其因迷信于自由市场理论,而无视于市场机制必须依赖各种非市场制度的支持才能运行,以致于这些经济体在采用这样政策后,至今都尚未恢复到革新前的水准28。譬如这几年来的国际性金融危机,引发了众多对金融开放的质疑,以及对国际货币基金的批评29;同时这二十多年来,世银与货币基金在第三世界所推动的经济革新,尤其是其紧缩方案,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成长的影响,也引起不少的批评与争议30。
由此脉络来看,现今依赖理论其实已经失去影响力,只是此次在美国工会保护主义者,反对全球化影响之时又再次出现,作为支持他们反对后进国出口导向发展的理论依据。
现今当然全球化成了众人所注目的议题,世贸谈判的进展,先进国尤其是美国提出在贸易规范中加入劳动与环保标准之要求,极具争议。如本文第一节所述,对于全球化,新自由派是采积极肯定态度,在下节将呈现修正学派对此所提出的不同的看法。
3.2 修正学派的看法
后进国发展的途径为何?后进国能从全球化中得利吗?这些问题古来有之,其所牵涉的理论议题也绝非新的问题,只是现在环境当然有所不同。
在先进国本身的发展来看,分工所带来的生产力的进步是无可置疑的,如亚当史密在其名著《国富论》开宗明义所言,同时他认为分工的程度会依市场的大小而定,市场范围越大,分工可以越精细,生产力进步越大。马克斯虽将资本主义下生产力不断变革的动力来源,定位在资本对利润的追求以及市场的竞争,不过他对分工与生产力之间的看法,与亚当史密并无基本差异31。
不过对于后进国而言,参与国际分工是否能够提升自身的生产力,并不是一个有清楚答案的问题。新自由派认为答案是清楚肯定的,依赖理论认为是否定的,修正学派则是有条件的肯定与否定。
新自由派认为依据比较利益理论,在自由贸易情况之下,任何后进国都能在国际分工的光谱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产与贸易产品,但是问题是后进国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所能找到「适合的」生产活动都会是低附加价值类的,更重要的是比较利益理论并不说明,后进国如何可以在自由贸易情况下,在比较利益的阶梯上晋级。譬如说非洲国家的比较利益可能只是输出矿产或初级农产品,但要如何踏上工业化之路则似乎无迹可循。
修正学派则指出至今为止,任何一个成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国家,或许除了工业革命先驱英国之外,都曾经过国家干预、保护幼稚工业、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美日德皆是如此,今日的东亚后进国也如此,绝非在自由贸易情况下「自然」发展升级的32。
其实在战后,全球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整体来说并不好,东亚是唯一能够缩小其与先进国之间差距的地区33。根据World Bank(2000: 14)在过去三十年来,排在中间三分之一的国家,其人均所得从原来先进国水准的12.5%降为11.4%,而最穷的三分之一国家,这比例从3.1%降为1.9%。有研究甚至指出,从1870到1990年间,最贫穷与最富有的国家人均所得的差异增加了六倍34。先进国大致维持稳定的成长,并且其相互间所得水准有趋于平均化之趋势,但是绝大多数的后进国却与先进国差距越来越大。
重要的是在二次战后,落后国家之间经济成长的纪录差异相当大,而发展最成功的东亚,也正是由发展取向国家强力干预经济发展的地方。在其它地方,拉丁美洲发展趋势有相当的起伏,从原先二十世纪初相当接近先进国的水准,至今则已经被东亚等国超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则是悲惨的大陆,人均所得从战后至今几乎是零成长。东亚四小龙则能持续维持成长,战后人均所得年成长率平均超过5%35,其它亚洲的所谓的第二梯次新兴国,则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有相当高的成长率,不过成长趋势为时较短且较不稳定36。
东亚确实是采取了出口导向政策,并且藉由出口数量的急速成长,而对生产技术进行了快速的学习,不过更重要的是,发展取向国家同时也利用进口替代政策来扶植中上游的重化工业以及高科技工业,亦即国家主导产业的发展策略,主动的促进经济体在国际分工阶层中位置的提升,推动比较利益的升级。同时如Amsden(1989)所言,国家对资本的补贴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东亚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国家设法以国际竞争力的表现来规范资本。
同时如修正学派学者Amsden(forthcoming)所指出,东亚在过去的发展策略下,主要在担任生产及学习的单位是本地的企业,而非外国跨国企业,也正是这些本地企业学习了先进技术,因此未来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相反的,早期实行进口替代、而非出口导向的拉丁美洲国家,至今主要产业已经皆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局面,因此国家未来更无法掌握本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主动权。亦即这方面与依赖理论所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