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真理观及西方思想史上的真理观(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理观讨论的小结,这样的处理表达了柏拉图的一个深刻的关注,即人们的真理认识过程是很长的,甚至可能是无限的。一方面,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来判断真理,因而无论在认识真理的路上走到哪一步,他们都将自称为真理的拥有者。另一方面,当人们自称拥有真理时,他们就固步自封,从而不再去追求真理了。于是,人们就可能象那些在洞穴里不能回头的囚犯那样,和真理永远无分了。但这不应该是人的生存命运。柏拉图在论证灵魂不死的命题时使用了两条原则,即,“人的灵魂是向善的” 和“向善就是使人得到益处”。由于灵魂是在“向善”中被赋义的,而灵魂又是人的生命的指称,因此,向善和生命乃是一体的。只要生命不停止,人的向善冲动(或追求真理)就不会停止。从这一角度看,人的固步自封的生存状况是暂时的,而人趋向善则是永恒的。 
为了使人的生存的向善永恒性得到说明,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叙说了一个神话。这个神话说,人的肉体死后,灵魂会进到一个地方,在哪里接受审判,根据生前所做的一切,人被划分为两群,一群人进的是地狱,在那里为了他们所作的坏事受尽各种折磨;另一群人则进到明亮欢快的地方,弥补他们在世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最后,这些灵魂还要回到世上,但在轮回之前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做一次选择。如果人们在生前没有努力追求真理,缺乏善的知识,那么他在此时此刻就可能作出错误的选择而在来生受苦受难。“他们的选择大部分决定于自己前生的习性”。因此,柏拉图说,人在有生之年要好好追求真理,明白事理。只有这样,当选择的时刻到来之时,人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柏拉图的真理观遇到了一个无法克服的难点。他要人们追求真理。但真理是什么呢?当人在固步自封的认识状态时,人只能认为他所认识的就是真理。如果柏拉图不能告诉人们真理是什么,他就没有资格要求人们继续追求真理。柏拉图甚至没有资格指责他人的认识处于低级的阶段,因为柏拉图只能根据他的仍在追求中的思想来判断他人的思想。从另一角度看,柏拉图的真理观向思想界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在生存中的固步自封倾向是思想上的普遍状况;如果如此,人们如何能够打破这种封闭状况而继续追求真理呢? 

二.怀疑主义问题 
对于柏拉图的号召“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希腊哲学家是努力响应的。结果是,一个又一个的关于真理的学说相继问世。于是,问题变得更尖锐:当不同的学说宣称真理时,究竟谁的宣称才有效呢?当人作真理宣称时,无论是什么样的宣称,人都会自认为进入了真理从而无需继续追求真理。面对形形色色的真理宣称,真理标准问题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了。我们看到,当时的哲学家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比如,伊壁鸠鲁(Epicurus,雅典哲学家,生卒年约为公元前341-270)提出三条真理标准:感觉,预知,和快乐;斯多亚主义者对感觉的深入分析而追求可靠的准确的感觉作为真理标准。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努力都无法避免怀疑主义的批评。 
怀疑主义在公元前三世纪时开始流行,并从此盛行不衰,一直到公元三世纪仍然有广泛的市场。在公元二世纪时,有一位怀疑主义者名叫塞克斯都•恩披里可,他把所有的怀疑主义论证都收集起来,编辑成书,命名为《皮浪主义概要》。 该书的第一卷对各种真理宣称(即独断论)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在第二卷就对真理标准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把真理问题推到一个新的境况。了解这些讨论对我们把握西方思想史的真理观是不可或缺的。 
恩披里可在逻辑上指出真理标准的不可能性。他谈到,人们在提出真理标准时不可避免地陷入这两种模式,即循环论证和无穷后退。当人从自己的思想体系里来论证自己所提出的结论为真理时,所陷入的是循环论证;当人求助于其他思想体系来证明自己的理论为真理时,则不得不走向无穷后退。 为了具体说明这里的困境,恩披里可从认识主体,认识途径,和认识对象三个方面对人们在真理标准问题上所陷入的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有些论证至今仍然有效。 
首先,我们能否依靠认识主体来判断真理呢?认识主体也就是指人。如果人是判断标准,恩披里可谈到,我们应对人是什么有所了解。因为人是认识主体,作为认识的出发点,人的存在必须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德谟克利特说,“人是我们都知道的存在。” 恩披里可指出,这种关于人的理解太空洞,容易引起误解。比如,人们可以问,我们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狗,那如何区分人和狗呢?而且,有些人可能完全不为我们所知,那这些人就会被排除在人的范畴之外了?因此,准确的定义是需要的。恩披里可继续谈到,柏拉图把人定义为有政治思想的存在,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有理性的会死的动物,伊壁鸠鲁认为人是那种拥有生命力的存在,等等,这些定义都是不完全的。 
另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人乃由肉体和灵魂组成。肉体是什么呢?它有长宽深。但我们无法窥视“深”,因为“深”包含了无法窥视的人体内部。如果如此,我们依靠肉体的哪一部分来判断真理呢?人的灵魂只能由理智来把握,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智,因而我们对灵魂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当然,我们不能依靠这说不清楚的灵魂来做真理判断。 
恩披里可继续谈到,即使我们承认人作为认识主体乃是认识的出发点,因而是存在的,但我们还是可以提出这个问题,人和人并不一致;如果人人都能宣称真理,那就有许多真理。这和真理本性不容。人们也许会辩解说,我们可以在圣人或最有智慧的人那里找到真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我们如何能找到这样的人呢?最有智慧的人只有在我们比较了一切有智慧的人之后才能确定。但是,这种比较是不可能的,因为未来可能出现一个比现在过去最聪明的人还要聪明的人。即使有这样一个最聪明的人,我们还是不能依靠他来作真理判断,因为我们的智力不如他,所以无法辨认他是否在欺骗我们。我们也无法依靠大多数人的想法来判断真理,因为少数人的意见常常较大多数人的意见更正确。 
其次,我们也没有道路可以达到真理。通常我们说,认识真理有两条道路:通过感觉或思维。感觉的不可靠性一直是古希腊哲学家关注的问题。一方面,人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离不开感觉;另一方面,在作判断时感觉的易变性和不一致性无法给人们提供可靠的依据。这种状况推动人们对感觉的本性进行分析研究。但是,恩披里可指出,这些工作还是无法让我们确认哪些感觉是可靠的,能带领我们认识对象;那些则不能。特别地,人的感觉似常常和对象相对抗,如,人有时把甜的感觉为苦的。如果感觉是真实的,则每一个感觉都是真实的;如果每一个感觉都是真实的,则当它们彼此不一时,它们就不能作为真理判断的根据。 
思维能通向真理吗?人们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但是,当人们向他人显示自己的思维方式(作为通向真理的道路)时,不同的思想家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于是,我们又陷入了同样的困境:究竟根据谁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真理呢?人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得不在循环论证和无穷后退中打转转。 
人们也试图把感觉和思维结合起来。比如,伊壁鸠鲁的“预知”便是一种在思想中的感觉。在他看来,人在感知一个事物之前就已经有了一种有关于这事物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去感知就能得到真理。但是,恩披里可指出,这个事先就有的观念来自于人的思想,而人的思想是纷争的,因而这观念也必然彼此相异。结果是,“预知感觉”也就不能从一而论了。其实,在恩披里可看来,更经常的情况是感觉和感觉的冲突,感觉和思维的冲突,思维和思维的冲突。因此,无论是通过感觉,思维,或两者的结合,我们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