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真理观及西方思想史上的真理观(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都找不到确切的途径通向真理。 
第三,我们也不能依据对象来判断真理。人们常常以为,我们的感觉来自于对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在我们的心中留下的印象;因而符合对象的感觉就是真的,反之就是假的。这种真理符合论在逻辑上是立不住脚的。如果人不知道对象是怎样的,他就无法对他的感觉和对象作比较;如果他已经知道了对象,所谓的比较乃是多此一举。这一论证对思想领域的真理符合论也是完全有效的。 
我们问,怀疑主义论证是不是一种逻辑游戏,其中没有什么生存上的关注呢?或者说,这些论证究竟要说明什么问题呢?恩披里可的这一段话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你必须明白,我们并不是要断言真理的标准是不真实的(这是一种独断论断言)。…我们只是说,因为独断论论证和其反论证具有同等的可理解性,所以我们要对此悬搁判断。” 在另一处,他特别强调,只有怀疑主义者才能成为真正的真理追求者。 我们看到,怀疑主义和柏拉图分享了同样的生存关注,即,人如何能够不被一定知识所蒙蔽,冲破现有的知识体系而不停地追求真理?不同之处在于,在他们看来,充分理解独断论的虚假断言是追求真理必经途径。 
由此看来,希腊哲学的真理观不是关于什么是真理问题。这里的中心关注是真理之路。人的思维是很可怜的。当人们拥有一定的知识,并能圆满地解释他们所面临的各种事物时,就相当自信地认为已经真理在握。这种自信阻拦了他们对真理的进一步追求。因此,怀疑主义者认为,如果人们不悬搁他们的真理判断,它们就无法打破这种自信,从而停止真理追求。比较柏拉图通过灵魂不死命题和神话故事来解决这里的问题,怀疑主义在理论上是更彻底一些。 
由于怀疑主义的冲击,人们对真理问题开始采取谨慎态度。尽管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也在谈论真理标准问题,但他们只是在局部问题上和怀疑主义讨论。比如斯多亚学派认为,我们不能认识绝对的善,因此,我们应该去关注并认识存在于我们心中的小善。这就是他们的所谓伦理沉思。关于什么是真理问题,即对绝对的善的知识,就被搁置不管了。伊壁鸠鲁则认为人生根本问题是解决人如何生活得痛快。真理问题必须围绕这一问题转。能够使人生活的痛快的理论就是真理。在他看来,人生不痛快是因为怕死,所以要研究死亡。他在原子论中找到了理论说明。根据原子论,人是由原子按一定结构组成的。原子的聚合和分散就是人的生和死。生死于是没有根本的差别。即使神也不过是由更精致的原子组成,结构好一些,生命长一些。这样的理论消除了人对死亡的恐惧,因而就是真理。很显然,这两种处理都无意推进真理问题的研究。就真理问题而言,当时主导的潮流是怀疑主义。然而,它的结论却是消极的,即,人的追求达不到真理。如果西方思想史沿着这个思路下去,那么在真理问题上就走向绝路。这时,我们发现《约翰福音》问世了。这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革命性的转折性的事件。 

三.《约翰福音》的真理观 
一般来说,《约翰福音》的问世在一世纪末或二世纪初。此时正是怀疑主义广为流传的时候。和当时其他思潮对真理问题小心翼翼的姿态不同的是,《约翰福音》大谈特谈真理问题。耶稣在接受罗马行政长官彼拉多的审问时,说:“我…特为真理作见证。凡属于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对于这样一种大口气地宣告真理,彼拉多大概好久没听过了。彼拉多是罗马社会的上层人士,对于希腊哲学,特别是怀疑主义关于真理的讨论,即使他不想听,也不得不听。对于耶稣这个“外族人”口出狂言宣告真理,他深不以为然。于是,他自嘲地说:“真理是什么呢?”。 虽然彼拉多没有深究耶稣所说的真理是什么,但《约翰福音》却是把真理问题当作主要问题来宣讲的。 
我们指出,在柏拉图看来,人的本性是追求善,追求真理的。问题出在人们被一些假真理所迷惑,从而把假真理当作真理而停止追求。解决这里的问题需要人们的不断努力,超越假真理,继续追求。但是,人们如何能够认识到自己所持的假真理不是真理呢?人只能按自己的理解力来判断真理,而自己的理解力是由自己所认定的真理(可能是假真理)来引导的。于是,无论人如何努力去认识真理,他还是认为自己现有的真理就是真理;所谓的假真理都是那些与自己的真理不同的观点,是他人的观点。这就是怀疑主义所批评的循环论证。 
不难发现,柏拉图的困境是由他的两个预设所决定的,即,人是真理的追求者,同时又是真理的判断者。然而,从语言的角度看,追求者对真理无知因而追求真理;就其无知而言,他不能作为判断者。判断者必须已经掌握了真理,否则无法判断真理;因其已知真理,他便没有必要去追求真理。因此,人不能同时是追求者同时又是判断者;两者不可能兼得。当然,对于柏拉图来说,这两个预设对他的真理观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人不是追求者,则人不可能继续不断地追求。如果人不是判断者,则人永远不知真理为何物,从而也不能追求真理。 
对于柏拉图的两个预设所带来的困境,《约翰福音》显示了深刻的洞察力。它一开始就对追求者和判断者进行划分。追求者对真理无知因而在黑暗中,判断者掌握了真理因而是光。当光来到黑暗中时,在黑暗中的人既不认识它,也不接纳它。 因为人在黑暗中,所以,无论作何种努力,都无法判断真理。一旦人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真理判断,他的结论必然是违反真理的。因此,人有追求真理的欲望或冲动,但人没有对真理作判断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约翰福音》比怀疑主义走的更远。怀疑主义至多只是劝告人们悬搁判断,却不敢否定人对真理作判断的能力。理由很简单,否定人的真理判断能力必然导致人追求真理的动力丧失;而怀疑主义者是自称继续追求真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解除人的真理判断能力并不就是解除人和真理的关系(如柏拉图的真理观所隐含的顾虑:没有真理判断能力的人是不会追求真理的)。相反,《约翰福音》向读者展示了另一种人和真理的关系,这就是“道成肉身”的关系:“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 我们看到,这是一种很特别的真理观。在它看来,如果人作为真理追求者不能对真理作判断,而且,如果人对真理的把握只能通过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那么,人就永远无法认识真理;而怀疑主义者所宣称的继续追求真理就是一句废话。但是,《约翰福音》宣告,历史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在耶稣这个历史人物身上,真理主动地来到人的中间,并把真理告诉人。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无能判断真理,永远无法和真理建立真正的联系。然而,当真理自己主动来到人中间并向人启示自己之时,人和真理就已经建立了一种关系。这是一种依靠真理的主动给与(即,恩典)的关系。所以,《约翰福音》在谈论真理时总是和恩典这个词并用的。我这里用启示真理观来指称它。 
这里有一个语言上的问题需要说明。我们知道,在古希腊哲学那里,真理是对绝对的善的一种认识形态。认识是一种人的主观行为。因此,人们在谈论真理时预设了真理是作为一种人的认识形态而存在的。由于《约翰福音》否定了人对真理的判断能力,从而否定了人依靠自己能够拥有关于绝对的善的知识的说法。也就是说,真理拥有者不是人。从语言的角度看,这种说法否定了真理是人的认识形态这一预设;因而同时预设了,真理就其原始存在而言,是一种独立于人之外的非人的认识形态。这种语言上的差异对于我们理解《约翰福音》的真理观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问题就提出,这种非人的认识形态如何能够成为人的认识形态?如果人没有真理判断能力,当这种非人的认识形态向人启示时,人如何能够认出它就是真理呢?或者说,即使这真理把自己启示了,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