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产生了等诸多问题,学校的教育质量出现明显下滑,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面临严峻挑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迫在眉睫,而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恰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其核心理念就是服务本位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公共管理;服务本位
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常规性工作,历来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高校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重科研、轻教学,重硬件、轻软件等现象,使得学校的教育质量出现下滑。同时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维权意识也显著增强,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与现实状况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
传统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较少关注和服务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各项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国家计划的特性,学校自主独立性相对缺乏。同时,处于精英型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资源还属于稀缺资源,学校相对于学生及其家庭而言处于一种强势地位,学校对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模块式的教育和教条化的管理,将国家的需求、主管部门的需求、学校自身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忽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状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学生在校人数激增,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学生人数激增,硬件、软件投入不够,加之认识不到位和准备不充分,学校承受了越来越多学生的抱怨和家长的投诉;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出于自身管理方便和管理成本的节约而忽视学生正当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许多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把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与引导;由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广量大,与学生利益相关的管理部门众多,因此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过程中,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经常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管理效率很低。虽然学校也设有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但由于此类组织的管理和工作开展仍隶属于学校管理部门,故未能很好的实现学生的利益诉求,仅局限于举办相关活动和协助日常管理工作,效果一般。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论路径
1.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开启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人本价值趋向
教育管理理论大量运用和吸收了管理理论的管理思想而逐步发展起来,并逐步转向创立起适应教育实践需要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其中的人本教育管理理论突出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进了教育组织决策的民主化,体现了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本教育管理的重要思想就是教育民主化,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决策和管理。在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民主化被确立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民主化与国际化、科学化、现代化等一起构筑起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正在促使教育由以往“专制”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的民主教育模式演进,民主已经成为了教育的真正灵魂与不竭的发展动力。同时,学生主体意识的日益复苏,已悄然改变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往所占据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本管理和服务本位的管理理念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日益成为高校构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价值趋向。
2.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政府财政危机、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得西方公共行政领域主流思想理论遭受严峻的挑战,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在公共管理实践中,要以公民为根本和核心,把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政府工作首要的价值目标。政府由统治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转变。公共管理可以理解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式
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价值目标方面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管理行为和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以实现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真正地体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方面,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学校与学生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学校价值的根本所在;在具体的实现路径方面,即明确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构建学生服务型的教育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改革学校主导一切学生管理事务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性管理模式和对话机制;改革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运作方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改革学校在传统管理行为中忽视学生权利,依靠规章制度推动管理的模式,建立以学生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现实路径
1.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学生作为学校社区的“公民”,因此学生具备了社会系统中的公民特性,享有主体地位,从而使得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应该是学生主体的利益实现。同时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因而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随着教育消费观的日渐兴起,学校的服务角色和功能也开始受到学生和社会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受教育民主化思想的影响,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广泛民主参与已成为必然趋势。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高校应以实现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学生的根本利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努力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但在实现路径上,不能依靠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学生利益,而应本着“服务本位”的理念、合作共治的方式来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
2.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
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主要涉及与学生利益的相关政策规章的制定、实施和落实,教育管理组织的架构和职能定位,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服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其成长成才,解决学生在个体发展阶段必然或者可能面临的实际困难,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全体教职员工都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公共管理;服务本位
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常规性工作,历来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高校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重科研、轻教学,重硬件、轻软件等现象,使得学校的教育质量出现下滑。同时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维权意识也显著增强,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与现实状况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
传统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较少关注和服务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各项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国家计划的特性,学校自主独立性相对缺乏。同时,处于精英型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资源还属于稀缺资源,学校相对于学生及其家庭而言处于一种强势地位,学校对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模块式的教育和教条化的管理,将国家的需求、主管部门的需求、学校自身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忽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状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学生在校人数激增,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学生人数激增,硬件、软件投入不够,加之认识不到位和准备不充分,学校承受了越来越多学生的抱怨和家长的投诉;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出于自身管理方便和管理成本的节约而忽视学生正当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许多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把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与引导;由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广量大,与学生利益相关的管理部门众多,因此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过程中,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经常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管理效率很低。虽然学校也设有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但由于此类组织的管理和工作开展仍隶属于学校管理部门,故未能很好的实现学生的利益诉求,仅局限于举办相关活动和协助日常管理工作,效果一般。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论路径
1.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开启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人本价值趋向
教育管理理论大量运用和吸收了管理理论的管理思想而逐步发展起来,并逐步转向创立起适应教育实践需要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其中的人本教育管理理论突出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进了教育组织决策的民主化,体现了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本教育管理的重要思想就是教育民主化,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决策和管理。在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民主化被确立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民主化与国际化、科学化、现代化等一起构筑起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正在促使教育由以往“专制”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的民主教育模式演进,民主已经成为了教育的真正灵魂与不竭的发展动力。同时,学生主体意识的日益复苏,已悄然改变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往所占据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本管理和服务本位的管理理念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日益成为高校构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价值趋向。
2.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政府财政危机、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得西方公共行政领域主流思想理论遭受严峻的挑战,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在公共管理实践中,要以公民为根本和核心,把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政府工作首要的价值目标。政府由统治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转变。公共管理可以理解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式
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价值目标方面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管理行为和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以实现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真正地体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方面,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学校与学生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学校价值的根本所在;在具体的实现路径方面,即明确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构建学生服务型的教育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改革学校主导一切学生管理事务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性管理模式和对话机制;改革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运作方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改革学校在传统管理行为中忽视学生权利,依靠规章制度推动管理的模式,建立以学生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现实路径
1.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学生作为学校社区的“公民”,因此学生具备了社会系统中的公民特性,享有主体地位,从而使得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应该是学生主体的利益实现。同时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因而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随着教育消费观的日渐兴起,学校的服务角色和功能也开始受到学生和社会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受教育民主化思想的影响,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广泛民主参与已成为必然趋势。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高校应以实现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学生的根本利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努力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但在实现路径上,不能依靠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学生利益,而应本着“服务本位”的理念、合作共治的方式来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
2.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
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主要涉及与学生利益的相关政策规章的制定、实施和落实,教育管理组织的架构和职能定位,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服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其成长成才,解决学生在个体发展阶段必然或者可能面临的实际困难,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全体教职员工都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上一篇: 企业营运资金质量管理理论探讨
下一篇: 公共管理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