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5

  (二)审计方法的改变和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增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推进器

  在审计发展的初期,审计方法主要采取详细审查,详细检查企业全部会计凭证,计算复核所有账户余额,进行账证、账账核对。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业务活动日趋繁杂,无疑于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抽样审计的方法便应运而生。抽样审计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益增加的审计任务带来的难以进行详细审计的问题,但却带来了由于审计人员主观判断而形成的审计结论可信度下降的现实情况。另外,如前所述,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净资产的拥有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迫切要求企业管理阶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此,许多国家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来督促企业外部审计人员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审查,一系列案件的发生和有关法令的颁布,在增强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同时,也使企业注重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尽量避免注册会计师拒绝接受委托审计或提出保留性的审计意见。

(三)委托代理理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按委托代理理论涉及的领域来分析,它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代理人根据委托人的委托,在其授权范围内,以代理人的名义进行相应的活动。从这一理论形成的现实背景可以看出,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企业从个体业主形式转向合伙制,最后变成公司制形式,是委托———代理这一问题产生的源头;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高度聚集和经营职能的高度专业化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该理论最终形成的内在原因。从企业总体发展的趋势及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公司制企业是一种最高的企业组织形式,即,投资人或股东将企业资产的经营活动权交由经营管理阶层承担,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特别是它们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委托———代理关系存在成为必然。可见,企业作为一张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组织,是多种委托———代理关系的集合,为使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解决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内部机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也证实了委托代理理论是其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四)政府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从内部控制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之所以如此迅速,除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一系列因素外,政府是推动其发展的一种主要外部力量。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如1977年的《反国外行贿法案》中规定了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针对8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招致了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提出了质疑,其中所关注之一,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恰当性。为此,成立了“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其工作成果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从报告的内容来看,既对以往内部控制定义进行了修正,又为设计更广泛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指南。我国政府于1996年12月,由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及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一系列规定和通知,在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实践的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高建兵。委托代理关系与会计控制权浅论[J].财会月刊,2000(4)。
[2]马崇明,贾成。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完善[J].当代财经,2000(12)。
[3]史金平。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J].经济史,2000(2)。
[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0(9)。
[5]李风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7)。
[6]周晓蓉。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7)。
[7]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3,5(2)。
[8]李风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